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滑桩-锚索联动治理二次滑动滑坡体研究
2019-10-12毛一玫
刘 刚 黄 涛 陈 波 沈 锋 毛一玫
(江苏省中成建设工程总公司, 江苏 南京 210041)
0 引言
边坡稳定是工程建设的基本条件,由于强降雨等突发因素造成滑坡事故屡见不鲜,边坡的稳定性一直是岩土工程界的热点研究课题[1][2],事关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本文介绍了某二次滑动滑坡体的关键滑动面,根据工程建设中可能遇见的不同工况提出了抗滑桩与锚索联动治理方案。监测数据证明,加固后的滑坡体趋于稳定,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价值。
1 滑坡区域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的二次滑动滑坡体位于某市风景区主峰南麓,该滑坡体在2015 年6月~8 月发生过滑动,并在2015 年7 月-2016 年6 月应急抢险治理。2016 年6 月由于强降雨该滑坡后缘出现新裂缝。
根据现场勘查及变形监测资料显示,滑坡体主要由②含碎石粉质粘土、③1全风化凝灰岩以及③2强风化凝灰岩组成,标高为64.5~138.5m 滑坡体总面积约21535m2,其厚度6~26.3m,体积约39.9 万m3。滑坡区滑坡体主滑方向约东南向161°,滑坡体位移变形方向整体与滑坡主滑线方向一致,上部为往上山方向过渡的较陡边坡存在位移变形及隆起变形现象,下部坡体即在建酒店项目工区滑坡体,基坑两侧土体有向基坑处临空面变形的趋势。
本滑坡存在着深层滑动、顺层滑动及局部滑动三种滑动模式。为便于分析计算,将本区滑面统一编号,可分为H1、H2、H3、H4 四个滑面。H1 滑面位于③2强风化层中,高岭土化严重,岩芯破碎、物理力学性质较差。该滑动面较深,从滑坡后缘裂缝贯通至滑坡前缘基坑,基坑前部区域滑面深度最大接近25m。H2 滑面位于坡体中上部②层含碎石粉质粘土与③1全风化、③2强风化层接触界限。滑面从后缘裂缝区域至滑体中部剪出,滑面深度10~14m。H3、H4 滑面位于滑坡中下部,为局部滑动情形。H3 滑面滑动深度较大,最大滑动深度10~16m,剪出口位于基坑中部。H4 滑面为浅部局部滑动面,为基坑上部高陡土体形成的局部潜在威胁滑面,剪出口位于基坑顶部,滑面深度约9~10m。
2 抗滑桩-锚索联动治理方案
基于应急锚拉抗滑桩质量检测报告、变形监测资料以及应急锚拉抗滑桩工作状态,滑坡体仍处于变形阶段。前期预应力锚索预应力损失严重,本次治理不予考虑前期预应力锚索工程的抗滑作用,而是作为安全储备。根据分析计算及现场场地情况,由于滑坡规模较大,滑坡推力较大,在坡体中下部阻滑段设置锚拉抗滑桩,提高滑坡整体抗滑力,保证滑坡整体稳定性。为防止局部次生剪出口的形成,同时达到分散治理的目的,拟在上部坡面设置多道预应力锚索框架梁进行加固处理。
2.1 设计工况
根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16)条款 5.4 以及《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表 5.3.2,本项目滑坡防治工程等级为I 级,治理工程设计时考虑天然工况、饱和工况及地震工况,荷载组合分别为自重、自重+地下水、自重+地下水+地震,其安全系数分别为1.35、1.20、1.15。
2.2 抗滑桩分析计算
本次滑坡治理采用机械成孔钻孔灌注桩作为抗滑桩。根据滑坡特征及现场施工条件,采用了在坡体中部及下部设置两段抗滑桩的治理方案。根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16),采用规范推荐不平衡推力传递系数法对关键剖面滑面①、滑面②进行滑坡剩余下滑力计算,取暴雨饱和工况下最不利组合进行抗滑桩内力计算。下滑力计算结果见表1。结合拟设抗滑桩前缘处坡体位移变形监测情况和勘查地层情况,适当抗滑桩与原有第三排基坑围护桩之间岩土体的抗力(按1000kN/m),计算得到抗滑桩桩身弯矩和剪力(均为设计值,已考虑荷载分项系数1.2),见表2。
表1 关键剖面拟设抗滑桩处滑坡推力计算结果(KN/m)
表2 关键剖面拟设锚拉抗滑桩内力计算结果(设计值)
2.3 预应力锚索分析计算
由于滑坡体规模较大、下滑力较大、深部滑带埋深较深,抗滑桩悬臂段较长。为了减小桩身弯矩,合理优化桩身内力分布,距桩顶0.75m 和2.0m 处各设一道压力分散型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桩顶锚索轴力标准值采用Nak=800kN,安全系数采用一级永久性边坡系数,采用φ15.2 的钢绞线等效面积为140mm2,岩石与锚固体粘结极限强度200kPa。在上部坡面设置四道预应力锚索格构梁,防治次生浅层滑带的发生并达到滑坡分散治理的目的。
3 小结
本文介绍了原滑坡加固体系在暴雨饱和工况和地震工况稳定系数不满足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工程案例以及相应的治理方案。根据现有工程情况,采用抗滑桩和预应力锚索的方式对二次滑动体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对滑坡体补充设计加固后竣工边坡的稳定性验算,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根据后续滑坡体监测数据分析,补充加固后的滑坡体趋于稳定。因此针对二次滑动滑坡体采取的分析方法和治理方案取得了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