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君臣矛盾与隆武政权覆灭的关系

2019-10-12詹婧詹卫

艺术大观 2019年33期

詹婧 詹卫

摘要:王权相权的矛盾不仅是两个权利集团的矛盾,也对整个政权造成影响。隆武政权的出现就意味着灭亡,就在于当时的君臣矛盾,两强相争定不和谐,随着矛盾不断的激化,王朝政权愈加不稳定。大臣何腾蛟与郑氏家族的权利越来越大,直接威胁着隆武帝的统治,国家利益、个人利益极具威胁。本文将就郑氏家族和隆武帝政权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对王朝灭亡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君臣矛盾在政权统治中的作用。

关键词:隆武帝;郑氏家族;王朝灭亡;君臣矛盾

一、引言

弘光元年闰六月初七,明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及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逵等,奉唐王朱聿键称监国于福州。闰六月二十七日称帝。隆武政权是南明史上第二个政权,存在时间非常短,但是留下的历史意义很值得寻味。

二、隆武开启

唐王朱聿键,即明绍宗,字长寿,为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孙,崇祯帝在北京自缢后,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了南明。1644年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弘光政权。1645年弘光帝被清军俘获亦死,朱聿键福州登基称帝,改元为隆武,后世称为隆武帝,也称唐王,并在同年开铸隆武通宝钱,隆武帝是南明政权中的一位较有作为的帝王。

三、君臣矛盾表现

隆武帝即位之初,俨然有所作为,集廷臣议抗清战守。军政大权掌握在地方实力派郑芝龙手里,实际并无较大成绩。这正是君臣矛盾的体现,首先,隆武帝本人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才能没有完全被大臣认可;其次,何腾蛟表面顺从实际暗自培养自己的力量,然而隆武帝急于依靠何腾蛟摆脱郑氏家族的控制;最后,隆武帝反清复明的理念与郑氏家族的保家利益相冲突。

(一)与群臣的取向矛盾

隆武帝与大臣的矛盾有两点,一是朱聿键并不是直系血亲,大臣们认为朱聿键既无功绩血缘又远,实在不适合君主一位。之所朱聿键能够上位全凭郑氏家族的支持和苏观生、黄道周等人在文人之中周旋的影响。二是他的人格魅力实在很差,为人处世不能让群臣满意,大臣们人人皆想称王,不服隆武政权的事实,表面上皇权高于臣子,实际上已经是矛盾重重了。隆武朝内不是同仇敌忾,反而争相投降,臣子极其消极。

(二)与何腾蛟的权力矛盾

何腾蛟(1592年—1649年),字云从,贵州黎平府(今贵州黎平)人。南明重臣,1645年任湖广总督,得到李自成旧部农民军的合作,达成了联合抗清的共识,一时间使得隆武政权的兵力大为增加。何腾蛟英勇抗击清军,和隆武帝又有交情,而郑芝龙权大欺主,按兵不动,无疑何腾蛟更加符合隆武帝的宏伟蓝图,对何腾蛟十分重用。

(三)与郑氏家族的利益矛盾

朱聿键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太依仗郑氏集团,郑芝龙的降清直接导致了隆武政权的失败。朱聿键即位之后便封郑芝龙为平虏侯,郑鸿逵为定虏侯,郑芝豹为澄济伯,郑彩为永胜伯。郑芝龙的长子郑森深被隆武帝看重,甚至赐国姓,改名成功,就是我们熟知的郑成功。隆武帝想大刀阔斧,郑氏家族想稳妥的独自安好,家国利益成了矛盾点。郑氏兄弟觉得自己位高权重,身份高贵无论是勋臣还是文官都应该位于郑家之后。但是以声望很高,深受知识分子的爱戴的黄道周为首的文人坚决不肯退让。

四、君臣矛盾对于隆武政权的影响

当隆武政权受到威胁后,隆武帝面对种种矛盾非但没有重视想办法解决,反而放任不管,最终导致隆武政权分崩离析最终灭亡,一是外交方面,十分受君臣矛盾影响。以鲁监国为例,鲁监国派出来隆武的使节是和郑芝龙关系较好的陈谦,很可能是鲁监国为了拉拢郑芝龙而特意安排的,也可能是为了离间郑氏家族和隆武帝。二是在军事方面君臣矛盾也十分恶化。隆武帝和郑氏家族的君臣矛盾,直接体现在郑氏家族按兵不动,作为一介书生的黄道周为了缓解当时的緊张形势,愤怒中募兵至江西。这场战事使隆武帝失去文武势力平衡,使当时本来就紧张的政权变得更加风雨飘摇。

五、结束语

隆武政权的覆灭有很多原因,主要是隆武帝和鲁监国之间互不相让,不能同仇敌忾;清军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隆武政权内部的腐败斗争,各自为营。灭亡最重要的原因在内部,君臣凝聚力涣散,三大君臣矛盾加速王朝灭亡:一是隆武帝自身血缘问题,政治水平不足所造成的君与臣的取向矛盾;二是隆武帝与大臣何腾蛟之间的权力矛盾;三是隆武帝与权臣郑芝龙以及他身后的郑氏家族的利益矛盾。各种矛盾难以调和,水火不容,直至隆武王朝最终走向消亡。

参考文献:

[1]抱阳生.任道斌校点.甲申朝事小纪[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2]陈燕翼.思文大纪[M].台湾(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7.

[3]王夫之.余行迈,吴奈夫.永历实录[M].何荣昌,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谢国祯.南明建立的政权为什么会这样的短促[M].郑天挺主编.明清史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1981.

作者简介:詹婧,蓝田县蔡文姬纪念馆;詹卫,蓝田县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