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辨,让阅读走向深刻
——以《怀疑与学问》课堂教学为例

2019-10-12金紫薇金华市外国语学校初中部浙江金华321015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9年27期
关键词:戴震学问批判性

金紫薇(金华市外国语学校初中部,浙江金华 321015)

阅读离不开思辨,在阅读中进行思辨,理解才会深刻。阅读议论文更是如此。所谓“思辨性阅读”,就是要求读者以独立的姿态、批判的眼光和理性的反思来展开阅读活动。语文统编教材的最大亮点是指向“思辨读写”,即倡导语文教学应该更有效地使学生形成理性思维、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本文试以语文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的“论说类”课文《怀疑与学问》的教学为例,探索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在理解中质疑,碰撞思辨火花

阅读是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文本的情感因素的,贯穿在语言活动背后的是思维活动。一个完整的批判性阅读过程应该包括以下关键词:理解、分析、综合、推理、质疑和反思、权衡和评估,建构价值、得出观点。理解是质疑的触发点和生长点。

(一)基于文本,理清逻辑

余党绪老师指出,面对文本,无论是“立”,还是“破”,无论是质疑,还是辩护,都要尊重文本自身的要素、结构与逻辑,基于客观的文本说话,基于文本的事实说话,基于文本的逻辑说话。[1]以此为指导,笔者设计了“我要积累—我来梳理—我要补充—我有疑问”一线串珠式导学案,以此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启发质疑。具体操作如下:教师在提炼出文本的论点后,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文本的论证逻辑,并用结构图将行文脉络绘制出来。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往往表现出思维的敏捷性,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构图也能切中肯綮,且充满个性。试举两例学生绘制的《怀疑与学问》结构图(图1、图2)如下:

图1

(二)细读文本,展开对话

学生在深入文本并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时,自然会产生“为什么会这样”“问题出在哪里”“怎么去解决”等想法。对话的过程就是不断质疑、不断去伪、逐步求真的思辨过程。如在《怀疑与学问》的教学中,笔者提问:“文中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直接阐明中心论点?”学生大都眉头紧锁,纠结于文章开头: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是否就是本文的论点?经过分析,他们得出:“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是就做学问的方法而言的;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一说,前后分句互为因果,强调了怀疑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性。而课文题目是‘怀疑与学问’,表明讨论的是两者的关系问题,即‘怀疑’对于‘学问’的意义何在。所以,将这两句名言拿来作为论点,均有失偏颇,显得不够严谨。”那么,论点怎么找?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从文中去发掘,并由此提炼出论点:做学问必须要有怀疑精神。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归纳出提炼论点的方法:一是聚焦标题;二是筛选关键语句。

图2

二、在批判中求证,强化思辨意识

批判,不是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一种把知识的表象和本质区分开来的能力。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考的态度:对知识进行无畏的探索和质疑。

(一)基于学情的真实

在批判性阅读活动中,阅读者是积极而主动的,其独立和理性的态度至关重要,整个阅读过程伴随着个体自我意识与能力的觉醒。因此,开展教学务必基于学情,让思维活动真实地发生。在批改学生的课前导学案时,笔者发现在“我有疑问”这个栏目,很多学生都对“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这两个论据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三个方面:作者为什么不解释这两种现象,然后直接批驳?为什么都用疑问句的形式呈现?这样的表述作为论据合理吗?于是,笔者将学生的相关疑问全部罗列出来,让全班学生一起来探讨。问题如下:

1.这是谁说的话?

2.最早见于何书?

3.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所著?

4.著者何以知道?

5.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

6.有什么科学根据?

在一番理性的对比和分析、探索和质疑之后,学生得出结论:“这两个论据,作者不是为了论证分论点,而是想要启发读者,面对前人的陈腐学说,应该有一番思索,而这些问句就是思索的过程。

(二)源于疑难的启发

囿于知识技能、生活经验的局限性,学生在思考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时往往缺乏多角度、深层次的考虑而导致思维凝滞、浮于表面。因此,教师的启发显得尤为重要。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思考应源于问题、源于疑难。在《怀疑与学问》的教学中,关于“戴震疑学”这一论据,学生反复咀嚼辨析,仍不解其中深意,只能简单地将之归结成为印证:“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怀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这样的论证逻辑显然是不够缜密的。于是,笔者就引导学生通过事例的替换和相同事例的不同表述进行比较:

1.古代有一个人。他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他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3.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再通过文本的变式来阐释:

戴震: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塾师:此朱文公所说。

戴震:朱文公何时人?

塾师:宋朝人。

戴震:孔子、曾子何时人?

塾师:周朝人。

戴震: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塾师:几二千年矣。

戴震: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学生在反复比较、分析后进行了理性的判断和推论,从而明确:“戴震疑学”是为了强调“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以此来突显怀疑精神的“锻炼”成就了大学问家和大哲学家。

三、在整合中建构,提升思辨品质

建构性是批判性阅读的特点之一。批判性阅读的价值体现在“我”之观点建构上,可以说,每一次进行批判性阅读,都伴随着知识的增值或产出。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将获得的一切松散的、凌乱的、单片的信息整合起来,通过主体的选择取舍和加工制作,建构起新的知识经验。[2]

(一)补充资料,实现课内外联结

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信息的整合来建构认知。由此,课堂上教师应全方位、多角度地提供补充阅读材料,推动学生把课文的主旨思辨清楚,使之在加工整合信息的过程中有据可依、有理可循。在《怀疑与学问》的教学中,笔者补充的资料有:在课前导学案中,补充了“腐草为萤”“三皇五帝”的传说内容;在辨析道理论据时,补充了程颐、张载、孟子、笛卡儿的学术成就;在辨析“戴震疑学”时,补充介绍戴震其人以及胡适的《戴东原的哲学》中的一段评价性的文字;在课后延伸中,补充了顾颉刚学生和女儿以及其他学者撰写的回忆性散文,了解他与胡适、鲁迅的微妙关系,进行深入地、多角度地“知人论世”。在寻找阅读材料与课文的关系的思维过程中产生的思想、见解,发现和解决的问题,都是一种独创性思维。[3]这些与课文相关相连的材料的整合运用,都将有效地影响学生的阅读思辨,将他们的阅读引向深入。在课堂的最后,笔者溯源到《怀疑与学问》的作者顾颉刚的“颉”的读音,以及对于顾颉刚的几个评价性的称谓:“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民国时期最好的历史老师”“鸟头先生”。极度的赞美和极端的贬损,激发了学生的求真欲,他们研究起来兴趣盎然,课后继续查阅资料去分析、质疑、求证、整合,并形成了自己的见解。这样,阅读思辨的过程得以显现,学生思维品质也有了质的飞跃。

(二)评价反思,促进新知识建构

综观《怀疑与学问》全文,细细推敲论证过程,就会发现它更像是一篇漫谈式的随笔,论证过程不够严谨。虽然,入选教材后编者已经对原文作过修改,但无论在思路上还是语言上,都依然存在着逻辑问题。笔者以这篇文章的精髓——“怀疑”为切入口,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发现行文的逻辑问题,并将疑点整合在一起,进行深入探究。学生经过一番热烈的小组交流后,抛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里列举几个:

1.作者在第三节这样论述:“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作者认为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而“亲眼所见”,则默认为一定是正确的。可是,眼见一定为真吗?“眼见不一定为真”,这样的案例有很多。

2.戴震质疑老师,两千多年前的事情何以知道,那么,作者又是何以判断出“戴震疑学”的故事一定为真呢?

3.文中关于笛卡儿的名言——我怀疑所以我存在,其原文是“I think,therefore I am(我思故我在)”,而这里将其狭隘地理解为怀疑,并用作论据,有失偏颇。

思辨性阅读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求异思维,而是拒绝盲从,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理性精神。这样的反思和评价体现了学生个体思维发展的过程,体现了其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已经进入高阶思维水平。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多维度知识点的整合中完成了新的知识建构!

猜你喜欢

戴震学问批判性
与党旗合影
比多少的学问
“一”的学问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鸡叫的学问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独寻真知启后人:戴震后裔的学术使命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