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的发展看艺术风格的转变
2019-10-12韩心筠
摘要:艺术风格的转变往往有很多原因,时代背景是主要原因,其中技术的进步也是不容小觑的一部分。本文通过技术发展曾带来从工笔画到写意画的转变这一例子来论证。
关键词:技术发展;艺术风格;工笔画;写意画
一、艺术风格的传统归因:“时代精神”
在艺术史研究中,“风格”是一个最为基本的方法,它的意思是指事物在某一段时期内较为稳定的形式特征。“风格学”也是史学家们研究西方艺术史最重要的一种方法,这种研究更多的是建立在欧洲大陆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以沃尔夫林为代表的艺术史家们往往将时代风格的成因归因为“时代精神”。这种观念认为,每个时代具有一种强有力的精神原点,它会影响到这个时代的所有事物[1]。时代精神融入各类艺术作品中便形成“时代风格”,往往我们在同时代的艺术作品中会找到某种共性,这便是欧洲大陆派古典哲学传统。而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绝对精神”的自我演绎,这两种观念或有共通之处。
传统艺术风格学便如上所说,较为“基本”和“稳妥”,时代背景在艺术史的研究历程中占了主流,得到很大认同。我们应该思考,任何一种观念都不能称之为“完美”,必然有局限性,所以要找到“定律”外的更多可能。
二、从“时代精神”到技术发展:从社会意识形态到意识形态
时代就是社会,“时代精神”像是对各类社会意识形态的总结。社会意识形态通常分为三层,最下层是经济,中间层是政治、法律、道德,最上层是宗教、哲学、艺术与文学。经济是基础,中间层和最上层共同组成“上层建筑”。我们常挂在嘴边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实就是在说经济对于政治、哲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之庞大。同样,上层建筑之间也相互产生影响。各种细枝末节共同构成“时代精神”的笼统概念,所以“时代精神”更像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到的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而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我们在16世纪以后开始重视科学与技术,19世纪以后开启现代科学的大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技术的进步一直是艺术风格转变不容小觑的一个部分,却容易被人们忽视。下面就以工笔画和写意画为例,论述技术发展对艺术风格的转变。
三、硬毫到软毫:工笔画到写意画
工笔画与写意画之间存在着区别与联系。中国的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的创作从幼稚走向了成熟[2]。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相比较而言,写意画主张神似、用意第一,经八大山人,石涛,齐白石,吴昌硕,张大千,李鳝,潘天寿等人发扬光大,如今成为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画法。工笔画与写意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看似相互陌生,但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都属于中国画的范畴,它们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便是它们的内在联系之一。
而“神似”与“形似”构成它们的最大区别。那么这种区别是怎样构成的呢?工笔画在绘制过程中“尽其精细”的特征要求它的绘制工具必须是硬毫这种能够勾勒出细致线条、弹性强、写字锐利,点画瘦劲的工具,然后才能随类敷色,层层渲染,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3]。与之相反,写意画多画于生宣上,跌宕不羁,无拘无碍,落落大方,这就需要软毫笔这样柔软圆润、毫端柔软、弹性较差、能夠使笔画丰润圆满的工具来实现。这就可以预想,硬毫与软毫的出现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笔画与写意画的发展。周汝昌曾经说,真正的好笔法是在汉晋隋唐一脉传而来的,周汝昌先生说的是硬毫,他认为硬毫写出来是遒健骏爽,英风俊骨,神采焕发的字,而软毫笔不易见功。宋朝才有了软毫,出现“圆熟”一路的书风。由此可见,硬毫很早出现,历代传承,所以工笔画历史悠久,在唐代昌盛,在宋代成熟;软毫出现时间晚,写意画出现时间也晚,硬毫与软毫、工笔与写意的各个发展结点在时间上是吻合的。
四、总结
像这种技术推动艺术风格或形式转变的例子还有很多,冶炼技术带来青铜器到玉器的转变,有声电影的兴起使法国电影业从先锋派向新现实主义的转变,建筑材料的不同对建筑风格的影响……在这些例子的背后,我们更应该思索如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用科技改变艺术,用技术升华艺术。
参考文献:
[1]郭宜.时代精神、艺术风格与艺术家——艺术风格学研究视角的转变[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12):18-20.
[2]伍琴.浅析中国工笔画的“形式美”[J].东京文学,2011(11):258-259.
[3]朱浩云.精谨细腻 形神兼备——现代工笔画名家及其作品行情[J].收藏,2010(5):48-52.
作者简介:韩心筠(1999-),女,汉族,江苏扬州人,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艺术批评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