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时期的前浪漫主义者

2019-10-12陈秋婷

艺术大观 2019年31期
关键词:莫扎特歌剧

陈秋婷

摘要:美国音乐学者约瑟夫.马克利斯在《音乐欣赏圣经》里写道:“在音乐历史中有这样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莫扎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创作出的伟大作品却闪耀了几个世纪直至今日。莫扎特是公认的典型的古典主义时期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但在1810年知名乐评家E.A.T霍夫曼却将莫扎特、海顿、贝多芬列为三大“浪漫作曲家”。非常有意思的划分。细细品味莫扎特的作品,不仅仅只有古典。更能嗅出一些浪漫主义的味道。

关键词:莫扎特;前浪漫主义;歌剧

一、莫扎特的思想超前

身在18世纪的奥地利,音乐家的作用主要是给皇室贵族和在教堂表演,作曲家则是负责给皇帝贵族教堂写曲子。音乐家是属于功能性的。莫扎特的一身创作了大量作品,很多作品是身不由己受雇主和大主教委托而作,留下大量优秀的宗教音乐和室内乐作品。而据莫扎特所言他真正热爱的是创作歌剧。莫扎特说过:人生就是一部歌剧。他认为歌剧是唯一的独立的个体。 他可以把他所有的想法和感情运用到歌剧里。在其他题材里无法做到,在歌创作上,莫扎特选题非常大胆 ,就拿《费加罗的婚礼》为例。1785年,莫扎特开始与剧本作家洛伦佐.达彭特(lorenzo da ponte )合作。 这部歌剧就是大名鼎鼎的《费加罗的婚礼》 (le nozze di Figaro)。由博马舍于1770年创作的《费加罗的婚礼》第二部为脚本。但在当时法国正处于法国大革命前夕,这部歌剧赤裸裸的揭露和讽刺了当时的封建贵族特权。在欧洲群众阶级中这部歌剧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因为题材敏感 ,在贵族和皇室中这部歌剧变成了禁忌。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禁止《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上演。虽然皇帝个人是非常欣赏莫扎特的音乐才能,但迫于身边的舆论压力不得不叫停这部歌剧。尽管这是部喜剧。这部剧基调幽默,旋律活泼欢快,脍炙人口的曲目让人一听便能跟着唱。但内容却是让贵族皇室感到羞愧,甚至挑衅着他们的权威,贵族们十分担心损害他们的利益。剧中的苏珊娜(susanna)和费加罗(figaro)是一对马上要举行婚礼的年轻人。苏珊娜是伯爵夫人的侍女,而费加罗是伯爵的仆人。对于这一对从小就生长在伯爵家的年轻人来说,结婚能得到伯爵的同意和祝福是最重要的事情了。但有个棘手的问题,在十七世纪的西班牙,一直延续着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主人有权得到女仆的‘第一个夜晚。这个规矩在当时虽然被默认,但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仆人们渐渐地开始有所觉醒,大家都认为该废除掉这个荒唐的规矩,从而开始有所抵抗。所以在费加罗和苏珊娜举行婚礼之前,已经和伯爵商量好了不能剥夺苏珊娜的‘第一个夜晚。在众多仆人的注视下伯爵为了展现出自己公正且无私的形象也无奈的应允了。但在婚礼的前一天,伯爵还是心有不甘,百般阻挠。《费加罗的婚礼》这部歌剧呈现了专制独权的伯爵怎么被聪明善良的仆人们说服的过程。伯爵最后的妥协直接反射到了当时的贵族圈,严重影响到了当时上流社会的风评。剧中伯爵最后放弃了他‘本应该享有的独有的权利。让当时的贵族们大为震怒。如果这部歌剧让万千群众看到了贵族特权的丢失,这是不被允许的。但从大环境看 ,十八世纪已经是欧洲从文艺复兴时期转变到了巴洛克时期再过度到了古典时期。全民上下对音乐和对艺术的追求狂热不减。人人都在期待莫扎特新的作品。前面讲到费加罗的婚礼是由洛伦佐.达彭特写的脚本,而他当时是宫廷里非常重要的诗人。在皇帝面前求情了很多次,再加上皇帝本人也非常喜欢莫扎特的音乐。所以才答应上演删减版的《费加罗的婚礼》。虽然是删减版,但莫扎特巧妙地保留了原本歌剧的讽刺力度。

在莫扎特的歌剧里总会出现伯爵和仆人的形象。这点与前浪漫主义非常契合。他们更加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仆人在剧终总会得到一定的胜利也有个好结局。莫扎特是个不折不扣的理想家。 其实也不难看出他在映射他自己的人生经历。 他很长时间总是被大主教压榨,困在家乡萨尔茨堡的教堂不停地为他们无休止的创作他们需要的社交型音乐。他的焦急和痛苦总是在歌剧里能得到释放。

莫扎特在歌剧中冲破了许多传统规则。比如在角色上的变化。为了凸显仆人的重要性, 莫扎特把男高音这种更出彩的音色留给了男性仆人。而伯爵这类贵族角色则改成了男低音。莫扎特还首次加入了阉人歌手。并且加入了多人重唱,使戏剧效果更强烈。关于舞台布景他也作了变化,十八世纪以前的舞台布景都是静态的 ,而莫扎特会在歌手演唱的过程中变化布景。这都是莫扎特的创新。少了一些古典音乐的特征。却成了莫扎特歌剧的标志。 相比于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亨德尔 和巴赫来说, 他的创作放入了更多的人声和跟更多不同的乐器,和后来的浪漫主义比较接近。他们的对待生活更加的积极。

十七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上半叶是巴洛克黄金时期。从文艺复兴时期就挣扎出了一大批先进的思想家,作家,画家,音乐家。历经漫长的岁月变革,人文主义的思潮已经深入人心。这股思潮席卷着整个欧洲。包括在贵族手下苟活的仆人们。但当时的人文主义主要是针对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统治和宗教教义的控制问题。 思想改革活动中对于主仆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还没有太多干涉。所以莫扎特敢于创作运用到这个题材,能不能成功,后果谁都说不准,毕竟莫扎特当时在为皇室贵族工作。明目张胆的挑战他们的权威,拿着他们的薪资却写着讽刺他们的音乐。并且需要得到他们的同意。做法非常冒险,可以说是非常疯狂了。如今的我们看来莫扎特竟然自带幽默感,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但在当时他可谓是背水一战。他是个勇士也实实在在是个前卫的思想家。让当时盛行的‘主人必须得到女仆‘第一个夜晚的主人无地自容。

二、莫扎特骨子里的前浪漫主义

关于歌剧题材的转变,虽然莫扎特不是第一个运用爱情故事等生活类话题作为脚本的作曲家。但在很大程度意义上莫扎特巩固加强了这类生活题材的广泛运用并且推动了发展。把喜歌剧推向了巅峰。

歌剧是在1600年后的意大利佛罗伦萨诞生,它源自是古希腊戏剧,内容以古希腊神话故事为主。所以当经过改变整理之后的歌剧诞生后,它的内容依然还是继承了古希腊神话。这就是意大利‘正歌剧。在意大利语中正歌剧opera seria翻译过来其实也可以叫作‘严肃的歌剧。因为题材严肃壮大,音乐安排严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歌剧题材都非常单一,长达一个世纪。但由于歌剧在不断地演出与被人们接受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乏味的古代神话没有了太多兴趣,且正歌剧演出时常非常长。一部正歌剧常常几个小时。到后半部分观众常常在打哈欠,有些乏味。并且人们对歌剧在音乐性上有着更高的期待。這个时候,迎来了歌剧的巅峰时期:十八世纪。 十八世纪的歌剧取材更加的生活化,大多与日常生活相关,爱恨情仇这类题材开始兴起。于是歌剧中的体裁‘喜歌剧诞生了。喜歌剧的诞生于让意大利歌剧达到了高峰。人们立马更倾向于题材轻松,体裁短小精干,内容幽默风趣,音乐更抒情的喜歌剧。因为是喜歌剧,所以结局往往都是皆大欢喜,比起题材严肃,剧情严谨的正歌剧来说,喜歌剧在更大的程度上受到了欢迎。莫扎特就是写喜歌剧的高手。他让喜歌剧被世人所知。他谱写的众多优秀的喜歌剧把意大利喜歌剧推向了高潮。比如《失望的新郎》《费加罗的婚礼》《唐.乔瓦尼》《女人皆如此》等喜歌剧,莫扎特把世俗的故事,那些爱恨情仇展现得淋漓尽致。十八世纪喜歌剧的发展壮大莫扎特功不可没。加速了浪漫主义时期的到来。这就是为什么莫扎特写歌剧时会先选好自己喜欢的歌唱家而作咏叹调。对于莫扎特来说人的声音比交响乐更重要一点。这一点又是颠覆了以往的‘人声是为交响乐所服务的思想。

莫扎特不仅仅只会运用高超的创作手法。有人质疑他的作品只有数量,却忽略了质量。莫扎特伟大作品证明这是错误的说法。莫扎特的世界里绝不存在填鸭式作曲。他的音乐里有着他迫切想表达的一切思想。尽管他刚开始创作时只有几岁而已。他活泼甚至疯癫,他的性格使他的音乐中有着强烈的情感体现,爱情和婚姻在他创作的歌剧中也有着大量的呈现。他一直在寻求着‘自由这对后来的音乐家们方方面面都有着积极地影响。

莫扎特会对剧作家的脚本作改编。身为奥地利人,受意大利喜歌剧影响。他却总喜欢用意大利语创作。当时的奥地利的政治环境无法给他提供更多的创作自由的偏向浪漫派的音乐的环境。 意大利是18世纪欧洲的音乐殿堂,来自全世界的音乐家艺术家都在此创作学习。热情奔放的民族让莫扎特展开了更高的想象。

莫扎特的性格疯癫,花俏奔放, 也掩盖不住他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这些都有着浪漫主义派的影子。 在古典时期里, 他属于十足的超前派。比如莫扎特创作的歌剧《唐璜》里,唐璜雖然外在表现德是一个拈花惹草又花心的男人,但实际上唐璜的内心是非常挣扎痛苦, 孤独且孤僻的。其实这些就是浪漫主义时期抒写爱情的方式之一,没有古典主义时期那么收敛。原意释放热情,同时爱情的苦涩也折磨着自己。

要追溯莫扎特的先进思潮的话还把时间往回看一下。当在1767年,11岁的莫扎特写出了他的第一部歌剧《阿波罗与希亚钦杜斯》(Appollo et Hyacinthus)。这是一个三幕歌剧,脚本采用了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在《变形记》中有关于‘爱的希腊神话故事。虽然是个古老的神话故事,但莫扎特对关于‘爱创作的理念已经开始体现。第二年,1768年,年仅12岁的莫扎特一口气写了两部脍炙人口的歌剧。一部是《牧羊人与牧羊女》(Bastiano e Bastiana)。另一部是《善意的谎言》(La finta semplice)。这两部歌剧都是采用有关于爱情和婚姻的脚本,故事也围绕着追求自由的爱情和婚姻而开展。在莫扎特年幼时期的创作作品中可以看出来这位音乐奇才是异于同龄人的早熟。这时的作品虽然有一丝稚气,但结构规整,风格清新,旋律畅快。短小精干却又像珍珠一样饱满。故事情节里的感情走向也非常清晰。1777年,21岁正值青年的莫扎特经历了事业上的变更后,疯狂地爱上了女高音阿罗伊齐亚.韦伯(Alosia Weber)。遗憾的是莫扎特还没能感受到爱情的甜美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一方面是父亲强烈的反对,另一方面糟糕的是韦伯对莫扎特并没有动心。这一年里莫扎特到处寻求工作机会,经济状况也不太明朗。直到韦伯有了爱人后莫扎特才彻底死心回到家乡萨尔茨堡。‘爱之初体验在莫扎特的人生里划上急促的一笔。这使他的情感体验上升到一个他从未有过的高度。这让莫扎特的创作方向更多的基于情感表达上,不仅仅是古典的严谨,更多的是追求理想世界的文艺创作。

之后莫扎特投入到了各类作品创作中,尽管莫扎特在大部分时期都入不敷出。他赚得多也花的多。赚得少时也照样花费庞大,这导致他经济上一直不太稳定。因为他自身被教皇的压迫这个情况, 也反映到了他的作品里。 比如伯爵和仆人的关系总是不太和谐。再不济的情况下,他也保持着极高的创作激情。作品层出不穷。他实属是个惊人的高产作曲家。涉猎范围之广泛,从大量的钢琴作品再到交响曲,协奏曲,管弦乐作品和一系列宗教作品。在莫扎特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的作品中,也有许多属于‘不得不去完成的。应职务要求他必须满足雇主的要求作曲,写许多适合场合的作品,比如管弦乐和宗教作品,为贵族服务的音乐类型。尽管如此莫扎特依旧保持着他高标准的创作水平,几乎所有作品都流传至今。

在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家所追求的都是对立统一的美学原则,而莫扎特的奏鸣曲中他使用了双呈示部来表达更多的矛盾与冲突。而莫扎特的前浪漫主义的影子更多的来自他作品的情感体现。对于个人经历的增多,情感的体验,音乐体裁的发展,人声与器乐,文学与诗歌戏剧的紧密联系,使得莫扎特在创作中获得更多的情感输出方式。不再像巴洛克时期的歌剧只在乎技巧,作曲家写出的全是炫技的咏叹调。功能性在莫扎特的晚期作品中几乎找不到了。莫扎特更注重的是情感如何完美的配合各类乐器。早期宫廷乐的典雅规整再到后期大量喜歌剧的创作。莫扎特把悲剧压制在喜剧的外壳下,有着激烈的情感爆发。只有你深深的去挖掘他,你才能体会到莫扎特的悲剧内核。莫扎特是真正的浪漫主义的先驱者。他是情感和想象力的代表。

猜你喜欢

莫扎特歌剧
莫扎特
你不是莫扎特
法语“莫扎特”年末“摇滚”申城
莫扎特修鞋
歌剧
童话歌剧
少年莫扎特
童话歌剧
歌剧
莫扎特“卖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