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导向下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策略
2019-10-12侯云云
摘要:传统固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很不利于中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也限制着学生内在潜能的深入挖掘,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教学质量很差。部分教师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课程内容,组织学生们不感兴趣的课堂活动,语文教学并不具备以生为本的特色,教学实践效果自然不尽人意。为了改善弊端,以新课标为导向,运用有效策略,进一步加强中职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显得格外重要。鉴于此,本文特意进行了有效策略的总结研究。
关键词:中职语文;新课标;课程思政;有效策略;研究;分析
一、引言
中职语文教师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认真做好课程思政的科学规划,进行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摒弃传统观念后,应根据学生们的实际发展需求,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思政教育理念的渗透潜移默化,启发更多学生大胆想象、综合实践,他们突破自我,还能超越自我,才有机会创造出更加精彩的人生,进而成为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关于新课标下中职语文的思政教育简单阐述了一些看法,仅供其他教师参考借鉴。
二、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中思政教育的现状
(一)思政教育过于浅显
目前,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侧重点是:针对中职学生的内在潜能进行深入挖掘,教师优质完成教学指导任务后,促进中职学生专业化发展,使他们顺利走向更大的成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继而彰显出人生的最高价值[1]。但是,中职语文的课程教学也忽视了思政教育的全面渗透,思政教育过于浅显,始终处于尴尬局面,不能为中职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持。另外,少有学生主动思考思想政治的相关问题,对于思政知识不感兴趣,教师一味地进行灌输指导、盲目说教,部分学生直接衍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个性化发展可谓阻力重重。
(二)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首先,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是处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在课堂上过于强调自身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动态完全是控制在教师自身,再加上这些教师只关注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并未从思政教育角度关注学生群体。这样学生也根本不会主动向思政方面进行理解。教学理念是体现教师素质的根本所在,如果教学理念过于传统,并没有去认真落实新时期改革要求,也就无法真正的有效实现德育教育。其次,中职教师的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尤其是中职学校的青年语文教师,他们在教学中很多时候都处于一种照本宣科的状况。这也在很多时候服务法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渗透。
三、新课标导向下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首先,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培养社会所期盼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仅仅凭借专业教学是无法实现的,这就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持。而语文教育本身的人文性、思想性,都进一步展现了其在思政教育中的优势。其次,中职语文教师还应当认识到,思政教育本身的复杂性。思政教育其关键就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些培养目标,往往针对性较强,这是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通过不断积累与实践才能形成的。所以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把握好每一次的教学过程,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与分析。最后,中职语文教师还需要明确自身在引导学生思政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从实际角度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在很多时候教师自身就是落实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提高教师的素质,不仅仅是教学方面的素质,更是教师个人的素质。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将思政教育上升到学生自身发展的地位,保障学生的有效成长。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实施思政教育,还应体现“以生为本”的重要思想。尤其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出发,选择具有典型或是特殊意义的思政教育材料。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道家崇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朴素的观念;我国大量优秀的唐诗宋词也多有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懷;甚至在《诗经》中,连《关唯》《兼霞》以及白居易的《长恨歌》等描写爱情的古典文学作品都能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传统文化都是有着较强的包容性,学生在观察文化的同时,他们的思想观念还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达到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
(三)多种形式思政教育
教师完全可以尝试将思政教育的场所从教室转移向舞台、室外,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学生活动,将课堂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在活动中以语言或者节目等形式表现出来。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新课标的引领下,以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己任,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作用,充分挖掘语文教育的思政功能和育人价值,引领学生在传承人类优秀文化中提升核心素养,在实践活动中进步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晓丽,汪华.试论中职语文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新课程研究,2019(02):171-172.
作者简介:侯云云,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