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声乐作品《情歌》的音乐表现
2019-10-12陈力
陈力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歌剧声乐作品发展迅速,但无论在创作或是表演中借鉴西方作品套路的痕迹较重,要突出本土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表现特点,还需要立足实际,加以创新。本文以声乐作品《情歌》为例,探讨该作品的音乐表现,以供参考。
关键词:声乐作品;歌剧;情歌;音乐表现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人喜欢声乐作品,为了满足广大爱好者的需求,相关专业人士和从业人员也应更深入探究声乐作品的内涵,在形式和演绎上进行创新,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展现艺术的美感。本文以歌剧选段《情歌》为例,对该作品的音乐表现进行剖析。
一、声乐作品的背景分析
(一)我国歌剧发展简析
我国歌剧发展以两条路的历程为主,也就是借鉴西洋歌剧创作表演形式和民族化创作道路,其中借鉴部分多以探索西方歌剧样式为主,如咏叹调、朗诵等,分列不同声部合奏与合唱,多表现为美声的主要歌唱风格。而民族化创作道路则是与民族民间音乐有密切关系,借鉴了我国戏曲中唱、念、做的形式,融入歌谣体与板腔体的结合,形成戏剧化音乐结构,又以民族唱法为主,融合戏曲与民歌元素,形成一种崭新的发展方向[1]。我国歌剧的拓荒者是黎锦晖,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就创作出《麻雀与小孩》,成为我国第一部作品,随后又连续创作12部儿童歌舞剧,直到30年代起对西洋大歌剧进行借鉴参考,实现融合式的探索。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我国歌剧民族化探索的初始阶段,后续受到政治的影响直到90年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2]。
(二)《情歌》的背景分析
声乐作品《情歌》是歌剧《苍原》的咏叹调,《苍原》取材于阎德容广播剧《奔向太阳升起的地方》,《情歌》也是其主题曲。歌剧主要讲的是清朝时代,寄居在俄罗斯伏尔加河边的中国土尔扈特蒙古族部落为了追求自由和民族的生存,在首领率领下行程万里,历时七个月,付出努力和牺牲,最后回到祖国故乡天山的故事。在创作《苍原》时正值我国喜迎香港回归,于是歌剧的出现顺应了民族统一的良好氛围,将两个故事完美地融合于一体,也诠释了生命、自由、爱情和尊严的内涵。具体在《情歌》中,歌剧男女主人公有着轰轰烈烈的爱情,伴随故事情节发展,《情歌》一直在这段爱情故事中穿梭,贯穿始终。女主人公娜人高娃是部落青年将领的恋人,在恋人被诬陷为叛徒的时候,首领将计就计要将其处死,但实际是前往敌人后方获取进攻部落的主动权。女主人公误以为爱人被处死,于是拿着骑袍悲愤唱出这段感人心动的《情歌》来表达对恋人的思念。
二、声乐作品《情歌》的音乐表现
结合《情歌》的故事创作背景,这段声乐作品的音乐构成为蒙古族民间音乐长调,其音乐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物心理、性格的塑造与刻画上。整段曲目有舒展悠长的慢板、三拍子快板,还加上一个拉宽的短小尾声,整部结构分作了二部曲。其中,A段是徵调式,B段是羽调式,形成了同主音基础上的转换关系。
A段中的1~7小节均为4/4拍,属于歌曲的前奏部分,这段需用平稳的节奏和稳定的气息演绎悠扬的音调,配合歌词“呦”的感情表达,有呼唤的情感内涵,而“阿妹,阿妹”三连音的出现正是为B段后续的诉说进行铺垫。在“升”和“到”的表达上要应用到装饰音的效果,那么歌词的口语化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来。凄婉氛围下《情歌》出现八度大跳的转变,女主人公的悲愤之感进一步升华,情感上有伤感含蓄之意,于是音乐的张力也就更突出。B段直接通过徵调式转变成为羽调式,均为3/8拍,其中演绎的“清”字必须有声断气不断的感觉,演唱过程中有挚爱的情感融入其中,融合强拍、弱连拍的三拍子节奏。最后一部分再转为2/4拍子,这段和声的紧密度也要增强。一直到结尾插入琵琶音,逐渐减慢减弱,节奏上转向舒缓,在故事的幻想中作结尾。B段歌词从形式来看是四个排比句,结构整齐首尾相连,演唱的语气要伴随感情变化而变化,娜仁高娃是对爱人倾诉与眷恋,有非常浓厚的情感。那么表演者在看歌剧剧本时就要分析其中的风格以及女主人公内在的复杂感情,才能演绎到位,将自己理解的情感注入其中,让观众也被感染[3]。
结合上述分析,《情歌》作品有着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又不是简单纯粹的民族性音乐,而是融入了很多创新的内容,具备时代感、个性化与民族性的形象。故事背景中,娜仁高娃是土尔扈特部族的女性,有着天然的淳朴善良气质,通过跳动式的节奏和委婉的音调搭配,与之纯真的性格交相辉映。在《情歌》中共出现三次,第一次为独唱,第二次在独唱基础上加有女声的伴唱,第三次则在领唱基础上加入了混声,让作品的主旋律和剧情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女主人公娜仁高娃内心误解恋人被处置的痛楚,为证明自己真爱的坚决,以及为了自己部落的生存之情,都达到至深点而悄然淡去,甚至有“心随着东去的风,身随着东去的云”,以死殉情明志。这处的演唱为女声的合唱,表现出女主人公在思念恋人的号啕中逐渐加强了情感的宣泄,随后又转变为男声合唱以及多声部的混合合唱。这样的搭配就是一种情感的回荡,也是娜仁高娃爱的音调。B处与A处对比更为壮烈,通过大合唱的方式故事中的悲伤情感和剧情的发展被紧密融合,这样的旋律更是让人仿佛置身在故事情节当中,联想起娜仁高娃对爱的伟大付出,也为其无法与恋人相伴一生的不幸而黯然泪下。
在《苍原》的演绎中,女主角为抒情戏剧女高音歌唱家,借助剧本中宏大场面与悲壮故事的戏剧冲突,需要这样的声音与节奏形成丰富的戏剧张力和鲜明的对比。歌唱家也需要非常宽广的音域,在其巨大的张力与弹性下表现音乐作品的戏剧感与故事感。所以演唱的选择就是美声唱法,才能体现出史诗级表演的特色。在演唱《情歌》时通过自己的独到见解以及对声音气息的专业控制,才能更好地融入女主人公娜仁高娃的真实性格,演绎出与之相符的个性,并能保持气息通畅、音乐连贯。女主人公对恋人的爱与痛都表现到淋漓尽致的程度,也呈现出了整部声乐作品的舞台艺术风格,在表演过程中还需搭配舞台艺术设计与舞美的风格变换,让表演作品更有轮廓感。《情歌》是《苍原》的浓缩,一段的演绎实际上也是土尔扈特部组回归故乡慢慢历程的一个片段。但演绎者演绎的同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重点:第一,重视歌词语言与内容的收放,语气、节奏不但要有规律,还要有抑扬顿挫之感,比如“从你的胸膛轻轻流过,让你紧紧地拥抱着我。”要做到弱而不散,似断非断,前者的技法应用为声音集中,填充音色饱和度,后者则以技巧表现人物的悲伤,呈现艺术效果。第二,把握作品风格与情感表達。音乐作品的基调是在情的基础上,A部分为悲情,B部分则是勾勒蒙古大草原的美,但也是对女主人公心境与决心的抒发。第三,调控表演的心理。《情歌》前奏听起来开放辽阔,主旋律有嘹亮也有低吟,但都是蒙古族人民质朴热情的表现,必须要丰富且恰当适度的掌控能力才能表现[4]。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音乐发展有着大好环境与前途,在开放性的环境下,歌剧创作更应结合借鉴与吸收的成果,而绝不是简单停留与模仿与复制,要以百川的气魄博采众长,紧密结合传统与现代,融入民族性的、世界性的内涵,并将精华的西洋歌剧基础作为发展体裁和结构,将我国民族风格、文化内涵作为填充,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剧作品,为广大观众提供更好的声乐享受。
参考文献:
[1]姚瑶.王原平土家族声乐作品研究——以《峡江情歌》为个案[D].新疆师范大学,2017.
[2]黄茜.我国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实践与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8.
[3]石丹琼.论声乐作品的分析与演唱——以歌剧选段《情歌》为例[J].戏剧之家,2015,9(8):90-91.
[4]刘菁.论歌剧《苍原》中《情歌》的作品分析及艺术处理[J].北方音乐,2018,6(5):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