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人人都是艺术家”背后的语言逻辑问题

2019-10-12熊凌畅

艺术大观 2019年32期
关键词:艺术家

摘要: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在1967年提出了“人人都是艺术家”;2000年,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对于这句话发出了疑问:“如果人人都是艺术家,那么人在哪里?”,因而进一步提出了“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这句话从纯语言形式上来看究竟隐藏着哪些逻辑关系及是否产生了悖论?任何一个事件,或者一句话都不应脱离其语境而单独去谈论它。因此还需要从纯语言形式与这句话产生的上下文逻辑,即能指与所指两方面去分析。

关键词:分析哲学;艺术家;博伊斯

一、“人人都是艺术家”观念的提出

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在1967年提出了“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名言是以社会雕塑为观念,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创作的可能性。2000年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对这句话发出了疑问:“如果人人都是艺术家,那么人在哪里?”,因而进一步提出了“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这句话从纯语言形式上来看究竟隐藏着哪些逻辑关系及是否产生了悖论?“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这句话可以从纯语言形式上分析其具体的逻辑关系,并从它的语境中去深入理解。

分析哲学初见于19世纪德国哲学家弗雷格的文章中。弗雷格从语言哲学方面的分析对之后的分析哲学家们产生很大影响,分析学家们认为语言是可以显示问题——即世界的先验,将语言作为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用语言和逻辑分析来切入哲学议题。他们反对大陆哲学,即仅将语言视为思想表达的一种工具,认为其过于思辨,不重视表达,只注重背后意义。

二、哲学不是为解决背后问题,而是要更好地理解背后深意

1917年杜尚将签上R.Mutt的小便池送到美国参展,将艺术从神坛上拉下来。20世纪50年代,人们重新注意杜尚,开始出现有关艺术品边界的问题。1967年,从艺术品到开始关注艺术家身份问题,博伊斯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有宣称自己的作品为艺术的权利,艺术品的光韵、艺术家的精英文化都被消解。2000年,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提出“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若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则任何物品能成为艺术。“艺术不是给人提供欣赏的一个物品,应该是触动其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动力。”

博伊斯所继承的是德国浪漫主义,认为艺术是自然与世界的中介,他意识到语言的技术功能对人类自身所产生的异变所带来的危害,由此提出“社会雕塑”的观念,及“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在作品《如何向一只死兔子解释绘画》中,他将自己的头涂满蜂蜜并粘满金箔,怀里抱着一只死兔子进行对话。当人们带着不理解的情绪看博伊斯作品时,人与艺术间充满隔阂。博伊斯认为:“兔子是肉身化身的象征,这个化身真实激活了某些人类只能在想象世界中实现的东西。”他要去打破这隔阂,若人人都愿将自己看作一个艺术家,便能像这死兔子一样获得灵性。

“分析哲学有各种不同表述,而使它与其他学派相区别的是其相信:第一,通过对语言的由一种哲学说明可以获得对思想的一种哲学说明;第二,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一种综合的说明。”分析哲学将语言看作思想本身,语言包含了语言和意义,意义通过语言显现。“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从语言形式上看是谓词逻辑。谓词逻辑中将命题分析成为个体词、谓词和量词等非命题成,在这一命题中,“没有人”与“艺术家”为个体词,“是”与“不是”为谓词。前半句“没有人”与“是”构成否定,后半句“没有人”与“不是”构成双重否定即肯定,形成悖论。“悖论”即表面统一命题中,隐含两个对立结论,但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本质,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和表达方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课题、事实和价值的混淆。”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形式逻辑当成了思维方式。要解开悖论需要“给传统逻辑和各种逻辑合理定位,明确它们各自的性质和使用范围”,而两个“艺术家”能指一样,但其所指已发生转变。

三、结束语

“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从语言本身出发去看这句话充满悖论,但从这句话提出的历史语境去分析,博伊斯是为消解精英文化,打破艺术与大众间隔阂,而朱青生进一步提出,是将艺术的功能扩大到每一个的责任上,通过每一个人的努力,用艺术来改变这个社会。没有人是艺术家,因为艺术与大众的界限被打破,藝术不再充满了神圣性、距离感,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因为人人都生活在这个社会里,都有共同的责任从而使得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参考文献:

[1][英]达米特.著.分析哲学的起源[M].王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严苡丹.浅析分析哲学及其对语义学的影响[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02):95-97.

[3]陈世清.从传统逻辑到对称逻辑[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6(2):6-8.

[4]朱青生.如果人人都是艺术家,人在哪里?[J].美术观察,2003(4):11-12.

[5]P.M.S.哈克,江怡.分析哲学:内容、历史与走向[J].哲学译丛,1996(Z3):42-58.

作者简介:熊凌畅,四川美术学院硕士。

猜你喜欢

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