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满族“莽势”的形态变化

2019-10-12徐洪美子张小春

艺术大观 2019年33期

徐洪美子 张小春

摘要:“莽势”作为根植于满族民眾生活区域内的独特舞种,已有千百年的发展历史。本文通过对“莽势”形成与发展的阐述,进行其舞蹈的动作形态分析,解读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莽势;传统舞蹈;形态变化

一、“莽势”的形成与发展

满族作为中华民族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艺术。满族舞蹈从类型上看分为祭祀性舞蹈和筵宴性舞蹈,从空间上看分为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这每一类舞蹈都跟满族先民的民族习俗、民族审美、民族崇拜息息相关,都独具色彩。满族及其先民苦寒蛮荒的自然条件和渔猎游牧经济方式,体现在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舞蹈上,必然反映出其价值观念、文化特色和社会习俗,由此形成具强烈社会属性和实用功能,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的民族民间舞蹈。

(一)“莽势”演变流态

“莽势”又称“玛克辛”是旧满族传统民间舞蹈,是满族舞蹈重要的代表形式。最初的原始形态起源于满族先民模仿兽类动物形成的原始猎舞,后受到渔牧征战的社会生产活动影响,流传于民间时逐渐演化成男女对舞的民间宴会性群体舞,称为《满族民间空齐舞》,俗称“莽势舞”,深受民间喜爱。康熙时期流传入宫廷,成为当时宫廷筵宴礼仪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仪式,被称为“玛克式舞”。从这时期的莽势舞逐渐演变成群众娱乐性质形态的艺术性舞蹈。乾隆八年,为纪念东巡,乾隆帝以满汉相融为主旨,以吉祥词汇“庆隆”定为舞蹈名称,此时的“莽势舞”(“玛克式舞”)以及其他队舞都更名为《庆隆舞》正式成为宫廷礼乐。清朝时期的“莽势舞”已经具备较高的艺术水平,凭借着融合前朝礼乐的形式、音调旋律的特色、编排技巧等方面的优势,无论是从文化内涵还是艺术形态都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莽势”发展的鼎盛时期——清朝

随着朝代的不断更替,“莽势”舞蹈在清朝时期备受瞩目,清廷每年腊月,大臣们在礼部排练,除夕为皇帝表演。不仅诸王、大臣要跳,就连康熙也曾在孝惠皇太后七旬大寿时亲自跳《蟒式》敬酒,处于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诸多时期中所保留下来的“莽势”舞蹈也不断地得到创新,在流变中所保留的核心舞蹈形态就是满族舞蹈的“母胎舞蹈”,这是一种区别于满族舞蹈与其他民族民间舞蹈不同的基础形态,也是民族民间舞舞性表达的内在因素。

满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入关建都以来大量汲取、借鉴汉族优秀文化,将满、汉文化相交相融,建构起有着独特民族性格的《庆隆舞》,成为至今为止清王朝唯一存世的一部满洲乐舞。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入关建都的清朝统治者对于满族先民有着极大的崇敬,并且对待自身民族文化高度认同,主动追寻满族祖先舞蹈文化,这种追寻感我们可以归结于是满族先民的一种自身民族根源的寻觅和固守。

二、“莽势”动作形态分析

(一)盘旋姿态

莽势的基本体态,前手平齐于额头,后手搭在后背上,身体前俯。因满族先民尚武的生活习惯使得舞蹈动作多为战斗阵态,形态粗犷有力,动作幅度较大,其特征为双人对向做盘旋姿态以及旋转动作,这种盘旋姿态与满族先民信奉的萨满教有关,清代宫廷中的萨满祭祀舞蹈动作“盘旋呛步”,来源于早期萨满祭祀活动中的动作元素,寓意请神求福。而“莽势”中的盘旋姿态折射的是满族先民的战斗形态,但其原始元素也来源于萨满祭祀活动中的原始舞蹈。由此可见,在早期萨满祭祀活动中舞蹈成分就已很重,那时的舞蹈不仅是单纯的祈祷、祭拜、求神姿态,而是必须符合构成舞蹈的“三要素”,分别是固定的表情、独有的节奏和具有特色的肢体构图。

(二)“九折一十八式”

“莽势舞”的表演程式可分为三部分,一为“起式”,二为“对舞”,三为“乱舞”,主要动作可归纳为“九折一十八式”,九折分别为“起喜”“穿针”“摆水”“吉祥步”“单奔马”“双奔马”“盘龙”“怪蟒出洞”“大圆场”。舞段中女子步伐为吉祥步,女子脚穿花盆底,稳重不乱,灵巧不失庄重,手随脚摆,身随手摆。男子步伐为蹲裆步,通常由左至右侧走,上身前俯,手为上下双摆。手臂动作有三式,分别是“双摆”“穿针”“划水”。单奔马与双奔马舞段为男子群舞,展现上阵杀敌的情景,配合“狂踢”“掩身”“扎刺”等动作。怪蟒出洞与盘龙戏水舞段多为杂耍动作,由高超技巧组成。九折舞段每一折都由“吉祥步”连接。

三、满族舞蹈“莽势”的文化价值

“莽势舞”这种根植于满族民众生活区域内的独特舞种,通过满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进行播布与自然传衍,形成约定俗成的习俗性造型特点以及与之匹配的民族文化内涵。因而在其活动区域内长期保存着相对稳定的传统风格及与民族意识形态、生活习惯、民族礼俗、民族图腾信仰相关的鲜明特点,使“莽势”成为满族舞蹈最具有代表性的形式,是现代满族舞蹈的基础,也为未来满族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莽势”作为满族传统舞蹈的“母胎舞蹈”,经历千百年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形成满族标志性、区域性的地方文化符号,融入着满族人民的情感认同及生命体验,并以舞蹈的方式就记录着族群文化的身体记忆,彰显满族人民的坚韧不拔的性格,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时至今日,伴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其风格鲜明、特色独具的满族民间舞蹈必将焕发着强大艺术生命力。

作者简介:徐洪美子,广西艺术学院;张小春,广西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