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观者成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2019-10-12张浩

艺术大观 2019年21期
关键词:体验性观者当代艺术

摘要:艺术发展至当代,最重要的变化就是艺术从精英阶层走向普罗大众,艺术不再是权威体系的附属品,美术馆的普及也使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殿堂。与此同时,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逐渐与观众建立起双向性的联系,观众便悄然变成了艺术作品的一部分——艺术作品在观者的参与和理解中得到回应从而使作品完整。笔者以阿根廷当代艺术家雷安德罗·埃利希(雷安)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展览《太虚之境》为例,在分析此展览部分作品的同时,思考观者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构成,探讨艺术家、艺术作品与观者之间产生的变化的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当代艺术;互动装置;雷安德罗·埃利希;体验性;观者

一、通过观者来成就的作品

当观众还未踏入美术馆时,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已经给足了观众看展的吸引力,这种力量来自雷安作品在全世界范圍内许多观众参与和体验过后自觉的分享,比如雷安的作品《泳池》在来到中国之前,在日本的森美术馆就创下60万以上的参观记录,并在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上引发观展热潮。这件作品是通过隔层将水上和水下分开,10厘米左右的水面产生波光粼粼的效果,让人产生奇妙的错觉,尤其是信息发酵以后,已经勾起无数人想要一探究竟。雷安将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的景观发生内在的颠覆是贯穿在整个展览中的创作手法,同时也使得展览里的作品都必须通过观者的参与来成就。

除了《泳池》,还有《建筑》与《楼梯》在全球其他地方展览过,《建筑》通过一面巨大的镜子以45度角固定住,当观众进入地面的建筑图案时,仿佛失重一般出现在镜子中的“建筑”表面。《楼梯》在这次展览中则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楼梯旋转90度,观者向前看时会产生向下凝视的错位感,并且可以在“楼梯”互动,产生即将坠落的感觉。

《试衣间》与《美发沙龙》则是“再现”了这两个场景,然而却拿掉了镜子,当我们面对镜框时,却发现对面不是自己,这种现实的熟悉与精神上的抽离连接着个人世界与集体体验。《迷失花园》也是利用镜子,观众在窗口玻璃前看到一个看起来方正的中式园林,实则是对角线放置的镜子,是人的影像出现在一个错位的位置。从《建筑》《楼梯》到《迷失花园》,雷安都做了在地性的改变,这可以看作是对观众的“讨好”,使得观众在这种错愕的体验最大化。

二、观者在展览中的感知

雷安的作品系统地冲击了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确定性,他的作品建立在现成的空间环境中,它们去除了可供观者参考的物理角度,驱使观者去惊诧甚至是疑惑,强迫观者将自己所处的位置的真实和虚假,其结果是观者需要面对一个无解的形势或物理的绝境,与自己的形象分离。正因为作品与观者所建立的联系从来都不是单面性的,所以也是他作品丰富与值得探索的原因,他的作品能够使观众思考未来,而不是其他人的过去。而且这种力量不仅仅体现在它们的表面,还藏在它们唤起的“差错与谬误”中——在逻辑上,或者之外,艺术家通过呈现它们的机制,邀请我们从发现奇迹的第一个瞬间和即时的体验出发,达到寂静和观察的深处。关于观者与作品的关系,雷安这样说道:“我感兴趣的是,在视觉艺术中,时间不属于作品,而是属于观者。我认为参与和感知是紧密相连的;当经验获得意义,他们便融合起来。从根本上说,没有观众的互动,就没有艺术——只有一个空的框架,一种设置,观众一直是我创作的过程的核心。”他的作品,一方面是对现实的感知,而另一方面就是唤起观者对现实的感知。雷安正是通过观者的参与完成了作品,也是观者主动思考艺术与公共空间的存在、现实与感知的联结等等,这种新的观看方式,形成了作品到观者再到作品的完美闭环。

三、观者成为主体后的担忧

观者成为艺术的主体,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无疑有当下愈演愈烈的消费主义带来的刺激。社交网络上铺天盖地地打卡、“网红”展览的营造,使观者在消费时代成为美术馆的上帝,当艺术家面对的是公众而不是自我时,那么艺术的真实性就会缺失。当然,笔者认为雷安的创作,不应当被定义为迎合,而是运用“艺术家把观者变成作品的媒材”这一观念进行的创作,从而使观者成为作品的一部分。第二,自观念艺术产生以来,艺术作品不单停留在视觉层面,艺术作品必须代之以哲学的界定,这也使观者在观展中或者观展后主动地进行思考,主动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完成与艺术家的呼应,对于雷安的观众而言也拥有一种自由,即他们在欣赏作品是,也不必挖空心思去神圣化艺术家的意图,而只需让作品唤起与他们自己人生经验密切相关的感受。第三,新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途径,为观众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深刻体验。《太虚之境》中除了运用大量的反射,还有许多新媒体技术制造的幻觉,这使观者的好奇心被激发,作品也相应更受追捧,这样的创作也会越来越多。

但是需要警惕的是,这种现象是否是艺术走向商品展示的步骤,它将消费主义与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可能导致美术馆的商业化,在某种程度上,这也使装置艺术与艺术家独立自主创作的源头渐行渐远;这种联系促使美术馆和画廊举办更加贴合这一创作观念的展览,才会有当下泛滥的“沉浸式”“体验式”的网红展览。归根结底,艺术的目的就是向观众保证,在这样互动性极强的展览中、在宣传媒体的操控下,艺术依然是自由的、有重量的。只有当观者全身心投入到作品中以后,作品才会像雷安的创作初衷一样,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冲击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认识。

作者简介:张浩,西安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体验性观者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的体验性学习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端午节观龙舟赛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浅析高中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教法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探讨
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