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新模式
2019-10-11王枢东
王枢东
科技扶贫具体所指即是本身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通过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来对贫困地区的地理环境以及农业生产等各方面状况予以正面指导,以此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并促使其掌握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并最终提升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简言之,科技扶贫的主要目的便是要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而现下,因我国城市地区的发展而为贫困地区的科技扶贫工作提供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与广泛的实践基础,故针对农村地区的科技扶贫工作开展,最重要的便是要确保工作人员本身具有较高素质,以此方能为科技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提供保障,继而促进农民综合素质与技能的全面提升。
1、林下经济作物种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1)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由于林木的生产周期十分漫长,故积极发展林下经济作物,一来可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的渠道,二来则有助于提升林业的附加价值,继而切实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目标的顺利实现。
(2)因地制宜成本低
因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所需投入相对较少且能从中获取较高收益,加之农村地区本身便具有优良的生态条件,故可有效帮助山区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当然,就林下经济作物的具体种植,各地均需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到对当地现有资源的合理运用。如此方有助于形成“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良性循环,继而逐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3)保护环境效果好
通过创新科技扶贫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新模式,不但有利于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还能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对此,各地政府亦需结合当地的生态系统来切实构建起与当地实际条件相符的复合型森林经营系统,以此促进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2、科技扶贫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新模式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虽是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也因此使得我国原本便存在的经济发展不均横现象变得愈发严重。而所谓的科技扶贫,即指运用科技的手段来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使其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当前我国各地政府已然下达了科技扶贫政策,林下经济作物种植便是科技扶贫中一项极其重要的手段。通过种植林下经济作物,一方面可让贫困地区大量的闲置土地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则有助于保护地方的生态平衡,可谓一举多得。
(1)林药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养生产生了极高的关注度。且一直以来,中医保健便是人们重点关注的项目。也正因普通民众养生意识的提升,方使得诸如薄荷、白芍、连翘一类的中药材需求量有了明显增高。当然,这也间接反应出了中药无疑是一种极好的经济作物。倘若农民亦能掌握中药材的种植技术,便可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来有针对性的开展中药种植。届时,各地政府在对当地农民的中药种植予以科技扶贫,这对当地经济发展而言无疑将带来极大助益。如在我国的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祁山镇光明村的高田组万亩道地中药材林下种植示范基地。此前,当地的野生白芨资源十分匱乏,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白芨的市场需求量陡然大增,对此,该基地立即着手展开对此方面的科技扶贫工作,并在4年后进行采挖,此举共计为该种植示范基地带来了超过3000万元的效益。当然,种植白芨所获得的收益仅是表面,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通过种植示范基地的一系列操作,使得当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了显著提升。而当地的农民生产力被激活,所能创造的效益亦将远超过往。
(2)养殖与林业双重发展
养殖业与林业,两者原本便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通过在空旷的林地开展养殖业,将有助于减轻林地中的害虫虫口密度,且家禽粪便本身便是极好的肥料。因此,两者之间互相结合,将能在提升林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提高收入。虽然,在云南普洱的许多山区,林中养殖胡蜂的农户随处可见,但因规模普遍较小、加之养殖技术的落后,故使得两者间的结合并未能产生理想的效益。对此,政府可直接介入其中,为养蜂的农户提供科学方面的支撑。当然,科技扶贫工作的具体开展亦需结合地区特点与农户养殖需求,以此方有助于提高扶贫工作的实效性,继而保证理想的科技扶贫效率。
(3)林粮模式
林下经济以林为主、林下种植为辅。至于林业经济发展,所需考量的具体情况主要包含了地力、技术、劳动力以及市场等诸多方面。其中,所谓的林粮种植模式,所指即是在林地中种植花生、辣椒、大豆等一系列具有耐阴性的农产品,以此从多层面提升林粮种植模式的效益及质量。对此,相关部门可积极针对林粮种植的实用技术予以大力推广,并加大对林农的培训力度,以此为贫困农户开展林粮种植生产建设提供指导,继而切实帮助他们实现技术扶贫。
总之,种植林下经济作物作为时下先进的科技扶贫技术,因其本身所具有的投入少、减少快,加之能可保护生态环境等作用。对此,各地政府亦需对该类技术的使用给予高度重视,并结合当地实际挑选合适的作物来维护林下经济作物种植的可持续发展,继而达到理想的科技扶贫效果。
(作者单位:202150光明田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