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探索紫砂装饰中的陶刻艺术

2019-10-12杨艳杰

艺术大观 2019年25期
关键词:陶刻紫砂陶瓷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紫砂艺术更是历史悠久。因紫砂具有其独有的特质,它能以各种不同的艺术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根据历史记载我国早在六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在陶器上刻印符号。这些符号就是我们汉字的雏形,同时也是最早的陶刻艺术。紫砂陶刻艺术最早出现在我国的明末清初,通常是将书画艺术作品用镌刻的手法展现在紫砂制品上。因其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精湛的艺术水平,独特的艺术形式,所以在世界陶瓷艺坛中首屈一指。

关键词:紫砂;陶瓷;艺术;陶刻

一、紫砂陶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根据我国的相关历史资料记载,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紫砂陶刻艺术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紫砂陶刻艺术从最早的在壶把梢处和底部记录作者姓名和所作年代开始,逐步发展到在紫砂底部陶刻诗句并落款,又进一步发展到把诗句陶刻到壶身正面以此直接用于紫砂壶的装饰,这些都说明了陶刻艺术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从陈曼生开始,很多文人雅士也都注意到了紫砂陶刻艺术,从而参与到了陶刻艺术中。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陶刻艺术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陶刻艺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陶刻艺术的形成。

二、紫砂装饰艺术中陶刻的利弊

陶刻是紫砂装饰艺术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工艺手法之一。而紫砂陶刻工艺可以将紫纱独有的材质发挥到极致,形成一种独特的装饰风格。运用紫砂独有的造型艺术,将绘画,书法,诗词等艺术要素进行融合,从而抒发出作者对紫砂艺术创作的思想。使观赏者能够在欣赏紫砂艺术作品的同时,领略到紫砂艺术创作中作者对紫砂艺术品的艺术美感。

陶刻艺术重视的是用刀的随心所欲,以及运刀的轻重快慢、力度的刚柔、刀下线条的粗细为支撑。才能更好地展现出紫砂艺术作品的整体思想和精神内涵。但是由于材质的原因,紫砂陶刻在书画艺术上的展示效果远远不如毛笔和宣纸。毛笔在宣纸上是运用毛笔停留在宣纸上的时间长短、墨的浓度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韵味。而陶刻想要表现出山水书画的韵味,就要采用不同的刀法,通过点、线、面的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展现出书画的特殊效果。

紫砂装饰艺术中紫砂陶刻的刀工非常主要,但是我们一味地看重刀工,却忽略了美学修养和艺术功底,这样我们制作出的陶刻作品,只会是一件普通的商品。要想做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需要有出神入化的刀功做基础,同时加入多种艺术元素,这就要求一位紫砂陶刻创作者,不但要掌握刀功,还要掌握深厚的书画功底和审美情趣,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紫砂陶刻的功用,为紫砂陶刻工艺锦上添花。

三、紫砂陶刻艺术的发展策略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紫砂壶产品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所以,我们有必要将强对陶刻艺术进行系统且深入的宣传,让广大紫砂陶刻艺术爱好者更加深入了解和认识紫砂陶刻艺术,从而不断提高人们对紫砂陶刻艺术的欣赏水平,能够让人们在欣赏紫砂陶刻艺术的同时得到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进一步提高紫砂陶刻艺术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紫砂陶刻艺术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仅靠延续传统思想和艺术功底这些老思想。在科学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要与时俱进,积极努力推陈出新勇于创新,创新是艺术生命发展的源泉。我们只有不断改变自身观念,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有能力为紫砂陶刻艺术向前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在做陶刻时不仅仅是把书法、绘画、图腾等在紫砂陶器上展现出来,即使我们成功地将这些书法、绘画、图腾等转移摹写到紫砂瓷器上,他也只能算是一件上乘的工艺品,而不是一件成功的陶刻艺术品。陶刻艺术不但要注重形式和内容及手法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作者本身的文化素养,书画功底以及个人魅力的整体表现。表现形式只是一种手段,而写神才是艺术真正的灵魂所在,更加是艺术表现水平的重要标准。

四、结语

作为一名合格的紫砂陶刻艺术从业人员,我们应该刻苦钻研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深入了解我国古代陶瓷、青銅器、书法、绘画等其它艺术学科的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做到艺术个性的自我表现,寻找其内在的艺术规律。紫砂陶刻艺术作品应该具备较强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结合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才能给人一种崭新的艺术感受达到形神兼备,只有这样才能赋予紫砂陶刻艺术真正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郎立永,陈林烽.论紫砂陶的视觉传达与设计表现[J].陶瓷学报,2017,38(6):953-956.

[2]陈成.论紫砂花货的美学情韵与文化传承——兼谈“赏月壶”的设计创意[J].中国陶瓷工业,2017,24(6):47-49.

[3]陆小荣,陆旻瑶.职业院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探索——以无锡工艺学院对宜兴紫砂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例[J].江苏陶瓷,2017,50(6):3-4+7.

[4]徐晏.浅谈紫砂“无上清凉壶”的外形美与艺术美的统一[J].江苏陶瓷,2017,50(6):21+24.

[5]丁海荣.浅谈紫砂“龙凤呈祥壶”的收藏意义和价值[J].江苏陶瓷,2017,50(6):23-24.

作者简介:杨艳杰(1967-),女,蒙古族,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人,本科学历,陶瓷工艺师一级(高级技师),紫砂陶艺专业课教师,1996年晋讲师,紫砂工艺美术师,工作于喀左县职业中专。

猜你喜欢

陶刻紫砂陶瓷
趣图
浅谈宜兴紫砂艺术创作
陶瓷艺术作品
现代紫砂陶刻
浅谈紫砂陶刻艺术
浅谈紫砂陶刻
浅谈紫砂陶刻艺术的历史渊源
《读壶记》
紫砂壶估值的再发现
陶瓷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