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共空间对新媒体技术的需求及未来发展方向
2019-10-12李雅楠
摘要:新媒体技术在公共空间的应用,让人们在感叹科技进步的同时,也浸润在艺术的氛围中。公共空间作为社会成员日常必不可少的重要空间,其突破与发展都反映着社会目前前进方向和核心价值理念。公共空间的艺术创作也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在表达中增加信息和观念的传递,勇于尝试新的媒介与技术,善于运用成熟的技法表达新理念,在一次次编码与解码的过程中,摸索公共空间未来走向何方。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公共空间;互动
一、现代公共空间对新媒体技术的需求求
(一)公共空间的概念
公共空间是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一环。由于现代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大,公共空间的出现是必然的结果。公共空间集中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活。在诸多的文章文献中,对公共空间、开放空间、开敞空间的概念还没有准确的官方定义,因此存在界定含糊不清的问题。本文中的公共空间指城市中人工开放空间,包括:展示空间、室外公共空间和建筑表皮等。
对于公共空间一词,人们多将眼光聚焦于“空间”二字,其实公共空间中“公共”才应是其中重点。2003年《公共空间·公共生活》中,丹麦扬·盖尔提出:“公共空间中公共性是城市的重要属性”。强调了公共空间中人们参与和使用的重要性,人们的社会生活让公共空间更有意义。
(二)公共空间对新媒体技术的诉求
随着技术的发展,科技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人们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媒体艺术的应用,尤其是新媒体技术方面。人们对公共空间产生了新的要求,而这种思想转变,也为公共空间的发展打破瓶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传统公共空间模式逐渐成了历史,更多融入时代的科技感为公共空间打造了更新颖的吸引力。
数字化的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使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单方面的与公共空间進行信息传递,被动地接受信息和被空间实体束缚成为公共空间失落的主要原因。而新媒体技术在公共空间的运用,打破了这一局限,建立了设计师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传递,并做到及时回馈。人们在空间中的参与感大大增加,新媒体技术的介入产生的虚拟现实性冲击着实体空间的束缚。新媒体技术与实体空间的融合,从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系统给人们带来震撼,使人们对公共空间的认识提高到了高科技与艺术,艺术与生活的高度。
二、新媒体技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前景
目前,新媒体技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种局限性并不是无法弥补的,而且这种局限性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意识的完善不断缩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和艺术素质的提高,新媒体技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将会有跟坚实的物质和精神保障。
(一)新媒体技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将不断拓展
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及政府对人们需求的关注的增加,新媒体技术的技术设备将不断突破,这种进步将会为新媒体技术应用与公共空间这种新形式注入无尽的力量。科技的助力将会成为打破目前局限性的引领军,使新媒体技术更广泛,更深入、更优质的与公共空间相结合。作品本身的维持期将更长,抵抗自然侵蚀的能力提升,可操作性也更好,公众更容易操纵意味着参与度大大增加,加深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同时,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将跟一步地深入,各种学科都可以加入新媒体技术在公共空间的应用表达中,不断丰富公共空间文化内涵。因此,公共空间中的新媒体技术研究深度和广度将会提高到更深层次,作品将更加普及。
(二)公众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将不断加深
新媒体技术在公共空间中的普及和生活化,首先将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与文化素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创作将更加公平公开,参与创作的人越来越多。其次公众对参与新媒体技术作品的积极性和认可度也不断提高。各种规模、层次和形式的活动会更加丰富。
(三)创作者的认识和创作手段的进步
新媒体的互动形式一般分为三种:一种是单纯的指令性互动,也就是观众向计算机发出指令,计算机来完成指令;第二种是反应式互动,即经过设定互动方式之后的计算机,观众可以从装置和环境中接收信息并做出主动反映;第三种是双向式交互,就是观众能主动参与进来并做出反应,而且计算机会根据反应做出相应判断,并给出跟进一步的反应。这三种方式是根据时间及技术发展递进式出现的,而且逐渐出现了后一种方式将前一种的超越,相信在未来还会有更加卓越的方式出现,带动新媒体技术更新。
随着互动形式的进步,未来,新媒体技术与参与者的互动信息传递将更加具有实时化,创作者能够更及时地了解大众需求,并及时的做出反馈,缩短制作周期。
参考文献:
[1]杨茂川,王琛.城市公共空间的地域特色与可识别性[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6):118-120+124.
[2]翁剑清.城市公共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白雪竹,李颜妮.互动艺术创新思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72.
作者简介:李雅楠(1995.8.4),女,汉族,籍贯潍坊市,学生,硕士学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环境艺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