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创会展城市缝合带
——双线公园设计

2019-10-12林文波叶清祝捷王石杨光伟

建筑技艺 2019年8期
关键词:人流会展中心会展

林文波 叶清 祝捷 王石 杨光伟

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会展中心是产业型建筑,它以经济角色的身份存在于城市的构成当中,随着会展业与城市经济驱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会展中心已经成为城市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1]。

会展中心的地位如此重要,加上其具有占地广、规模大的特点,会展中心的建设对每一个片区的城市环境来说都是一次结构性的改变。目前,学术界围绕会展中心设计的研究多以如何提高运行效率、如何有利于激发与支持商业活动为核心进行,而鲜少同时提出会展与城市相融共生的建设策略。鉴于此,我们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的城市设计中提出了“休闲带”的概念,即在会展中心与城市之间的缝隙嵌入一个缝合带,作为功能补充及空间过渡,意图消解因会展中心的运营需求导致的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割裂,从而让会展占用的场地重回城市的公共生活。

城市项目面对着变化多样的设计要点,这其中包括最基础的概念:基础设施与城市的整合、公共空间与社区空间的整合、建筑与服务的整合[2]。在会展片区中,休闲带就担当着整合的主导角色,将会展组团与城市连接在一起。从宏观空间上看,它是从城市尺度上植入的会展城市缓冲区、过渡带;从微观功能上看,它提供了会展功能配套的延伸与补充,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休闲带的植入,是我们对会展与城市关系活化的一种尝试,也是“双线、多元”的全新空间构成范式的一种探索。双线,即高线(High Line)与低线(Low Line)的结合,城市线性公共空间在板上8m与板下0m并行出现,上部为公园属性与城市功能融合的绿色脉络,下部为展览展示与复合交通体系结合的公共空间。多元,即公园非单一绿色生态场所,作为城市功能的载体与重要媒介,塑造了城市综合性空间与形态,成为城市绿色综合体,应是具有基础设施性质的城市景观[3]。在场地中融入复合化的生活场景,使艺术、生态、运动等在同一载体中出现,以构建适应城市发展的生活景观带。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休闲带设置在会展中心东侧,与会展中心隔海汇路相望,南北贯通整个会展中心沿线,长约1750m,占地宽度42m,地下3层,地上2层,东西向连接会展与城市公寓、酒店、商业、办公、展贸馆等开发地块,南北向连接海上田园与西部湾区景观带,所有功能构成均围绕着服务会展的目标设置,担负着重要作用。

1 空间过渡带

会展中心作为产业型建筑,对日常大流量货运是硬性需求,这一安排往往导致会展建筑周边城市道路交通压力巨大,同时产生的噪音、扬尘等消极影响也不可避免。为改善整体城市环境的品质,休闲带的存在显得格外重要。

2 休闲带位置关系示意图

休闲带以双线复合公园的形式,将城市绿色公共开放空间与城市公共配套服务功能规划在同一地块,并最大化利用占地面积,为城市高度集约使用土地提供解决方案。同时公园内多元化、非单一绿色的功能配置,能激发城市活力,为城市建设带来土地价值提升与新动力。公园平台将提供大量的绿化以阻隔噪音、吸附灰尘,大大改善空气质量;公园平台提供的景观与活动场所也是周边公共人流聚集、停留、过境的最佳载体,能够消解会展运行中给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

安德里亚·布兰兹为“新雅典宪章”提出了七个建议,其中第七个建议是:遮盖边界和基础、认识建筑设施的可交叉边界,并以此来创造一种城市肌理。在这种肌理中,外界与内部、公众与私人的界限已经趋于消失,以此来创造一种没有专业化的公共领域[4]。休闲带正是在空间上模糊了边界,诱导公共生活与专业贸易活动的交叉发生。

2 功能互补带

会展的人流多样,基数最大的即是普通观展人流,基于展会期间对于私家车的限流安排,此类人流往往通过公共交通方式到达,而此类公共交通枢纽又必然占据大量空间,在会展中心这样寸土寸金的产业建筑里,一般难以提供太多空场。因此,将公共交通设施放置在休闲带的架空层,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依据会展交通流量的模拟与预测计算,公共交通设置的需求较大,共需要3组公共交通枢纽,每一组包含一个公交通深港湾式停靠站,可容纳9条公交线路,还包含一个出租车轮候上下客站,设置三排轮候场地。我们将这些设施分设在休闲带三个地块的架空层,临近会展整体分布又能有效地服务整个会展中心,运营高效且释放了大量会展中心的用地,让出大量会展中心场内土地用作货运,提高会展本身的运行效率。

3 休闲带立体连接系统

除了考虑当前的功能延伸与补充,休闲带还将作为未来城市功能的预留与拓展,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作为会展的服务配套及新城生活与文化的载体,公园中的场地预留提供了临时改造为功能场地的可能。在不影响正常通行功能的前提下,公园还承载着户外展览、文创市集、娱乐活动等各类型空间需求。

同时,公园承载的是一种更为健康、更具鼓舞精神的城市生活方式,它的构建能够引导城市的生长,并在战略层面治疗城市,使城市重新获得活力,提升城市的价值[5]。会展岛的整体构建,面临未来5年甚至10年的建设周期,因此地块的升级或转型可能要求休闲带具备应对未来建设改造的能力。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公园也做了足够的预留,如汽车展览需要的汽车电梯建设和相应的承载汽车吨级的铺装及垫层。

3 多元生活带

在休闲带公园上,我们从公共活动、跨领域业态植入、生态系统等多维度构建多元生活的载体,使会展片区获得在商业贸易以外的丰富多样的城市生活。

首先,在公共活动层面,我们在面向会展登录大厅的核心展示面,利用人流聚集传播效应广这一有利条件,设置与北登录大厅等宽的透明LED水幕,传递会展信息和广告内容,还可以提供露天电影、球赛转播等可能性,创造集会型的城市活动,激发片区活力;技术层面上,LED透明玻璃幕透明度大于75%,其像素支撑采用横向排布的方式,使观看者在水平移动的过程中不受杆件的干扰。32 768dot/m2的高密度布置像素点保证了画面成像的精准与清晰,采用1 000mm×500mm的标准模块化安装方式,便于后期针对单体进行维修与替换。

4 LED 水幕

5 有机岛农田

6 垂直绿幕

除了集会型活动,我们还利用线性公园的长度优势,设置2.4km长、24h不间断使用的夜间跑道,倡导新城健康生活理念。以跑道作为线索,将散布在各个主题区段上的功能与景观主题体验进行串联。沿线设置合适距离的互动感应灯。靠近人流出入口位置设置储物柜和户外饮水机,为运动者提供便利。

其次,我们也从其他领域吸取灵感,艺术元素的嫁接将为目的性公共人流的导入带来新的可能。呼应会展室内音乐会功能,在公园里补充设置室外音乐会场地,并设计互动灯柱提升科技感。灯柱以噪音互动感应方式,通过感应装置接收场地内的声音数据,然后通过数据可视化的方式,结合数据的实时变化,以灯光变换的形式予以呈现。

另外,我们将休闲带公园打造成多元生态系统,有机岛在复合雨水花园的同时,设置拉动人流的主题性互动农业生态景观,为应对家庭亲子活动需求,将园林景观赋予了科普、展示的属性,以此提升周边城市活力。整体的运营和维护交由有机餐厅专业人士打理,以保证有机农田的可持续性。植物选择迷迭香、香茅草、薄荷等具有观赏性的香料类农作物,以及适应深圳气候的杨梅、石榴、柠檬等果树,提升趣味性。

4 交通疏导带

基于会展公众人流对于轨道交通的庞大需求,在会展覆盖的范围内,沿会展中心南北向设置了双线4站的地铁线路及会展南站、会展北站两个地铁站。休闲带紧邻两条地铁线路,其地下空间也与地铁展厅空间产生了紧密的连接。

考虑到地铁强大的输送能力,根据对人流密度的预测,在休闲带与地铁站厅连接处设置了≥6 000m2的地下人流集散广场,能有效、快速地疏散人流,并且提供立体多样的疏散路径与方向,尽可能将人流快速导离地铁站厅。到达站点的公共人流要前往会展中心,我们提供了三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型动线,通过位于8m大板之下的灰空间,可往西直接到达会展登录大厅前广场,该灰空间(即架空层)紧邻繁忙的市政道路,面临扬尘、噪音等问题,需通过绿色环境的营造降低环境的影响。此外,地面层也复合大面积公共交通枢纽,会导致人流的瞬间聚集,因此需具备快速疏导井喷人流的能力。

整个灰空间由一个核心结构将所有交通方式连接起来构成一个中央枢纽,并都融入在一个绿色基座之下。通过嵌入项目的基座把城市竖向分层,焕发生机的屋顶景观提供了全年使用的多样性[6]。

同时,绿色枢纽推动消极空间转换为积极空间。板下低线空间光照不足,地面绿化需控制在8m大板边缘6m以内的区域,使植物即使在冬至日也能获得>4h的光照,满足中短日照植物的光照需求。拉索垂直绿化布置于高线二层大板的采光天井下方,以获取阳光,垂直绿化的植物自下而上从耐阴植物到喜阳植物逐渐过渡。

另外两种为间接型动线,即商业型动线和景观型动线,公众可往东进入休闲带地下空间,通过商业环绕的下沉广场抬升到地面,穿越海汇路到达会展;也可直接提升至休闲带的二层景观平台,在一片绿林环绕的开放公园中通过人行天桥前往会展登录大厅前广场。多种路径长短有别,在竖向上分层设置,各有特点,为到达会展的人流提供多样化的行进体验,使整体疏散能力、可容纳人群数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5 错峰缓冲带

由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会展中心,通常在开幕式、闭幕式、展会结束等特殊时间点的人流疏散呈现瞬时集中爆发型特点。考虑到城市资源的合理分配,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不可能按照极端人流疏散的需求去设置,这时休闲带的作用就显现出来。

休闲带的二层平台设计成全天候24h向公共开放的公园,以景观为主,上面散落布置小体量商业,一方面提供餐饮休憩场所,一方面控制建筑体量,保障整体公园的环境不受影响。在会展人流的疏散高峰期,休闲带可供一部分人停留、休憩、等候,避开拥挤的公交设施。与以往只能在公交站、地铁站或是封闭管制的道路上徒步行走相比,这将大大改善公共人流对于展会安排的体验,从而体现深圳会展国际一流的运营水平。

7 旱喷乐园

8 休闲带二层立体公园

6 共享停车带

会展中心有着庞大的停车泊位需求,而基于展厅的特殊荷载要求,导致会展中心场地内不宜建设大面积地下车库。休闲带的介入弥补了这一功能空缺,展时可作为会展中心辅助停车位,非展时亦可作为周边配套商业设施的停车位,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7 微气候改良带

在8m高线上构建公园,除基础绿色系统构建以外,面临两项特殊挑战。一方面,深圳在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下,全年相对湿度较高,日照时间长且强度大,公园需具备应对突发暴雨与湿热暴晒天气的能力。另一方面,会展地块分时序开发,公园也需具备应对未来城市功能升级的改造弹性。

休闲带的气候应对措施分为季节活动场地选择、风雨设施与铺装辐射控制,实现全天候风雨与地域气候适应,具体措施如下:

(1)季节场地。冬季宜在辐射量大的开阔场地设置活动区,以便接收阳光,提高体感温度。夏季宜在有构架、大乔木庇护的环境下设置活动区,规避高辐射带来的日间场地利用率低问题。

(2)风雨设施。8m大板本身即为首层慢行通道的庇护设施,等候公交、的士、换乘地铁的人群能在半室内空间进行交通接驳。二层公共空间采取建筑挑檐+风雨连廊+大乔木结合的方式,连接人行主要路径,并尽量设置在西侧,降低午后日晒几率。

(3)柔和铺装。场地铺装宜采用太阳辐射吸收系数较低且反射率较低的中灰色材料,在降低环境温度的同时,避免大面积浅色铺装在烈日下的反光。

8 结语

综上所述,休闲带的缝合作用是全方位的,它将公共休闲空间和会展疏导空间缝合,利用植入其间的商业将公共人流的属性转化,激活片区活力;在功能上进一步拓展了会展的需求,对各项需求进行补充;延展疏散空间,为会展膨胀的人流提供了空间缓冲,减少对城市的压力;所提供的多功能业态构成也为会展片区的城市生活提供了时间差的互补,保持会展片区的城市活力;最后,作为城市基础功能的构成部分,可提供共享的配套资源,让片区的土地公共价值最大化,而不仅仅为会展独占。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会展中心规模的急剧膨胀导致其占用的城市空间越来越多,也给城市带来了冲击,如果不能给予正面的响应,则可能会出现新的“城市病”。但我们应该明白,城市病并非不可避免,良好的城市结构和合理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克服各种城市病的关键,公园和公园道路系统正是构建良好城市格局的关键[7]。

简而言之,我们尝试用公园“缝合城市”,化解传统会展中心在城市中的孤立状态,让它外向延展,与城市公共生活形成自洽自圆的组成部分。回归绿色和公园,构建可持续的、环境友好的、高复合的城市公园生活景观带,形成一个景观和建筑界面融合的综合项目。一体化设计模式的尝试、流动的空间格局、富有未来感和生态性的公共空间体验,以及对未来场地运营的充分考虑,补充了会展功能,激活了新城空间。立体分层的规划设计,充分尊重和理解会展功能的复杂性,为多种特殊而极端的空间提供巧妙的解决方案,为会展中心这一类型建筑带来了新的思维,可保障、提升会展本身的运行效率,又大幅度改善会展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是我们今后城市地区的会展中心规划与设计的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人流会展中心会展
人性化护理干预对人流手术的影响
一种多形式计划生育宣教结合心理护理在降低人流术后再次意外妊娠的应用研究
学中国?
等待亮相
我没有食言
女性无痛人流手术一生最多能做几次
看车展
浅谈PAC对人工流产术患者的影响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