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景区提升旅游服务体验策略研究

2019-10-12李泽慧

巢湖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合肥景区旅游

李泽慧

(合肥学院 艺术设计系,安徽 合肥 230601)

一、引言

旅游业,又称为旅游产业,其产业链长、带动性强、乘数效应明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旅游业经历了起步、成长、拓展和综合发展四个阶段,实现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目前,旅游已是我国民众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广大老百姓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渠道。2016年12月7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规划再次强调增加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旅游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习近平强调,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

旅游服务体验源于体验经济的提出,我国学术界关于提升旅游服务体验策略的研究目前以理论探索为主并且角度各有不同。比如,从旅游服务角度,王媛基于游客感知层面,研究了旅游服务特点并提出构建服务评价标准的方法[1];李璐涵对旅游服务现状和趋势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旅游服务未来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和服务要求[2]。从旅游体验角度,早期有关于旅游体验模式的研究,如邹统钎将旅游体验分为娱乐、教育、逃避、审美以及移情五大类,并总结了旅游体验的个体性、参与性、综合性等特点[3];逐渐也出现了旅游体验特征的研究,如刘冬梅根据旅游体验设计理论,提出了旅游体验主导下的四大旅游开发系统,总结出旅游体验的个体情感性、时空过程性、不可预期性、文化象征性、经历享受性五大特征[4]。近期还有关于旅游体验功能的研究,如谢彦君提出了旅游世界、旅游场、旅游情境(包括旅游氛围情境和旅游行为情境)等诸多范畴,归纳了旅游体验的动机和行为,并阐述了衡量旅游体验质量的标准[5]。而旅游服务和旅游体验就策略层来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旅游服务的提升影响旅游的体验,旅游体验的升级也必然伴随旅游服务的提升,因此从策略角度提出的研究,基本是结合服务和体验来阐述的:策略有关于智慧旅游框架体系建设[6]、智能技术应用[7]和旅游发展路径探索[8]几个方面。但提出详细策略的研究,也仅限于个别景区,如董正秀针对南京中山陵智慧景区提出了升级游客服务系统和加强景区宣传营销的策略[9];彭蝶飞针对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提出了优化应用通用模块和价格服务模型等策略[10];蒋昭君也针对徽州塔川村提出了O2O模式创新乡村旅游体验的策略[11],等。

总体来说,关于提升景区服务体验的策略,更多是比较片面的个案研究,针对合肥市的景区服务体验研究,也基本停留在现状梳理[12]和技术研究[13]上,并未有效的针对智慧资源应用提出体系化的策略,也未从游客体验的角度提出具体的技术应用方式。因此,本文针对合肥旅游业和景区服务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从景区管理者、旅游者的双重视角出发,从服务、体验、宣传方面提出适用于合肥市的提升旅游服务体验的系统策略和个性化方案。

二、合肥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合肥市旅游环境明显优化,旅游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发展的新思路、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17年,合肥市进入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20强。2018年国内旅游人次达到1.28亿人次,是2015年的1.64倍,年均增长18%,高于全国、全省6.5个和0.5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收入1721.62亿元,是2015年的1.81倍,年均增长21.8%,高于全国、全省7.3个和0.9个百分点。从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看,合肥市旅游业将迎来新的繁荣期。

(一)政策环境向好

1.政策引导明确

从国家层面看,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的逐步落实,来自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动能持续发力,以及厕所革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降低国有重点景区门票价格等工作带来的增长动力,将推进国内旅游稳步发展[14]。从合肥市看,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将合肥建成国内外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长三角旅游中心城市。2017年9月,合肥市政府发布《关于将旅游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的意见》,提出“1133”旅游发展战略,即到2020年,建成1个核心区(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100个旅游景区,3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推进合肥旅游向高质量发展迈进[15]。2018年,合肥财政扶持旅游发展资金超过1亿元。

2.品牌意识提升

旅游品牌体现了旅游产品的个性及消费者的高度认同,没有强势的品牌就没有强势的产业。合肥市以“国字号”品牌创建为抓手,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壮大,制定了《旅行社标准化工作指南》《合肥市内河游船服务规范》等10个地方标准,是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拥有4A级景区24家,5A级景区1家 (三河古镇),五星级酒店11家;三河古镇、巢湖半汤成为两个国家级景区,其中半汤也是全省首个国家旅游度假区。全力打造国际领先、全国一流的都市旅游,依托湖泊、河流、湿地、森林、山体和花海等资源,培育生态旅游产品。

(二)经济环境趋优

1.经济实力增强

旅游业和经济发展是正相关关系,伴随经济实力的提高,旅游消费将成为一种刚需,传统的观光旅游已逐渐转变为休闲旅游和度假旅游,旅游业将迎来新的时代。世界旅游组织研究表明,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00美元时,休闲游将获得快速发展;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时,旅游需求出现爆发性增长,旅游形态出现以度假游为主的时期;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时,休闲需求和消费能力日益增强并出现多元化趋势(见表1),步入成熟的度假旅游经济,旅游进入大众化日常性普遍消费阶段。

2018年,合肥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75万元,约合美元1.47万,步入成熟的度假旅游经济时期,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来临。

2.需求升级明显

十八大以来,合肥居民收入大幅提高。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175元,首次突破5000美元,居民消费升级态势显现。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划为五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进入富裕阶段,居民消费需求观念将发生重大变化,希望得到心理情感的认同和满足追求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16]。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贫富地区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地区的居民恩格尔系数在30%~40%时,即为富裕地区。2014—2018年,合肥恩格尔系数基本保持在 30%~40%,且逐年降低(见图1),即合肥已步入富裕阶段,居民对旅游等更高层次的消费追求越来越强烈。

表1 人均GDP和旅游形态、出行方式的关系

图1 2014年以来合肥市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走势图

(三)发展基础良好

1.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条件。合肥是一座历史古城,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既是金戈铁马的三国故里,又是清正廉明的包拯家乡,还是名震天下的淮军摇篮,不仅如此,合肥还有记录着英雄事迹的“红色文化”。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合肥也是全国著名的温泉之乡,是全国首批3个全国园林城市之一,是中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城市。拥有李氏家族旧宅等6个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李鸿章享堂等36个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庐剧、巢湖民歌、纸笺加工技艺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胜门内回龙桥、赤阑桥、四牌楼是经典的地标建筑。拥有大蜀山、紫蓬山、三河古镇、岱山湖以及三十岗生态旅游风景区等自然景观,还有包公文化园、三国遗址、逍遥津、李鸿章故居、刘铭传故居等人文景观。合肥作为科教名城,科学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博物院、安徽名人馆、安徽科技馆、合肥科技馆、合肥气象科技馆等已成为科教旅游景点。

2.基础设施完善

没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持续提升,就不可能发展好旅游业。合肥拥有4E级国际机场,新港的货轮可通江达海,合肥高铁“米”字型网络枢纽基本形成,提升了城市通达率和出行率。环巢湖大道的建成,以及重要景点至环巢湖大道的改建和扩建,使得道路畅通,出入景区更加便利。至2018年底,合肥已拥有59家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54家星级酒店;4A级以上景区无线网络全覆盖、旅游厕所全部达标。到2020年,全市将新建改建1万个景区停车位、4个自驾车房车营地和露天营地。

(四)市场潜力较大

1.人口变化有利

人口增加直接影响旅游市场规模的扩大,同时人口结构的变化,为创新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近几年来,合肥常住人口每年以10万人的速度递增,2018年达到808.7万人,合肥作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将成为外溢人口的最大承接者之一,人口集聚加快。合肥市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市少年儿童和老年人比重逐年上升。2018年,合肥少年儿童(0—14岁)人口占总人口15.7%,老年人(65岁及以上)占12.6%,比2015年分别提高0.7个和1个百分点;高学历人口明显增加,合肥市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26.8%,比全省平均高11.1个百分点。少儿人数和老年人数比例高、上升快,特别是随着家庭收入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提升,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对旅游的需求将明显释放,高学历人员比例高为科技创新推动旅游发展提供了可能。

2.信息化程度高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有助于旅游业转型升级。合肥作为科技城,信息化程度高、基础扎实。至2018年末,合肥市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06.5万户,人均达到1.25部;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15.06万户,4G网络实现城乡全面覆盖。今年 6月初,合肥入选首批5G城市,为旅游创新新业态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合肥市5G试验站点近400个,5G网络布局初具规模,正在部署三河、刘铭传故居、巢湖姥山等景区5G网络覆盖,打造基于5G的智慧旅游新形态。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也将引领旅游新浪潮。

综上所述,当前合肥旅游业处于发展的黄金期,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加快推进,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旅游设施得以完善,“带薪休假”逐步落实,汽车时代全面来临,合肥旅游消费也将进一步释放。同时,在国家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特别是5G时代的来临,新的旅游模式和业态将不断涌现,旅游业供给结构将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的主要着眼点,也转变为提升旅游产品的供给质量,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和全域化的旅游需求,而旅游景区(景点)的服务体验则是提升旅游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合肥景区服务体验现状调研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了解合肥景区发展状况,深入发掘景区服务体验存在的问题,笔者对18岁以上近400名游客进行旅游体验用户调查,并结合调查数据对32位游客开展了深度访谈,以获取游客深度需求。调研情况和结论如下。

(一)游客基本情况调研及交叉比对分析

1.游客基本类型

本次调查共收集378份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男女游客比例基本持平,女性游客192人、占50.8%,男性游客186人、占49.2%。年龄以30—55岁居多,占41.7%;18—30岁次之,占31.6%;55岁以上游客占26.7%(见图2)。合肥本地人179人,占47.3%;省内其他地区游客129人,占34.2%;省外游客70人,占18.5%(见图3)。

图2 景区游客年龄人数及比例

2.游客类型交叉比对分析

图3 景区游客来源地分布情况

调查的378位游客中,除179人是合肥本地人外,在合肥上学、工作分别有94人和69人,分别占24.9%和18.3%,来肥探亲和纯旅游的分别有9人和27人(见图4)。

图4 游客来源分布情况图表

从年龄看,18—30岁的游客中,72.3%游玩契机是因为来肥上学;30—55岁的游客,以本地人和来肥工作人员为主,占41.8%和40.5%;55岁以上游客以本地人为主,占89.1%(见表2)。

表2 游客年龄和游玩契机对比

从旅游伙伴看,18—30岁的游客一般与好友结伴出游,占63.9%;30—55岁的游客多与家人结伴出游,占78.4%;55岁以上的游客虽多与家人一同出游(占57.4%),但与好友一同出游的比例也明显高于30—55岁的游客(见图5)。

图5 各年龄段旅游伙伴情况

从获取旅游信息来源看,18—30岁的游客,因多数年轻人没有孩子和养老压力,更愿意花时间与朋友一起研究旅游攻略,尝试新鲜的游玩项目,微信公众号、微博推荐成为旅游的主要信息来源,占比高达82.6%;30—55岁的游客,因为他们大多数情况下会带着孩子或父母共同出游,经济实惠和便捷易行等需求较为突出,会综合比较微信、微博、旅游APP上的评价,以及好友推荐而选择旅游景区;55岁以上的游客,一般以家人、好友推荐景区为主,选择率高达75.4%,但由于微信的普及,此年龄段的游客也会越来越多地通过公众号获取景区推荐。

(二)不同类型景区游客体验现状及满意度分析

旅游景区按资源分为自然和人文景区,自然景区可细分为自然风光类和风景名胜类,人文景区可细分为文化古迹类、红色旅游类和各类博物馆。自然风光类景区是以当地独特、优美的自然环境为主,由当地职能部门精心开发而成的景区;风景名胜类景区是指具有独特风光、景物以及古迹,包括有独特人文习俗的景区;文化古迹类景区主要指古代时期就已经存在,至今仍然存在的典型遗迹,以具有一定文化或历史价值的文物古迹为主的景区;红色旅游类景区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相结合,把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景观;博物馆作为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集公益性、研究性、历史性和艺术价值于一体,它有别于传统景区,注重推广文化教育和培养审美感知,日渐成为游客了解一座城市文化和价值的重要场所。

问卷调查显示,游客最感兴趣的景区类型偏自然类,最受欢迎的是自然风光类,占47.4%;风景名胜次之,占29.9%;人文类景区吸引力明显不足,其中文化古迹占9.8%、红色旅游占4.8%、各类博物馆占8.2%,均没有超过10%(见表3)。

表3 景区游览意愿调查情况

针对合肥现有不同类型景区,笔者通过问卷进行满意度调查和体验现状收集,并到李鸿章故居、包公祠、三河古镇、紫蓬山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拦访了32位游客,进一步了解游客的需求和期待(见表 4)。

1.自然风光类

问卷显示,游客最感兴趣且满意度相对最高的是自然风光类景区。深度访谈获知,游客认为自然风光类景区游玩路线自由、区域较大、项目种类可选择性强,适合朋友结伴聚会或家庭休闲度假。378位游客中,对合肥自然风光类景区满意或很满意的游客比例超过半数,达到58.8%,仅20人认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见图6)。

表4 合肥各类景点满意度调查情况

图6 自然风光类满意度调查情况

通过走访紫蓬山、滨湖湿地公园,笔者对6位游客进行了深入访谈,得出了该类型景区体验以下几点不足之处:一是设施陈旧,园内项目较为传统,缺乏新体验;二是节假日游客密集,公共设施时常需要等待和排队;三是由于此类景区面积较大,指引地图设计的不明确,服务人员没有覆盖到位,导致游客遇到问题难以求助或解决,影响游客体验。景区需要为游客提供创新的项目来提升服务体验,例如一些著名的主题公园,管理方面对设施陈旧等问题的对策是每三年进行一次产品更新,同时节假日的节目表演每年都有30%的更新率[17]。只有这样才能带给游客新奇和具有挑战性的感受,使游客始终保持新鲜感,可以反复游玩同一景区。

2.风景名胜类

问卷显示,游客对风景名胜类景区的满意度基本集中在满意和一般,两者比例基本相当,分别为38.9%和35.4%,属于评价和满意度都相对适中的程度(见图7)。

图7 风景名胜类满意度调查情况

通过走访三河古镇、中庙姥山岛,笔者对5位游客进行了深入访谈,得出了该类型景区体验以下几点不足之处:一是游客认为此类景区逐渐趋于同化,自身文化特色弱化,风土民情不够突出;二是商业化现象日趋严重,但商品却缺乏民俗特色,商业化的复刻现象较为严重,土特产品质不高;三是节假日游客较多时,时有出现宰客现象,景区内市场监督管理不完善。因此,景区应完善管理机制、满足商业诉求,同时最大可能的保护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3.文化古迹类

问卷显示,游客对文化古迹类景区的满意程度相对较低。378位受访游客中,有51人选择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占13.5%;选择满意度一般的游客有146人,说明有超过半数游客未能达到满意状态(见图8)。

图8 文化古迹类满意度调查情况

通过走访李鸿章故居、包公祠,笔者对7位游客进行了深入访谈,得知选择此类景区的游客对历史和人文较有兴趣,但比起博物馆,更希望走近古老的建筑环境学习历史文化,特别是带孩子的家长,希望通过游玩增加孩子的人文历史知识,感受时代的变迁。访谈后得出了该类型景区体验以下几点不足之处:一是部分景点展品陈列方式传统,若无导游讲解,游客只能走马观花,不能实现边玩边学的期望;二是个别景点讲解服务质量不高,陈列的历史故事或蜡像缺乏美感和新意,影响观感体验;三是对古迹类景区的深度文化挖掘不够,缺乏时代感和浸入感,无法感同身受历史气息。因此,景区需要加强历史氛围的营造,通过多元手段丰满历史名人的形象,打造建筑、导视系统、互动项目一体化的景区品牌,使历史人物的文化表征与形象深入人心。

4.红色旅游类

问卷显示,游客对合肥红色旅游景区满意度基本偏向满意和一般,分别为30.1%和33.1%(见图 9)。

图9 红色旅游类满意度调查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红色旅游发展迅速,成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合肥红色旅游景区与其他类型旅游景区相比,游客选择“没玩过”红色旅游类景区的人数最多,共45人,占各类景区“没玩过”总人数的33.6%(见图 10)。

图10 各类景点游客选择“没游玩过”的比例(%)

通过走访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和蜀山烈士陵园发现,考察当日虽是周末,但是游客数量稀少,笔者对6位游客进行了深入访谈,得出了该类型景区体验以下几点不足之处:一是大部分游客为集体参观,自发前来游玩学习的散客不多,景区宣传力度有待加强;二是游客缺乏参与感,虽然内容旨在让游客感受到革命精神和民族内涵,但教育形式单一乏味,重说教、轻体验,忽略了对红色旅游精神内涵的挖掘,不能使游客产生强烈共鸣;三是景区的目标群体一大部分是需受“红色”熏陶的青少年群体,但景区未能抓住青少年群体感性及形象的思维特征,刻板教授使青少年难有兴趣。因此,红色景区应注重革命精神和历史知识的趣味化、参与式传授,一方面强调参与感,保持一定的娱乐性,一方面也要渲染和营造红色旅游的严肃基调。

5.各类博物馆

问卷显示,游客对于合肥各类博物馆的“很满意”程度,是所有类型景区中最高的。在378位受访者中,有91位选择了“很满意”,占24.1%(见图 11、图 12)。

图11 各类博物馆类满意度调查情况

图12 各类景区游客选择“最满意”的比例(%)

通过走访安徽省博物院新馆、安徽名人馆,笔者对8位游客进行了深入访谈,其中有4位游客已参观多次,游客认为合肥新建的几所博物馆环境优雅、内容丰富,适合带亲朋好友、外地友人前来参观并了解安徽,但馆内体验方面,仍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一是部分展出的历史内容叙事逻辑和展示方式有待改善,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诉求为其规划合理游览路线;二是表现形式始终保持传统,特色展区更新缓慢,多次或陪同游玩的游客易感到乏味和老套;三是空间利用率不高且各区域关联性较差,馆内搭建的古建筑场景、餐饮区域和纪念品商店脱离大环境,说明馆内需加强对路线管理和空间陈列的设计。因此,博物馆类景区应融入多元化的展示方式,增加展馆的创新性和互动性,并通过数据化的手段,随时针对空间体块和游客动线进行优化,完善展馆的空间秩序。

总体来看,目前合肥景区游客的主力军仍是本地游客,对于外地游客专程游玩的吸引力明显不足。游客对自然风景区较为感兴趣,对各类博物馆类景区评价最高,但是景区设施陈旧、文化特色不明显、商业化、同质化现象严重,景区项目陈列方式缺乏创新、宣传及推广吸引力不够等问题仍较为突出,迫切需要我们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融合历史文化,改善旅游服务,提升游客体验,促进合肥景区旅游品质上台阶,以满足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提升景区旅游服务体验策略建议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及旅游活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游客的旅游需求层次也不断升级,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多样性的旅游项目将成为旅游新时尚。与此同时,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全球定位技术、物联网智能终端、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出现,为旅游服务和游客体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旅游行业提供更多有效的资源和信息服务。

(一)利用智慧资源完善服务体系

一是依托物联网技术,提升服务效率。通过智能终端和景区APP实时获取游客需求和意见反馈,利用监控点进行客流管理和引导,防范危险情况发生,并在出现突发情况时及时调配安保人员到场处置。在节假日海量游客涌入时,停车难、热门景点拥堵等问题凸显,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景区内设置的物联网传感装置和了解游客线上购票情况,优先提供景区附近车位预订,提前做好游客线路规划工作,减少或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二是利用大数据获取信息,优化服务质量。通过游客购票信息获取游客人群结构特征、游玩偏好等,利用大数据优化游客线路,帮助不想购物的游客避开商业区,对有购物意愿的游客,根据个人喜好,推荐特色美食和景点纪念品,这样既能让游客轻松愉快找到自己希望游览的景点、购买喜欢的商品,又能使景区管理者根据游客流量实时分配和调度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帮助商家根据游客商品需求信息备货,避免旅游商品单一,对需求量大、热销的商品进行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特别是线上商品的销售方式,既满足了商业需求,也能避免景区被植入太多商业化场景,影响游客游玩体验。

三是充分利用人脸识别、全球定位等科技手段,完善服务细节。在景区内的增值服务点(如语音讲解、餐饮消费、设备租借等)提供更为流畅的无感支付服务,使游客感受畅通无阻的服务体验。针对老人、小孩等弱势群体,景区提供定位设备或报警装置,需要救助可一键报警,及时获救。进一步完善景区广播、APP、电视大屏幕等系统,实时发布气象、客流等信息,帮助游客错峰旅游、安全旅游。

(二)使用新技术创新旅游新体验

一是加入人工智能和语音交互技术使旅游APP更智能。人工智能技术(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新兴技术[18]。AI结合语音交互技术可以使APP与游客轻松对话,根据游客提供的出行人数、游玩时间、游玩类型偏好等信息,向游客推荐适合的景区类型、景点规划和行程路线,并以智能导游的身份解决游客在游玩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例如游客到某景区参观,通过向APP中的AI导游询问,可以了解景区历史和相关文化,AI导游还可以推荐附近的相关景区并制定周密的游览计划供游客选择;游客也可以提出个性化要求,使用语音交互技术进行多语种交流,为外国游客提供外语讲解服务,体现人文关怀。

二是加快增强现实技术引进使游客互动更有趣。增强现实技术(AR),也被称为混合现实,能够将计算机中的虚拟物体或信息融入到真实世界中,从而能够极大地增强人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和认知,AR将为未来的信息系统和信息世界提供一种革命性的操作界面,必将改变诸如产品设计、设备操作与管理、培训学习等过程中的人机交互方式[19]。利用AR技术,游客在用手机拍摄历史古迹或人物时,在屏幕上虚拟呈现古迹的历史景象,使游客直观感受历史变迁;游客也可以与虚拟的历史人物合影并发布分享,以带来新奇的体验;对于大型的自然风光或风景名胜景区,可以通过AR技术,用实景加虚拟图标导航的方式指引游客,并在APP上呈现的实景中标记的路牌、商店、洗手间等重要位置。

三是加大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打造游客沉浸感。虚拟现实技术(VR)是近年来出现的高新技术,也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虚拟现实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20]。对于自然风光类户外大型景区,可以利用VR技术提供虚拟游览服务,模拟雪天、雨天、大雾天等不同天气下的园区景象,使游客在家中就可提前预知游玩当天景区内部的场景和项目,方便游客对游览计划进行调整和确认;对于一些展馆类景区,可以使用VR技术呈现文物故事,馆内除了搭建文物开采场景和历史场景,还可以利用虚拟影像来呈现,通过头戴设备,营造沉浸感和历史感。

四是结合新媒体互动玩法提升游客参与感。在旅游APP中,设立有趣的旅游项目玩法和奖励机制,激发游客参与互动,例如在指定位置拍照或短视频打卡,点赞转发以获取积分等。针对红色旅游或博物馆类景区,游客可以通过二维码,解答历史问题,既能提高游客参与感,又能起到教育作用。旅游结束后,根据游客行程和答题积分兑换门票优惠券或景区纪念品,有针对性的推广景区商品,带动景区内的商业发展,也对景区进行了二次宣传和推介。

(三)联动相关产业加强景区特色宣传

吴春梅副市长在《合肥市旅游产业关联与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报告中提出,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是发展趋势,产业融合的基础和前提是产业关联,关联性越强,彼此间的资源利用率就越高,越容易形成融合发展[21]。随着游客旅游需求层次的升级,深度游、研学游等新兴旅游业态层出不穷,传统的观光项目已经不足以吸引游客,需要景区强力融合当地文化,加入更多宣传手段。除了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和结合新技术研发创新项目,联动其他产业进行文化宣传也尤为重要。以下,笔者列举科教、影视、餐饮产业作为案例,为景区文化联动宣传提出参考建议。

一是与文教科技联动。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是全国首座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城市,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科大讯飞等高校、研究院和高技术企业,但却未能将其发展成为旅游资源,也让众多外地游客没有切身体会到合肥作为科教城市的文化特色。要利用合肥市强大的科技资源,加快在旅游景区、景点引入大数据、物联网、AR、VR等技术,并在项目中展示技术出处以及设计团队的研发实力,这样既提高了旅游的科技含量、增强了游客的旅游兴趣,也展示了合肥科技的运用水平和技术团队的实力。在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建立系列展馆,并将其打造成合肥独有的科技文化特色体验馆,为游客展示最新的技术和应用场景,让游客近距离感受科技的力量。

二是与文化影视联动。安徽卫视的户外健身节目“男生女生向前冲”平均保持同时段收视率第二、第三,全省第一,可以说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合肥电视台,可以借鉴该节目,在一些大型户外景区淡季时,推出景区一些特色游戏比赛项目,吸引游客前来互动参赛,赢得积分、门票或奖品,节目中可以加入航拍、景区介绍来展现美景,既丰富合肥电视台节目内容,也宣传了合肥旅游景区。

三是与餐饮文化联动。合肥有淮河路步行街、老报馆美食街、宁国路酒吧街、罍街等餐饮特色街区,但在美食和景区旅游结合方面,各自为阵、缺乏融合,虽然有很多特色美食,但缺少本地文化内涵,没有将“品尝合肥美食”变为“体验合肥饮食文化之旅”。要将旅游与文化联动,首先应扶持景区及周边老字号的特色店铺,通过APP或智能终端推荐给游客;其次,为了展示传统美食制作工艺,可以制作视频在APP或景区大屏幕投放,讲述美食和本土文化的渊源;最后,利用当代人对拍摄美食的热衷,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游客参与拍摄和转发,充分利用自媒体、短视频宣传推广具有合肥特色的饮食文化。

五、结语

提升景区旅游服务体验,是合肥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必经之路。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合肥也逐渐展示出旅游发展的新面貌,为取得更进一步的阶段性成果,景区建设需全面构建完善的服务触点,并利用新技术开发互动项目为游客创造新体验,同时联动其他产业共同宣传合肥旅游文化特色,才能将合肥景区建设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智慧精品景区。以此从根本上提高合肥景区的吸引力、满意度和回头率,促进合肥本地文化的传承,提升合肥旅游产业的知名度,推动合肥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

猜你喜欢

合肥景区旅游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旅游
生态合肥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