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锡伯族的民歌
2019-10-12郭俊刚文小龙
郭俊刚 文小龙
摘要:锡伯族是新疆13个世居民族之一,在新疆有近4余万人口,其中在乌鲁木齐市近6000人口,而且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传统文化艺术和固有的生活习俗。 锡伯族的民歌,早在大兴安岭一带从事渔猎生活时期就已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歌,其后来的从事农耕活动时期的习俗。在清朝时期锡伯族受清代八旗文化的影响,直到1764年的一部分锡伯族西迁戍边新疆以来,又吸收周边民族的文化内涵,使锡伯族的民歌发生诸多变化,其形成了特有的民歌特点和内容。
关键词:民歌;锡伯族;文化
锡伯族的民歌始终贯穿于锡伯族人们的整个生活中,锡伯族的民歌可以追溯到锡伯族生活的山林文化时代,以打牲和渔猎为生,在特定的环境里,创作了诸如《打猎歌》《亚其纳》等反映渔猎生活的古老民歌,并且一直传唱到现在。西迁以后的长时期戍边屯垦生活中,赋予锡伯族的民歌以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创作灵感,出现了大量不同风格、不同曲调的民歌,大部分曲子以单乐段构成,因此记忆方便,又便于广泛流传,常见的是上下两句的单乐段。节拍以2/4、3/4、4/4等单拍子为主民歌。但是,调式种类十分繁多,这是锡伯族民歌的一大特点。锡伯族的说唱音乐丰富多彩,最著名的有:田野歌曲调、蝴蝶歌曲调、海兰格格曲调、金纽扣曲调、娶媳歌曲调、哭嫁歌曲调、婚礼歌曲调、雅琪娜曲调、打猎歌曲调、迁徙歌曲调、摇篮曲曲调等。
一、锡伯族的民歌特色
锡伯族的民歌独具特色,曲调优美、节奏多样,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情感表达方式上,朴素大方、深沉热烈,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浓郁。其按内容可分为叙事歌、苦歌、萨满歌、颂歌、功导歌、习俗歌、田野歌、打猎歌、情歌等。在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宝库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瑰丽的光彩,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
锡伯族的民歌,在民间创作了大量曲调丰富的民间歌曲,几乎每首民歌都有其相对固定的曲调来演唱或弹奏。由此形成了将历史和现实结合在一起,具有本民族独特风格的民歌文化。锡伯族的民歌都用锡伯语来演唱。锡伯语歌词的韵律性很强,每行歌词都要求押头韵、腰韵和尾韵,还要求和下面行句歌词的头、中、尾押韵,而这些都要求演唱者在一瞬间即兴创作并演唱出来。如田野歌,每首两行,首句较长用比兴手法,第二句较短表达实意,但都要求其首、腰、尾要押韻。
二、锡伯族的民歌,在民间艺人们口头创作并传承和保持着锡伯族民歌生的命力。
凡是锡伯人所在的地方,都可以听到锡伯民歌。在锡伯人较为聚集的地区都形成各自不同的演唱风格。这种状况正在造成保护和传承锡伯族民歌为内容的文化内涵等的诸多困难。对其进行保护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锡伯族民歌体现着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其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具有其典型性、代表性和鲜明地域文化特色。锡伯族民歌一直以来在锡伯族人群中世代传承、活态存在。锡伯族民歌传唱、传播、传承的群众基础非常深厚,在新疆锡伯族居住地区,特别是在伊犁地区,民间涌现出人数众多的民歌传承人。
在锡伯族的婚姻习俗中,始终贯穿着歌舞音乐表演,一场婚礼往往以歌舞开始,以歌舞收场。由此形成诸如“说亲歌”“丁巴”歌、“哭嫁歌”“劝嫁歌”“萨林舞春”(婚礼歌)等民歌。目前已搜集整理出版锡伯族婚礼歌多首。
作者简介:郭俊刚,新疆伊犁锡伯民族歌舞团;文小龙,新疆伊犁锡伯民族歌舞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