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家王悦之绘画浅谈

2019-10-12王盛洁

艺术大观 2019年25期
关键词:绘画风格影响

王盛洁

摘要:王悦之(1894-1937),原名刘锦堂,著名艺术家、教育家、诗人,一生致力于美术教育与艺术创作,却不幸英年早逝。他的绘画风格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对印象派的临仿阶段,二是中西绘画融合的探索阶段,三是现实主义成熟阶段,每个阶段的画风都有很大的变化,但又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对艺术的探索、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对后世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时代的因素,特殊的身份背景,让王悦之这个名字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才慢慢得到应有的尊敬和重视。

关键词:王悦之;绘画风格;中西融合;影响

一、前言

油画艺术传入中国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中国艺术家们从传教士把西方艺术带入中国时的“被迫”接受,到争相前往大洋彼岸学习西方艺术,从郎世宁的中国“工笔式”油画,到中国近现代油画艺术家的中西融合,中国近现代油画从最初的机械模仿到如今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千千万万艺术家前辈们的辛勤探索,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名毕生致力于艺术事业发展的大家却因身处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被历史尘封,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才渐渐被各界学者所重视,让这位对中国近现代油画乃至后来的中国油画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的伟大艺术家重获了他应有的社会认可与尊敬,他就是著名艺术家——王悦之。

王悦之(1894—1937),原名刘锦堂,1894年农历二月初二出生于一个米商家庭,他自幼天资聪慧,酷爱文学绘画,而后家道中落,但他却没有因此辍学,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成就了一番伟业,可惜的是这位一生致力于艺术事业的前辈却于1937年因患盲肠炎被误诊,医治无效去世,享年43岁。

2014年3月10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了“脉脉相思——王悦之艺术展”,展期47天,此次展览展出了王悦之1915年留日至1937年英年早逝,22年间的72件作品,每一件作品都好似一种无声的倾诉。从早期对西方油画色彩与技法的临仿到后期创作出独具自我绘画风格的作品,他的作品就像是一部绘画艺术探索史,饱含着其一生的心路历程。

二、王悦之绘画早期阶段

1921年至1923年是王悦之绘画的早期阶段,6年的留学经历使得王悦之在拥有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同时也深入了解了印象主义绘画。印象主义绘画追求色彩的冷暖变化在画面中的体现,注重瞬间的印象而不拘泥于形体的轮廓写实,在王悦之早期的绘画作品中,初始时鲜艳的暖色调,自由洒脱的笔触描绘,正是受印象派画风影响的最好例证,而后严谨的构图,对于形体的精准把握却又明显受到学院派的影响,可以说,王悦之的早期绘画风格是从最初对印象主义的刻意临仿到之后地对印象派与学院派的融合。

这一时期王悦之的代表作有《裸体》《静物》《自画像》《凝视》《镜台》《摇椅》等,其中最具印象派风格的作品当属《裸体》,同时期的绘画中还有一幅名叫《镜台》的作品,较之《裸体》,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变化,这是一幅描绘其新婚妻子的画作,取妻子背靠着窗户,悠然自得地坐在镜台前编织的某一瞬间入画,妻子身着蓝色传统绸缎上衣,深色长裙搭配一双黑色短跟皮靴,镜台前的花瓶中插着鲜花,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瓶罐,台面干净整洁,墙上还挂着一幅他和妻子的新婚照片,一副甜蜜安逸的新婚景象。作品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作者对于印象派技法的应用日渐成熟,画风也有了变化,在注重光线变化所带来的瞬间印象的同时更加注重造型的精准,使用大面积暗色入画,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构成这幅完美力作,它集学院派的严谨与印象派的洒脱于一体,可以说是一幅带有学院派意味的印象派作品。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王悦之的早期绘画仍属于对印象派的临仿以及基础绘画技法的巩固阶段,虽然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画风,但不乏在技艺上的潜心探索,为之后其独特画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王悦之绘画中期阶段

1928年春,王悦之举家迁居风景秀丽的杭州,西子湖畔宜人的阳光,浓浓的艺术氛围,让画家的思维和心绪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1928年至1929年是王悦之绘画的中期阶段,这一阶段可谓是其高产期,创作油画、水彩画共计六十余幅,代表作有:油画《燕子双飞图》《七夕图》《灌溉情苗图》等,水彩画《白堤》《保舒塔》《自画像》《苏堤》等。国立西湖艺术院的创办人林风眠先生是一位提倡融合中西的艺术家,这与王悦之的思想不谋而合,其埋藏心底的沉思一触即发,潜心创作,较早期的作品有很大区别。

首先,在题材方面,以往的画作多取材于人物、静物写生或是生活场景类描绘,如上文中所提到的《裸体》《镜台》,而第二阶段的创作内容则多取材于文学作品和爱情故事,作者不再拘泥于事物表象的具体描摹而进向于事物本质和思想的传达,如《七夕图》《灌溉情苗图》均是以爱情故事为题材,《燕子双飞图》则是以文学诗词为题材,在运用西方绘画技法的同时加入了几分东方古典的韵味。

其次,在作品的尺寸与构图方面,一改以往油画的尺寸,采用竖幅式在突出人物的同时大面积留白,如《芭蕉图》,明显的竖幅式构图,绘一身着黑袍的僧侣,置于画面下段中心位置,左边是一棵高耸的芭蕉树,作者仅取几丛茂密的芭蕉叶以及一半的树干和一把芭蕉入画,中段大面积留白,后段则以远山和拱桥来表现深远,明显借鉴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尤有“马一脚”“夏半边”的意味,此外,在绘画技巧方面,趋向于后印象派对色彩的提炼、对事物本质的主观感情的体现,画面色调更显沉稳、柔和,用笔上放弃了以往厚重油彩堆积的形式,改以平涂为主,增添了些许国画小写意的趣味,外轮廓以黑色油彩加以勾勒,使主体物更加凸显,画面尽显中西融合之美。

“燕子双飞,归巢犹自呢喃语。春情如许,獨自添愁绪。又近黄昏,新月窥朱户。相思苦,年年如故,没个安排处。”——《点绛唇·燕双飞》

这是一首王悦之自己填词的点绛唇,短短几句,抒发了作者对往日情愫的感慨,对久久未回的家乡之思念,《燕子双飞图》则是以此诗内容为题材的一幅佳作。作品采用竖幅式构图,画面的中心位置画一身着红蓝色旗袍的女子坐在刻有中国传统纹样的石凳上,双手交叉环于膝上,双眸凝视画面左上角的燕子双飞之景,眼神中流露出一种惆怅与伤感,女人脚边的绿植,矮墙上刻有雕花图案的窗户,墙外的几株垂柳和小树,在丰富画面的同时打破了整体沉郁的气氛,使整幅画看起来增添了不少律动。暖黄色的基调让画面仿佛是绢布做旧而成,虽是用油彩亚麻布绘制的作品却蕴含着中国风的意味,作者以黑色油彩勾勒轮廓,色彩则以平涂、罩染为主,人物结构虚化,在西方绘画的写实技法中加入了东方绘画的工笔技法,从作品的取材看又是诗与画的完美融合,在王悦之的绘画中我们总能感觉到一种诗意,而在欣赏他的诗文时又总会有层出不穷的画面映入眼帘,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在王悦之的绘画中得到了升华。除了油画作品,这一阶段王悦之的水彩作品也颇有发展,充分发挥了水彩颜料的特性,画面清透、自然,又不乏国画的晕染之意,风格之独特为后世艺术家所赞扬临仿。

1930年王悦之由杭返京,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战乱时期,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的命运危在旦夕,王悦之在此时此刻深感悲痛,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烙印在心底,他化悲痛为力量,把满腔热血挥洒于艺术创作,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王悦之的绘画艺术一步步走向了巅峰。

四、王悦之绘画后期阶段

1930年至1934年是王悦之绘画艺术的后期阶段,也是其艺术发展的黄金阶段,代表作有《亡命日记图》《自画像》《弃民图》等,这一时期的作品与以往作品相比,不论从题材方面还是技法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不看署名,很难相信是同一人所作,在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王悦之的心绪也从在杭州时期的愉悦轻松变得沉闷忧伤,他以极端写实的技法表达了当时社会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与凄凉。《亡命日记图》是王悦之绘画艺术后期最为写实的一幅作品,延续了其中期的竖幅式构图,微妙之处在于王悦之巧妙地将一幅完整的作品一分为二,左边是丈夫,右边是妻子,两幅画作既可以独立存在又可以合二为一,这种构图方式在如今看来是屡见不鲜,但在当时可谓是独树一帜,作品极端写实的描绘了一对青年夫妻逃亡的生活状态,狭小昏暗的厨房拥挤不堪,夫妻二人正在准备饭菜,斑驳的墙面上零散的挂着一口底部被火烧的乌黑的锅,所剩无几的一袋米,一个破旧泛黄的竹篮里装着几颗已经发蔫的青菜,还有几件日常工具,靠墙的简陋木桌上摆着几个洗净的空碗,画面左侧是一个用火炉架起的方形台面,右侧则是一口蓄水的大水缸,皮肤黝黑的丈夫身穿一尘不染的白色上衣,一条米白色的长裤,白袜黑布鞋,正忙着翻弄着煤炭让火烧得更旺,妻子蹲在一旁,齐耳短发,面容姣好,一身红色的旗袍,一双粉色的布鞋,正仔细地洗着锅里的米,旁边的盆里放着洗好的大白菜,毫无表情的丈夫和妻子与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狭窄的空间物品被安排井然有序,喻示着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夫妻的伉俪情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希冀。画面的整体呈暖黄色调,作者用黑色油彩以及极细的线勾勒出轮廓,弱化明暗交界线,每一个褶皱都描绘的细致入微,把写实主义绘画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又结合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线描、平涂、罩染、分染的技法,把融合中西的绘画理念深入作品当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继这幅力作完成之后,王悦之开始大胆尝试用油彩在绢布上作画,《弃民图》 就是其代表作之一,《弃民图》绘一衣衫褴褛、双手握拐的老乞,花白的胡须,布满沟壑的脸上写着他饱经沧桑的一生,左手臂上用铁丝挂着铁壶,右手臂上挎着竹篮,穿着打着补丁的黑色布鞋,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样的人物形象是如此的真实,仿佛是从我们身边走过的那位步履蹒跚的老者一般。画作的正上方用工整的楷书写着弃民图三个字,作者用工笔线描的手法把人物的每一个细节表现得极为写实,恨不得把每一个布纹、每一丝褶皱都展现于画面之上,画面整体呈深色调,灰蓝色的帽子和粗布上衣,灰色的裤子,黑色的布鞋,乍看之下会以为是幅国画作品,实际上是用油彩画出了墨色之感,可见王悦之在延续自我风格的同时不断地寻找、创新,在艺术道路上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

回首王悦之的艺术生涯,从早期印象主义临仿阶段的明朗轻快到后期写实主义创作阶段的深沉稳重,其艺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令人惋惜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误诊让在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与世长辞,如若他的生命可以延续,那将会有怎样辉煌的艺术造诣,又将会为祖国做出怎样巨大的贡献。

王悦之的一生既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平凡的是他一生只做一件事——为艺术事业而奋斗,伟大的是他把这项事业做了一辈子。1921年留学归来的王悦之把西方艺术带入中国,让中国艺术家领略西方的先进潮流以及绘画技法,体会西方绘画的严谨、创新,对人物造型基础的精准把握,对色彩理念的深入理解。反之,他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绘画技法、民族精神带入日本,让西方艺术家更全面系统的认识中国。在美术教育方面,王悦之更可谓是呕心沥血,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添砖加瓦,相比而言,绘画创作已然成了王悦之的副业,而教书育人、办学策展则成为他事业的重心。王悦之本着蔡元培先生所提倡的“美育代宗教”的理念,本着艺术救国的信念,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在一片传统思想浓厚、封闭保守的土地上开垦出一片绿洲,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中国艺术家为国家的兴旺富强奋斗终生。在艺术创作方面,王悦之在探索创新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用毕生所学融会贯通中西方文化之精髓,给后人予启示,他的绘画不为金钱,不为权势,仅坚持自己内心所想付诸画面之上,他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对于绘画艺术最纯粹的追求,令所有人为之惊叹。他对艺术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在任何时候,都要以一个优秀艺术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是作为一位艺术家不可或缺的品质。

正如王悦之自己所言:“在现在的世界,艺术家是不能生存的,他一生困苦奋斗的酬报,要在他死后数百年才能得到”。在如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各种诱惑层出不穷,有多少藝术家为了金钱利禄成为当代红人,又有多少艺术家默默为艺术事业不求回报的付出,百年之后自有定论。

参考文献:

[1]韩丹.“脉脉之思”追忆艺术家王悦之的奋斗足迹[M].中国美术馆,2014.

[2]刘淳.中国油画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3]杨明生.中国现代画家传[M].河南美术出版社,1989.

[4]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5]刘淳.中国油画名作100讲[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6]朱伯雄,陈瑞林.中国西画五十年[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7]刘艺.刘锦堂(王悦之)年表(初稿)[J].美术,1982(12):55-57.

[8]刘艺.王悦之的生平与艺术[J].美术,1995(7):13-17.

[9]凡子.王悦之:情深犹自声带啼[J].东方艺术,2014(23):98-105.

猜你喜欢

绘画风格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浅析梁楷的绘画风格及成因
浅析刘小东绘画风格的当代意味
潘玉良油画的艺术特点
晚清艺术市场中的任伯年
论龚贤山水画独特气韵的成因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小顽儿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