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忠镕声乐套曲《秋之歌》中钢琴声部的写作特点
2019-10-12禹晓
禹晓
摘要:艺术歌曲在罗忠镕先生的其音乐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其声乐套曲《秋之歌》中艺术创作中,音乐家巧妙地将较新的作曲技法与深远的诗词意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身艺术创作的独特个性。其中钢琴声部的写作在整个艺术表现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和挖掘。
关键词:罗忠镕;《秋之歌》;钢琴声部写作
声乐套曲《秋之歌》是罗忠镕先生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声乐套曲包含《山行》《南陵道中》《寄扬州韩绰判官》三首歌曲,是以唐代诗人杜牧的《绝句三首》为词创作的,属于罗忠镕先生的中期作品,是罗先生对于中西音乐元素碰撞的珍贵探索,也是中國艺术歌曲发展过程中的优秀作品。在《秋之歌》中作曲家运用较新的创作手法,细腻的艺术构思,营造了深远的诗词意境,其中钢琴声部在整个艺术表现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这首作品的研究有很多,然而在钢琴声部的写作特点方面还缺乏深度挖掘。声乐套曲《秋之歌》中三首歌曲中钢琴声部的写作各具特点,主要体现在和声、织体以及艺术表现等方面。
一、《山行》
(一)平行三和弦与五声音调的结合
在《山行》里面的和声特点主要体现在平行三和弦的使用上,颇具印象派和声的特点。作品通过大小三和弦的平行进行形成色彩的明暗变化,进一步细致的观察发现,在人声进入后钢琴部分左右手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和声层,高声部的和弦半分解型与低音声部的三和弦,共同形成三和弦、七和弦或九和弦等不同的和弦结构,使和声的色彩和张力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声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将民族旋律线条作为横向和弦连接的基础。例如钢琴左手的平行三和弦在横向的连接上多为三度和二度进行,使整个低音线条具有五声音调的特点,例如歌曲引子部分的低音bB—G—F—G—E—D(2—9小节)
还有12—15小节的低音声部bB—D—F—G—bB—D—bB—G等,这些低音的连续进行形成了完整的bB宫系统五声调式音阶。同样在右手的半分解织体中的旋律声部也构成了不连续的五声性旋律片段。由此可以看出音乐家把五声性的旋律线条作为和弦横向连接的重要因素,摒弃了传统和声的功能逻辑,将印象派平行和声与我国民族调式旋律巧妙地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响效果。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和声思维的痕迹也需要我们去关注,比如在歌曲第6—7小节F大七和弦到G小三和弦的解决;第8—9E小三和弦作为不协和的临音和弦向D小三和弦的解决等(见谱例1最后两小节和声),体现了传统和声的某些特点;第15小节处的和声,左右手共同构成g羽五声音阶体现了五声综合化和声的特点等。
(二)钢琴织体与诗词意境
山行的钢琴织体的设计也是别具匠心,引子部分(见谱例1)有两种对比性因素构成,高声部上下起伏的旋律线暗示着蜿蜒曲折的山路,下方的平行三和弦则好似颠簸的马车,停停走走,(有分析提到这是对钟声的刻画,似乎与诗词意境关联有些牵强)。在人声进入后(谱例2),钢琴织体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左手保持引子部分特点,采用平行三和弦进行,右手则在其后的高音区出现,与低声部三和弦和人声旋律形成呼应,在音响上清幽空灵,很好的展现了“远上寒山石径斜”的“远”和“寒”。“石径斜”时注意左手三和弦的节奏和节拍的变化。在“白云深处”时左手的三和弦持续上行至中高音区,在清淡的音响很好地配合了“白云”轻高飘缈的意境。在歌曲的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16小节起),为了表现看到枫林晚景激动喜悦的心情,作者不仅加厚了低声部和声的厚度,而且使用连续的大三和弦平行进行。句末“晚”字的处理最为精彩,首先是和声上旋律音A并不包含在bE大三和C小三和弦中。并且与低音形成bE—A的增四度音程,再配合突然减弱的力度,将流连忘返于晚霞、枫叶美景的心情表现的恰到好处。歌曲最后旋律音收束在C音上,而钢琴声部却没有在调式上进行明确,从22小节空五度和弦到最后收束时建立在D—A五度音程上的C小三和弦,都表现了情韵悠扬,余味无穷的诗词意境。
二、《南陵道中》
(一)平行四度的和声音型,主要刻画了水波漫漫的艺术形象,三连音节奏在后面随着情绪的需要有拉宽和简化。在歌曲的主体部分左右手采用反向的平行四度进行,其和声的张力采用德国作曲家欣德米特的和声理论,巧妙地设计和声的紧张度来推动音乐的发展,比如在“风紧云轻欲变秋”(谱例3)和声的紧张度与密度急剧增加,配合力度的逐渐减弱:mp—p,形象地刻画了“风紧云轻”诗词意境。
而歌曲14小节的“孤”字处理也颇具特色,为了表现诗人在羁旅中意绪的索寞无聊,音乐家并没有在钢琴伴奏中给予这个旋律最高音(f2)以有力的支持,一方面是力度的突然减弱,另一方面是左手的bG—bC—bD四度和弦(从传统和声角度看是后面F—bB—bE的倚音和弦),这种巧妙地设计凸显了诗词中“孤”的意境。
(二)低音声部的下行叹息音调。歌曲的开始部分,作曲家将歌曲的情绪基调设置为“慢—感叹的”,除了钢琴在低音区略显沉重的音响,更多体现在左手下行的叹息音调,平行四度和弦以下行二度和三度进行贯穿音乐的始终,传递出作者淡淡的清冷孤寂之感。还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曲中左手声部的低音线条,有些时候是带有五声调式的音调,而有些时候为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思绪,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下行的半音化旋律,使和声的紧张度和色彩更加丰富。
三、《寄扬州韩绰判官》
《寄扬州韩绰判官》的钢琴声部写作,在情绪和写作手法上与前两曲有较大的不同,其主要特点就是将民间器乐伴奏的手法巧妙地移植到钢琴上,更多体现在横向的线条上。杜牧的这首诗表现的是他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和怀念,所以音乐家为了表现江南音乐的特点,除了采用江南丝竹乐的音调之外,还在钢琴上模仿箫与古筝的合奏。例如前奏部分的单旋律线条,流畅的旋律好似远处传来的箫声;模仿古筝的声部在引子的结束部进入,人声进入时的同音震音,38小节快速的历音,以及节奏性的五声和弦等,将箫的线条感和古筝的颗粒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很容易将听者带入诗词所表现的画面。
除了对乐器的模仿,更重要的是作为伴奏声部,钢琴织体采用了我国戏曲伴奏中的“包”“随”“衬”“垫”“闪”“断”等多种手法。在歌曲第20—21小节钢琴声部用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律动重复了旋律音,22小节高音声部休止后对人声的重复,都体现了伴奏中的“随”和“闪”的处理手法。28、30、29、41小节处的五声纵合和弦,又体现了戏曲伴奏中的“断”;在音乐的第二段(32—38小节,谱例5)低音声部变化重复人声旋律,时而简化,时而加花,时分时合,体现了伴奏手法中的“包”“随”和“衬”,而上方声部采用平行二度音程简化重复旋律音,丰富了声部的色彩。另外,在“玉人何处教吹箫”的结尾处,钢琴声部模仿古筝的历音手法,重复收束旋律,使用了京胡伴奏中的“垫”等。
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作品应该是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是高境界的文学诗词与恰当的音乐创作技法的完美融合。罗忠镕先生的这首声乐套曲《秋之歌》选用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诗作,诗词本身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美学价值。三首诗词虽都与秋有关,却表达了不同的情绪和意境,也有作者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悟,更多是人本主义的表现强调个人的内心体验,或者说罗氏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美学观。单从人声旋律来讲,五声化旋律,诗词语言的声调和节奏并不复杂,而在钢琴声部的写作上音乐家别具匠心的处理,虽然围绕人声和诗词意境展开,却使整个艺术歌曲中最具特点等组成部分。钢琴声部中西方近现代的写作技术与我国民族音调巧妙融合,为我们呈现了新颖的音响效果和深邃的艺术内涵,虽然带有一定的实验性,但为我们在艺术歌曲的写作形式上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也提供了宝贵的写作经验。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一位在艺术创新上不断探索的作曲家——罗忠镕及其音乐创作[J].中国音乐,1995(04):10-13.
[2]刘涓涓.罗忠铭艺术歌曲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