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摄像师的编导思维在电视专题中的应用

2019-10-12李飞

艺术大观 2019年31期
关键词:摄像师纪录片

李飞

摘要:电视及视频行业是一个合作的工作,很少有一个人全部做完整个工作流程的。然而一部好的作品一定是各个环节都有创作发挥的成果,一个合格的摄像的本职是拍好每一个镜头,但是一个优秀的摄像就需要紧密地配合编导,在关键的现场拍摄中准确领会编导的意图,抓住每一个有价值的信息。本文试图从理论上解释摄像师的职业要求,以及一个优秀的摄影师必须具备的编导意识如何在电视专题及纪录片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摄像师;电视专题;纪录片;编导意识

罗伯特·麦基在他的著作《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一书中提道:“电影美学是表达活生生的故事内容的手段,其本身决不能成为目的。”[1]这是一本电影编剧的圣经一般的教科书。他从每一个技术环节入手,教授电影编剧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提高手段。电视新闻专题片和纪录片其实同样是故事创作,只不过故事是基于真实的新闻事件。同样,上面引用的这句话也适用于专题片纪录片制作,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申为:作为表现形式,摄像师拍摄的画面也是表达故事的手段,而决不能成为目的。摄像师的工作是实现编导所讲述的故事,让其视频化,运用各种美学上的技巧和理念,让画面为这个讲述的故事服务。

一、什么是编导思维

“记者观点的表达是用“事实说话”完成的。作为“声画事实”的采集者,电视摄像记者就应该与文字记者密切配合,采集全面、平衡的相关素材。”[2] 《广播电视新闻学》在阐述摄像记者在采访中的基本要求的时候如此写道。似乎摄像只需要按照记者的要求拍摄相关画面就达到要求了。而正如事实是多面的一样,摄像记录的画面同样具有多面性的特性,不同角度、不同长度、不同时间点都可能影响一个画面有不同的事实结果。再加上情绪、审美等主观因素,不同的摄像师在基本功都过关的前提下,拍出来的镜头有可能是天差地别的。因此,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摄像师应该有一个普而适之的标准,除了会用专业的机器把画面拍清晰和好看之外,应该和编导一样,具有一套自觉的、完整的、科学的思维体系,配合编导实现他的想法。

(一)开拍之前

编导在拿到一个选题开始构思和策划的时候,他的脑海里面应该逐渐会有一个故事的主题和脉络。同样,摄像师在看到选题的时候,也应该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大概的影像系统。一个快乐的选题色调一定是明亮的,节奏一定是欢快的,镜头就一定是正面平实居多,角度和数量更加丰富;同理,一个悲伤或者感人的选题,镜头可能会有相当比例的长镜头,色调也不能太过明快,甚至景别可能以极端景别为主(大广角和大特写)。尽管这不一定是可以一言蔽之,但是在进入现场之前,摄像师应该就和编导达成某种共识,甚至在编导还没有具体想到镜头和画面的时候,以自己的理解给予编导积极的建议,这是摄像师编导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进入现场

编导在进入拍摄阶段的时候,一定是整个过程的把控者。而摄像师作为编导想法的实现者相当于编导额外的眼和手。而且摄像师是跟主人公和相关人物距离最近的人,摄像师的表现和参与直接影响到人物的情绪和表现,如果摄像师一直置身事外,只在编导发话的时候开机拍摄,从来不参与到事件的进程中,没有与人物互动,没有情感交流,人物的表现就有可能流于表面或者无法控制,编导的意图就无法实现。

“导演和摄影师共同处理受控情节片段的工作方式越来越流行,但是很多纪录片所要拍摄的是发展中的、新闻类的或者比较隐秘的情节,这种情况下,摄影师常常只能独立工作。”[3] 《纪录片编导与制作》一书中对于摄像师的工作方式也有如上的描述。在瞬息万变的现场,编导不可能掌握一切,他只能按照他既定的大纲进行下去,而纪录片最有魅力的就是不可预知性。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发生的隐秘的细节、不可复制的转折、情绪的微妙变化等等都只能靠摄像师去捕捉。这个过程中需要摄像师充分领会编导的主題意图和故事线描述,在每一个现场随时观察人物情绪变化和事态发展,及时做出反应和调整。

综上所述,摄像师的编导思维可以概括为:在策划阶段充分理解选题的主题和预设故事线,并理清该选题所需要的大概镜头语言风格;在拍摄阶段以编导的角度去理解和观察事态发展、人物情绪变化,配合编导的把控,在兼顾审美的前提下,融入新闻事件发展当中,记录下每一个关键的信息和转折点,尽量丰富地记录人物和事件的各个角度。

二、摄像师的职能

这个话题看上去似乎毫无价值,然而很多年来,关于新闻记者如何采访写稿的著作很多,关于摄影师如何把一个画面拍好看的著作也很多,唯独很少有教一个电视新闻纪录片和专题片摄像师该如何配合编导做好一个片子的著作。

(一)摄像师绝不仅仅是一个操机员

电影行业的摄影是一个组,由摄影指导带领若干摄影师和操机员还有摄影助理组成。电视纪录片和专题片很少能有这种配置,更不用说栏目化的流程中。因此对于电视纪录片和专题片中摄像师的要求,甚至囊括了摄影指导、摄影师及助理、灯光师、置景和道具等等工作。当然这是相对于电影简化了的结果,但也更加说明电视纪录片摄像必须具备很多综合素质。

“你们必须逐步建立起真诚坦率的关系,这是一种相互尊重对方创造和判断的关系。”[3]优秀的摄像师必须在掌握基本功的前提下,拥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尽管电视纪录片和专题片摄像在影像创作上可能会有种种限制:基于事实的记录,稍纵即逝的现场,但是想要做出优秀的片子,摄像师是举足轻重的实施者。摄像师的专业素养和编导的能力有机的结合才能产生化学反应,才能产生合力。

(二)摄像师是影像上的编导

编导的宏观思维和摄像师的细节思维共同组成一个高质量的片子。编导有义务和责任指导摄像师该拍一些什么镜头,但是机器始终在摄像师手中,如何实现一个片子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故事线,真正的操作和实施掌握在摄像师手里。因此摄像师是影像上的编导。

充分理解编导意图的前提下,一个优秀的摄影师在拍摄现场之前,应该有一个大致的场景比重表。哪些是故事的开头发展,哪些是故事的重要过程,哪些是故事的高潮结尾,根据这些分门别类,才能在拍摄的时候有的放矢,才能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在重要场景中集中精力,在叙事场景中观察人物和环境,等待更真实和深刻的瞬间。这也就是所谓的节奏感,在拍摄过程中同样存在节奏感,这包括整体的节奏感,也包括场景中细节的节奏感,具体说来就是在一个场景中,只有充分理解编导意图之后,才能在纷乱的现场中明白哪些是片子必须有的,哪些是用来渲染情绪的,哪些是用来推进故事线的。全面而有的放矢的记录整个事件过程,才能充分实现编导的意图。

(三)摄像师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

“从欲望引发的大肌肉运动中,从对抗产生的力量中,从转折点、主干、进站、危机、高潮中汲取力量——从里面看到外面的故事。”[1]这是罗伯特·麦基在他的著作中对于好的故事如何产生的描述。这也是对于一个优秀的摄像师,在具体场景拍摄过程中的要求。摄像师是里拍摄对象最近的,人物必须克服被记录者的抽离感和尴尬,摄像师必须让人物适应镜头,并将摄像机和本人尽量隐藏在人物的活动中,在事件内部发现故事,记录故事。

很多从业者多年的习惯都是编导负责跟拍摄对象沟通,摄像师只管拍摄的时候来提要求,让人物如何走位如何说话表现等。这对于那种主动型人物没有问题,他们表现欲很强,也不惧怕镜头。但是很多被动型人物无法在一开始就适应摄像机的存在,大部分普通人在镜头面前很难保持真实,这就要求摄像师从一开始就参与到事件中来,不仅成为记录者,也要成为人物的同行伙伴,甚至朋友。这个因素有时候可能决定一部片子的成败。人物对于摄制组的信任不光是编导的努力,摄像师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

(四)摄像师是意义的创造者

视频通过镜头来表达,镜头通过组合和因果关系来组成意义。因此摄像师的工作实现了编导的意图,创造了片子的主题和意义。

通常初学的摄像师,老师会教给他光影,三角形机位、轴线、景别,推拉摇移等基本概念,让他在一个简单的对话关系的场景中如何拍摄足够丰富的镜头用来后期剪辑。很多人也就靠这些知识纵横很多年,然后发现似乎摄像师也就只能干这些,于是他的片子也就只能是那个水平。优秀的摄像师一定是一个文艺爱好者,他喜欢电影,喜欢音乐,喜欢读书,他能从各种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用来提升自己的技能。优秀的摄影师一定要有创造意義的能力。什么样的光线什么样的角度体现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样的镜头运动代表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什么样的景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内涵等等,这些都是摄像师必须通晓并且熟练运用的技能。只有像编导一样思考,才能在拍摄不同的题材时,不会千篇一律地用同一种方式拍摄。优秀的摄影师应该是画家一样,用摄像机描绘出编导心中的故事,并加以升华,共同创造出意义。

综上所述,摄像师的编导思维是当下电视和视频业急速发展下要求摄像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如今视频行业的准入门槛越来越低,一部手机就可以制作精良的视频作品,一个人从头到尾制作完成一部纪录片和专题片也成为潮流,因此在编导要求有摄像知识的同时,专业摄像师具备编导思维也是大势所趋。早点脱离职能单一的“开机师傅”,成为独具风格的高级摄像师,才是电视行业专职摄像的出路。

参考文献:

[1]罗伯特·麦基著.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2]蔡尚伟,等著.广播电视新闻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3][美]Alan Rosenthal,著.纪录片编导与制作[M].张文俊,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摄像师纪录片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分析电视台摄像师画面捕捉能力的重要性及强化对策
电视台摄像师画面捕捉能力分析
走进雷锋纪念馆
电视台摄像师画面捕捉能力的重要性及强化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