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的美学对比
2019-10-12张琪
张琪
摘要:中国园林起源于对纯自然的模仿,即把大自然中的真山水作为了园林的原型,并沿着自然风景式的方向发展了几千年,逐渐形成了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三大园林。其中,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同处气候潮湿的南方地区,因地理环境、文化内涵、空间布局、造园要素等因素的影响,发展为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园林景观。本文将以苏州留园和广州余荫山房为例,从地理环境、文化内涵、空间布局、造园要素这四个方面对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进行美学对比。
关键词: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美学对比;留园;余荫山房
一、地理环境比较
(一) 留园的地理环境
苏州是我国江南古典园林的发源地之一,具有非常精美的造园技艺和悠久的文化历史。当地温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地使得留园内植物品种繁多,乔灌木季相明显,四季景色各异。江南园林布局自由,受此影响,留园内厅堂精美宏丽,书斋安静闲适、庭院丰富多样、风亭月榭迤逦相属,咫尺中营造出另一番天地。
(二)余荫山房的地理环境
余荫山房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在园林建筑设计上,既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手法,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余荫山房在布局上学习江南园林的组合方法,巧妙地构建了一步一景、曲折幽深的建筑空间,建筑外部的建筑装饰受西方文化影响,颜色绚丽引人注目,园内花石大多受岭南文化影响,具有深意,这些都使园林整体设计富于岭南特色。余荫山房局部装饰细致,雕花等细部具有西方古典风格,在吸收西方园林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岭南的当地特色,形成了具有岭南特征的园林风貌。
二、文化内涵比较
(一)留园的文化内涵
留园受“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影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留园是围水造园,用自然形态的石头堆砌水岸,使之呈现自然的姿态。亭台楼阁的构建也是有主有次,疏密分明。留园的设计是江南园林的典范,既不追求中心对称,有没有特定的规律可循,强调的是顺应自然和融入自然。因此,留园内的花草石木大多数是以自然的形态呈现的,人工建筑物也力求与自然融合。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将天然之趣放在人工美之上。
(二)余荫山房的文化内涵
余荫山房相比留园的道家思想,更多體现的是兼济天下、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余荫山房是中西方古典园林文化融合下的产物,不仅具有岭南园林的典型特征,还吸收了江南园林精巧的建筑布局,在建筑装饰上又有西方古典园林的韵味。这些都是包容的儒家思想的体现。与留园相似的是,余荫山房也追求园林的自然之美,园内以自然的景物为主导,人工构建物依山石水体布置,园路蜿蜒曲折,多有迂回,营造了生动有趣,曲径通幽的岭南格调。
三、空间布局比较
(一)留园的空间布局
留园分为西区、中区、东区3个部分。西区以山石景观为主,中区山石结合水景,东区则以建筑为主。总体布局是前宅后院,即建筑在前,园林在后。建筑疏密有致,层次分明。入口处狭窄,后旷阔开朗,巧妙使用了先抑后扬的造景手法。同时,到处借助漏窗营造移步换景的观景体验,园路曲折,成了导景和品景的主要媒介。留园内各个景观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形成了节奏欢快、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园林空间体系,以大小不同的院落空间衬托丰富的景观效果。
(二)余荫山房的空间布局
余荫山房和留园都以精巧著称,将以小见大、缩龙成寸的园林表现手法发挥到了极致。在园林的布局上,余荫山房沿承了中国古典皇家园林以中轴线为中心的传统建筑布局,在中轴线上形成了余荫山房著名的“两池一桥一榭”景观。“两池”指东池和西池,以中间的单拱桥相连,这座单拱桥集廊、亭、桥三大功能为一体,既美观又实用,表现了设计者的精巧构思,是岭南园林的经典之作。余荫山房内的园路、绿地、水体多是几何形式,山石水景清新旷达,建筑造型朴实简练,色调明朗,组成了包容又具有当地特色的岭南园林。
四、造园要素比较
(一)山石
留园山石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是历代园主慢慢累积的成果,在具有观赏性的同时,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留园山石以太湖石、花岗石、大理石、黄石等为主,根据形态和大小的不同,有的独立成景,有的用作点缀,其中“冠云峰”是留园三宝之一,被称为留园的镇园之宝。留园十二峰也是留园著名的山石景观,塔丰富了留园山石的同时,也开阔了留园赏石的审美视野。除此之外,古代文人喜欢托物言志,以石比人,赋予山石坚守自我的君子品格,为留园增添了浓重的人文色彩。
余荫山房根据不同地方的不同需要,会选择不同的山石类型进行造景。山石种类较之留园较少,在山石意境的营造上也与留园不同,更多体现的是岭南人民的务实精神。由英石组成的假山群,营造出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意趣。与江南园林的假山流水相比,岭南园林的叠石造山,并不注重人为开凿的假山流水,也不推崇江南园林那种在小规模空间中构建山石的技法。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因素,它的叠石造山,更多是参照岭南的真山真水意向,选址在优美自然景观环境中,巧借各种筑园手法,使之成为园林一景。
(二)理水
留园理水追求的是水体的自然形态,追求自然延伸,曲折蜿蜒。留园水体形式多样,有溪涧、湖泊、水池、渊潭等多种表现形式。园内水体动静分明,有活泼明快的溪流山涧,辽阔开朗的水池和小巧静谧的枯山水园。不同环境下的水体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和意境感受。有些水体是视觉中心,有些只作点缀,为留园增添了生气。
余荫山房的理水与留园大有不同,留园理水多遵循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方式,仿照自然,营造曲溪环回的视觉效果,而余荫山房受西方古典园林的理水方式影响,多以几何形式为主,用人工造池的方式规整水体,给人干净利落的感受。明清以来,在西方造园思想与中国传统造园审美共同作用下,岭南园林理水为与建筑布局相配合,多以几何式水面形体布局去兼容各种自然式水体元素。这种自由中不乏规则的园林水面岸线,不同于江南园林那样,采用纯自然式水体,而是在规整中创造自然形态。
(三)建筑
留园建筑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由厅、堂、楼、亭、轩、馆等多种建筑类型组成,与山石植物相辅相成,满足功能性的同时具备观赏性。建筑组合轻巧玲珑,富有变化,建筑空间通过洞门、空廊、漏窗等手法变得开敞流畅,建筑之间分离又有联系。建筑体量不大,以木结构为主,人工构建的鲜明形象使其突出于山石植物组成的自然环境之间,成为具有视觉吸引力的景观要素。
余荫山房的建筑受当地气候影响,大多坐北朝南,且进深大面阔窄,以此达到遮阳和通风的效果。余荫山房以“藏而不露”“缩龙成寸”的手法,将楼台亭阁缩于咫尺之间,营造一种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佳境。建筑整体有高柱、缓屋面、高墙等岭南建筑的特點,以颜色鲜艳的泥塑在屋顶、门头、山墙等处进行装饰,丰富了园林空间。
(四)植物
留园的植物配置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景以境出,营造意境。留园植物配置非常注重意境的营造。如用杏桃竹李等农家花木营造田园景象,取陶渊明《桃花源记》一文,在溪水边大量栽种桃花。第二,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古代文人喜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在植物上的体现是以竹子比喻自身的高风亮节,以牡丹比喻自己的高尚品格等。第三,独立成景,兼顾季相。留园中著名的“古木交柯”就是独立成景的典范。第四,点缀山石,丰富景观。以植物点缀在建筑山石水体旁,丰富景观效果。
余荫山房的植物造景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如为了适应岭南地区风大多雨的气候环境,巧妙地将崖州竹栽植于两墙之中,既保护了竹子,又不影响美观,形成了著名的“夹墙翠竹”绿化景观。园中遍植桂花,因为“桂”谐音“贵”,象征着崇高的荣誉,园主借桂花表现自我。除此之外,受岭南传统风俗影响,余荫山房内还大量种植了寓意“子孙成龙”的杨桃树、龙眼树、紫荆花树。
五、结语
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作为中国三大园林中的两大园林,在美学特征上个性不同,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筑园理法艺术特征的比较是多个层次的,他们之间有共性也有不同,二者都是中国传统造园体系的传承和发展,表现出造园者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审美情趣。岭南园林更多地表现远儒入世之学说,倡导融汇中西、经世致用,有一种务实的艺术特征;而江南园林则是以儒家出世学说为主旨,主张人格主义与自然无为的审美思想、强调归隐逸世,是一种写意化的艺术特征。总的来说,造园是一种文化建设,物质条件是基础,文化积淀是灵魂,当代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语境的创新不只是模仿传统园林的样式,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与创新。
留园和余荫山房作为两大园林的代表,通过对它们地理环境、文化内涵、空间布局和造园要素的分析,更全面地剖析了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的同与不同,以此学习和理解了园林美学价值,进而灵活应用并根据时代的需求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刘彦辰.变迁视野下的中国园林形态分析[D].南京大学,2016.
[2]尹玉洁.基于空间结构分析探究留园造园理法[D].北京林业大学,2012.
[3]于跃.基于可见性的留园空间构形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2.
[4]李翔.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营造[D].山西大学,2013.
[5]郑子寒.空间·行为·景象[D].华东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