APP下载

朝鲜民族地域文化的变迁在舞蹈身体语言中的印证

2019-10-12李炫美

艺术大观 2019年25期

李炫美

摘要:舞蹈身体语言是界定不同民族舞蹈文化母语的身份证,同样也是不同区域舞蹈文化特点的体现。中国、韩国及北朝鲜的朝鲜民族在历史上同源同根,如今因分散在三个国家,在不同的背景文化影响下,其舞蹈身体语言也分别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本文从身体语言学视角,分析和研究当今朝鲜民族舞蹈“一舞三制”的现状,旨在理性的剖析何为文化之根、何为发展之路的问题。

关键词:朝鲜族舞蹈;朝鲜族地域文化;舞蹈身体语言;文化的变迁

“朝鲜民族”是中国朝鲜族、韩国及北朝鲜的统称。自从朝鲜半岛以三八线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国家,朝鲜族又因历史原因迁徙到中国以来,朝鲜民族舞蹈渐渐各具地域特色,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舞蹈作为地域文化的代表形态,不仅有国界,而且在一个民族国家中还有民族的界限,区域的界限。它们都需要在舞蹈身体语言类型上一一确立与辨识,以备跨界交流。”从而,朝鲜民族舞蹈身体语言在不同语境中的传承与发展,是确认与辨别其地域风格的重要线索。

一、不同地域的舞蹈文化背景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舞蹈文化形态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舞蹈文化从历史学和社会学角度而言,它既属历史范畴,又属社会范畴,它既有历史的相对确定性,又有社会的绝对发展性。地域作为舞蹈文化形态生存的土壤,是构成当今朝鲜民族舞蹈文化形成、发展、继承、变迁的主要原因。

如今,不少因历史原因四散在世界各地的朝鮮民族返乡寻根。“根”文化作为支撑新时代朝鲜民族传承发展的精神力量,无论其发展现状如何,都与历史上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亦是文化的历史相对确定性。朝鲜民族受历史、宗教、地理、生产方式等诸因素合力影响使其具有了含蓄、温和、擅礼等民族性格特点。这种思维、审美、性格、民俗等观念无法剥离的注入到了每一个留着同样血脉的朝鲜民族人的灵魂中。这种一脉相承的共性传统文化,是地域个性文化的基础也是根本。

然而,随着地域文化的变迁,文化语境的改变,民族传统文化必然跟随着生存的土壤和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如今,朝鲜族、韩国人、北朝鲜人的文化就因地域及社会制度的改变造就了“同源不同流”的发展现状。中国朝鲜族作为迁移文化,在继承着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学习、借鉴了中国丰富的多民族文化之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文化。中国朝鲜族在迁徙过程中受到了战争、生活、地域等多重压迫,生存意识、团结意识、反日意识及渴望解放的思想使得其并没有保存和发扬宫廷艺术,而是将庶民的自娱文化与民俗文化带到中国,在中国的政治改革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北朝鲜的文化以1920年的抗日战争为起点,在马列主义与金日成主席的思想为导向下逐渐形成。在这样的思想领导下,北朝鲜的集体观念很强,不能加入任何个性的、外来的思想内容,这一观念促使北朝鲜认为传统艺术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因此他们排斥传承传统宫廷文化与艺术,从而形成了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朝鲜民族地域文化。韩国则在继承传统、发扬传统中做到了极致,他们对传统文化遗产体现出了极大的尊重,认为最原始、最纯净的才是最真实的,不能受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应完整的保留并进行传承。因此,传统的宫廷文化、民俗文化在这一土壤得到了原封不动的继承与发扬。

可以说,朝鲜民族文化在历史的确定中得到了发展,在社会的绝对变化中无法避免地进行了改变。中国的多民族文化、韩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北朝鲜的大一统文化背景共同造就了当今朝鲜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

二、不同地域的舞蹈身体语言与言语

本为同一个民族与国家的朝鲜民族,现因社会文化背景、社会体制、思维观念、审美观念的变化,使得在不同地域形成了同血脉但却不同流的舞蹈文化特点。“同源同根性”决定了共同的舞蹈语言,“同源不同流”决定了朝鲜民族的舞蹈文化在三个国家范围内形成了不同的言语。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朝鲜族、韩国、北朝鲜的舞蹈风格有着很大的区别。产生这种误区实际上也有情可原,因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作用造就了这种“一舞三制”的结果。

韩国认为传统舞蹈艺术是最真实的,因此,他们制定了严格的传承政策使得朝鲜民族传统的宫廷舞及民俗舞蹈的风格与内容、结构与特点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与传承。正是因为对传统舞蹈艺术的重视,韩国大部分向外界呈现的是提而不漂、快而不躁的传统舞蹈,很少有向上仰视或大幅度下胸腰等动作。中国朝鲜族舞蹈文化的主体主要是庶民阶层,因此,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与自娱自乐的风俗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朝鲜族在迁徙过程中继承下来的舞蹈文化。“韩国的假面舞、男舞、闲良舞、手巾舞、太平舞、强羌水越来等最具代表性的民俗舞蹈已经形成了舞台艺术的形态,但中国朝鲜民族的舞蹈文化却没有传承其原来的形态。”由此可见,中国朝鲜族舞蹈不仅与朝鲜半岛的舞蹈文化一脉相通,还发展出了具有独特色彩与特点的舞蹈艺术。比如,中国朝鲜族舞蹈强调“拧态”,但该体态在传统的宫廷舞中并不多见。又如中国朝鲜族舞蹈因受到了多民族文化背景的影响,不断接受、吸收并融合了适应于自身发展的舞蹈语汇,在动作技巧及内容选材上也变得越发丰富,这与单一民族国家的韩国与北朝鲜舞蹈艺术发展的文化背景相比是截然不同的。与韩国同为单一民族国家的北朝鲜舞蹈因社会体制的不同体现出了很强的一统性,不允许舞蹈演员或学生有自我展现的机会,更不允许形成个性化及融合性的风格。因此,北朝鲜体制下传承的舞蹈风格具有相当的群属性,每个体态的角度、神态的方向、呼吸的运用、动作的发力甚至情绪的体现与面部表情的转换都相当的规范且统一。北朝鲜的舞蹈作品大多欢快且明朗,内容大多是鼓励社会民众积极向上,歌颂祖国的富饶、赞美自然的美好等风格及内容。因此,相比韩国舞蹈的传统美,北朝鲜舞蹈更强调的是外在的形式美、崇高美与一统美。

虽然,这种区别是绝对存在的,但从整体的朝鲜民族舞蹈语言层面上看,这种区别却是相对的、微妙的。例如不论是哪一国家的朝鲜民族男女老少自娱跳舞,都会以扛平手和前后围手等动作为主。说明,这些元素动作已经作为舞蹈身体语言潜存于朝鲜民族人民的大脑中,即它是同质的,这种曲线美、圆柔美、内在美等基本风格是共同存在的。因此,尽管三个国家的舞蹈在情绪、题材上有所出入,但它只能代表不同国家的意志和行为的言说体系,不能成为朝鲜民族普遍接受的规约。

三、朝鲜民族舞蹈文化的历时与共时发展

朝鲜民族舞蹈的总体风格在历时性的发展中始终存在,又在共时性中竞相开放。共时状态的舞蹈身体语言是舞蹈并存的事实,比如当今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萨尔普里舞蹈”就分为三个流派:李明芳、韩明淑以及金淑子的“道萨尔普里”流派。他们的动作特点、表演风格及连接处理都具有不同的美学意义。然而,在比较三种流派时,他们又是互补的,比如想要学好李明芳的流派就必须掌握一种特殊节奏型的步伐和手位变换方法,如果此前学过韩明淑流派的学生在处理李明芳的舞蹈动作时就会轻松许多。如果将“萨尔普里舞蹈”至于歷时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就会发现,不同时期的纱巾、服装及动作都有所变化。比如,传统的纱巾只有约一米半的长度,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编导的需求出现了两米的长纱巾或二十厘米的短纱巾。除此之外,将某些舞种至于历时的发展上来分析,很难发现其是合理的,但如果放在共时的角度来看,其就是合理的。例如,在朝鲜时代,宫廷贵族认为,民间的自娱性舞蹈是低俗的,只有宫廷传统舞蹈才能够体现朝鲜王朝高贵、典雅的气质。而如今,朝鲜民族更倾向于欣赏能够体现农民生产生活的自娱性民族民间舞蹈,宫廷传统舞蹈过于抽象、缓慢、沉托的风格则让观众无法轻易接受。

总之,北朝鲜的一统美、中国朝鲜族的民俗美及韩国舞蹈的古典美是时代的发展、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因此,对于朝鲜民族舞蹈来说应该提倡语言多样性的存在。尽管朝鲜民族舞蹈在三个国家的发展变化都有所不同,但我们仍应该在传承它们舞蹈身体语言同质性的同时,充分发挥舞蹈身体言语推动语言发展的作用,使朝鲜民族舞蹈无论是民俗舞还是传统舞都能在不同地区以不同的方式得以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素琴.舞蹈身体语言的本质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1):17-23.

[2]刘建.“舞蹈无国界”的语言类型学批判[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9,4(3):80-84.

[3]朴永光.中国语境中的朝鲜族舞蹈文化[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1):65-68.

[4]李爱顺.中国朝鲜族舞蹈训练体系的理论考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3):24-29.

[5]黄仙子.中国朝鲜族舞蹈遗产及特征初探[J].舞蹈,2011(6):30-31.

[6]朴永光.寻觅踪迹 探索源流——对朝鲜族舞蹈文化的反思[J].民族艺术,1991(1):94-104.

[7]崔奉锡.中国朝鲜民族舞蹈史[M].韩国:现代美学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