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作的直观感受
2019-10-12刘雅璇
摘要:直观感受,不仅仅是字面意思这么简单,每个艺术家的经历不同他们所观察的直观感受也就不相同,因此我们在创作开始前要有充足的写生体验,大量的练习,才能直观面前轻松自在完成佳作。
关键词:直观;直观感受;审美经验
一、艺术作品的直观理解
创作是每个艺术家以艺术作品的呈现的方式,最开始的第一步就是对所描绘事物的直观感受,直观从字面上意思第一眼看到,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和阅历的表现形态,审美经验又是其对美好事物存在的经验的积累,此为创作的直观感受中不成熟想法。其次,审美经验是艺術家人生阅历丰富的体现,随着时间推移对同一事物不同时间的绘画认识与再认识的过程,这就是审美经验的中断,俗称“温故而知新”,也是其进步的象征。
二、艺术家与直观物初体现
我们从直观物来说,它是艺术家于所看事物的初次接触,在绘画中,我们从物体本身来说最重要的是观察这个物体边缘组成形状的剪影,到细节处理构图主体物所占比例多少,如何分配到画面上着重强调的部分,空间上纵深要怎样安排,都是基本的观察和思考,也就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此为“经营位置”。这一过程在艺术家的脑海里虽是一瞬间的思考,是初见事物的震撼也好,亲切也罢,但这一感受是艺术家长期的生活积累和对自身所具有的艺术领会。这里就不能简简单单的认为画家是直接把看到的,听到的画出来,这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认识,如此简单地作画不如拿出手机拍一张岂不美矣。当然真正的艺术家是把看到的物像通过处理呈现在画面中,这种处理没有功利,也不戴有色眼镜,是对事物的真切感受。
三、传统中国画史上的直观理念
纵观中国画史,不乏先者总结直观感受对作品的认识。其中石涛的“一画”中就有“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未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终未得一画之洪规也。”[1]这里的“画从于心”不就是说无论画什么,自己心里总有一个想法,画前的构思,主题的选择,画法的运用,作画的目的,都要经过作者的心,才能开始作画。而作画的是人,那么人就必须有思想的指导。作画者要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要有深入的研究,体会其中的道理,山水人物,鸟兽草木,池榭楼台等不同的绘画形式,要有各自的表现形态,这就是“一画”的伟大作用。再有唐代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外师造化就是体验生活,多写生积累丰富素材,而‘中得心源是说艺术家在作画时要把头脑的所看到物象施以艺术的加工,将自然的形象变成艺术的形象。[2]类似的说法还有王维的“凡画山水,意在笔先”等。
如此说来直观感受对作品的创作就有深层次的意义,当我们看到的物像不会直接成为作品中的形象,是由此时作画人的生活方式的再现,这样也会对同一个艺术家不同时期的风格迥异也就有了很好理解,这也是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积累的过程。
四、艺术家与审美经验的形成
艺术家的审美感觉是构造性的,它通过自身的经验,经历,感情等多方面的因素对事物进行重组,这里其实加入了画家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价值取向。从而达到对画家身心愉悦,心情舒畅,这又是直观的自身性。八大山人是皇族世孙,却为亡国所束,削发为僧,落魄之余,风骨犹存。他的山水师承董其昌,画法却有变革,凄凉荒寂中透露出雄健简朴,这不就是他加入了自己感觉,重新再造。他还擅长画花鸟画,寥寥数笔,或拉长身形或蜷缩在一起,尤其特别的是眼睛,和真实的世界不同,时而椭圆形,时而是圆圆的,时而又会翻白眼。最为不同的就是他的鸟大多是单腿站立,这无不体现了画家对自己作品的直接把握和感情的直接表现,不肯臣服新朝,却复国无望的无奈。似乎是直接的表达,是借物抒情的方法,在画作中代入了自己的立场,自身的感受,似乎又是对直观这一点的否定。
五、艺术创作者与直观物的艺术融合
从直观物与艺术家的角度分析了直观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这不仅是自身价值的显现,也是成为作品的关键。因此,艺术家把自己看的事物呈现出来要经过直观感受与经验积累完成完美融合,才称之为佳作。所以我们在创作过程中要先学会与自然界的事物打交道,而事物又是我们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东西,是我们手摸得到,眼睛看得见,它们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形态,也就像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对别人的第一印象,是美,是丑,是胖,是瘦……是根据我们直观判断,然后加入自己的思想的体现,而作品是将你所看到的事物变成作品的艺术形象。如此看来,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对创作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朱良志.石涛研究(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道济.石涛画语录[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刘雅璇,女,河北人,现为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师从曹瀚,长期从事传统国画研究,近几年又潜心投入于山水画研究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