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馆类美育的功能

2019-10-12李静

艺术大观 2019年31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博物馆

摘要:博物馆日渐成为艺术传播的重要依托,本文从人类审美意识角度分析了博物馆等馆类美育的功能及其对审美教育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博物馆;审美教育;美育功能

随着社会艺术形态的发展变化和国际科技文化的繁荣盛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重要的使命。近年来,“馆”类文化教育丰富了民众的文化艺术及社会教育生活,尤其是美育意识显著增强。这对于提高我国国民文艺素养有着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

蔡元培先生曾言:“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人格,这是由于感情认知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冶性情。陶冶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冶的作用,叫作美育。”

一、美育功能

美育可以充实人生,审美教育的渐进性推动着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进步,进而推动社会发展。由于博物馆等机构独特的时空美学的价值,铸就了其具有更加广泛的美育作用和影响。以博物馆为例,美育作用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物质文明发展极为丰富的今天,美育教育对精神文明建设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馆内丰富而精美的文物和艺术展品,可以使观者直接接触到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通过时代精神的积淀和碰撞,触动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感。再具体通过自然史、人文史、科学史、艺术史等的陈列,呈现大自然的精致奇妙、从过去到未来的深邃历程、人类科学创造力的伟大和艺术的自由,因此美育能够丰富人们的科学知识,开阔人们的视野,陶冶人们的情操并启迪人们的智慧。

其次,博物馆美育是人们道德的培养良师益友,所谓 “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而美育的特点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润物于无声,让人们在情感陶冶和审美修养中得到意志行为的优化和道德品格的提高。人的情感具有差异性,而对于美却具有情感的共通性,在美育中得到心灵的净化,从而激发人的人格与人性的养成。诗人席勒认为审美和趣味感能够使社会变得和谐与统一,使世界和平幸福。

最后,美育对于高尚人格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蔡元培先生说:“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美育是沟通理性与感性的桥梁,将客观的存在付之于情感,帮助人们区分积极与消极、健康与庸俗的情感,从而净化人心。马未都先生曾说:“ 博物馆是一个享受文化的地方,在那里你可以感受到文化所带给你的震撼、智慧、力量与思考。” 博物馆通过美的物品展示,激发出人心中的思考和内省之力,结合已有的知识点从而触发新的知识架构,形成更加和谐丰富的心理结构,并间接地影响其心性与品格的发展,进而塑造更加完美人格。

由此,美育教育是现行的文化兴国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是终生教育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更是培育祖国重要人才的必要环节,现行条件下,通过博物馆、文化馆、 艺术馆等进行美育教育,是社会教育赋予其的重要职能,更是传承与创新的时代需求。

二、美育对于代大学生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不同在于它不是说教式,不是机械性的填鸭,而是自觉性的体验和潜移默化的引导与感受。美育是在社会营造的大环境中,从细微处发掘,而博物馆等管类机构将这些稀疏平常的细节美凝聚在一起,让他们更容易接受且更有趣味性的还让他们参与其中,亲自去学、去临摹,去创新,从而让他们对历史文化艺术有更为直观深刻的理解,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塑造。自博物馆等管类文化的这种传播形式传入中国以来,我们的文化有了更加丰富和趣味性的传承和发扬,审美主体更是从凤毛麟角的老一辈文化艺术研究者发展到越来越低龄当代的大学生群体,可见,我们的美育文化的普及已经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而越是年轻的主体,在知识的接受层面更为敏捷,对于大学生来说,美育是架构他们人生价值的极为重要的必修课程。

三、对于美育,我们能做的

在我国,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现在的应试教育把重心放在智育上,美育是这“四育”中的短板,需要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教育各方与社会各界仍需创造与提供必要的美育课程与活动,增强对博物馆的开发,从而加强学生的审美实践引导,在博物馆的优美环境可中以丰富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力,进而完善其人格。同时,构建一个完善的美育体系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博物馆等管类文化的教育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参考文献:

[1][德]席勒著.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2]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徐玲,徐瑕.论博物馆的美育功能[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10):195-197.

[5]赵青青,余琼.谈加强大学生美育教育的途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S1):33-34.

[6]李泽厚著.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作者简介:李静(1993.2.26),女,籍贯山西,身份证号为14220219930226****,研究方向为设计构成形式语言研究。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博物馆
博物馆
高校摄影公选课与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浅谈
审美教育有效传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露天博物馆
影像·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