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的常见心理问题与调整路径讨论
2019-10-11苏理梅彭志胜
苏理梅 彭志胜
【摘 要】本文从学生与教师两个不同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大学本科教育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并针对每一类问题提出相应的调整路径。
【关键词】本科教育;心理问题;调整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2-0155-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2.071
0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壮大,本科学历人口比重增势显著。与此同时,本科教育的质量问题日益突出。除少数较为优秀的高校外,多数高校中的多数专业培养的本科生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一般。本科生就业难、考研规模日益壮大、读书无用论等社会现象皆由此而生。想要从根源上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找出一般本科生学习态度差、学习能力差、本科四年混沌度日的原因。另一方面也需要分析高校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问题。本文试图将心理学中常见的几类心理效应用于一般本科教育的现状分析,从学生与老师两个视角出发,讨论本科教育中的心理问题及调整路径,为改善当下本科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整体水平提供启发。
1 本科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调整路径
1.1 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力求得到补偿。这种心理常见于刚入学的新生。在进入本科之前,我国的学生通常会经历压力山大的高考。为了集中精力备考,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生本人通常都会通过语言或心理暗示告诉学生:“等你考上大学就好了”。这种传达使得学生在高中时期暂时牺牲放在娱乐、恋爱、兴趣等方面时间,专注于备考。但在进入大学后,出于补偿心理,许多新生便会把时间集中在看剧、电子游戏等娱乐,对于谈恋爱和参加社团活动也更为执着,甚至不考虑自己本身的偏好。这种心理一方面耽误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会使得学生在实现补偿后,会因为失去目标而变得迷茫,更有甚者会产生“大学不过如此”的心理暗示,由此产生的灰心、失望通常与大学生常见的懒散、依赖他人、信心匮乏等问题有着密切联系。为了避免这类问题,在本科生入学后,高校应鼓励辅导员、任课教师与新生更多地就本科教育的目的进行明确讨论,帮助新生尽快调整大学生活预期。高年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与新生的沟通交流、大学生活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都可以组织起来,鼓励新生参与,使其尽快调整目标与生活方式,避免过度代偿。
1.2 心理惯性
心理惯性是指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惯性比较大,就说明他(她)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本科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学生面临的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家长的监督作用小、教师与辅导员对于学生的学习也基于以引导为主,督促为辅。这种学习环境的改变通常使得心理惯性较大的学生难以适应。过于依赖监督的学生通过会在进入大学后懒于出勤、怠于学习。也有部分学生仍然像高中一样,把学习课本知识作为重中之重,但缺乏主观能动性,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如何选择选修课,忽略了表达、交流等能力的培养,这都是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的表现。想要克服心理惯性,就需要保持心理平衡,学生首先要清晰地意识到学习环境与学习要求的变化,要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也要自我督促;其次也要充分意识到主观能动性在本科教育中的重要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能力与目标进行学习规划,提高学习效率,留出精力和时间提高综合素质。
1.3 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是指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这本来是犯罪心理学的概念,但在本科学习生活中也普遍存在。某位同班同学偶然一次缺勤被抓住后,如若没有相应的后果需要承担,学生对于缺勤会习以为常。在没有挂科之前,学生的学习态度更为谨慎,但经历过一次挂科后,再一次挂科或重考对于学生的警示意义下降,再次端正学习态度也更为艰难。为了避免破窗效应造成严重的后果,最好的应对策略之一是尽可能不要打破窗户,保持自己在学习上的良好记录。如果出现第一扇破窗,也要尽可能修补,调整学习心态,不要破罐子破摔。
1.4 羊群心理
羊群心理指追随大众的想法及行为,缺乏自己的个性和主见的投资状态,也被称为群居本能。这种心理在本科学生生活中极为普遍,在选修课选择、社团活动、甚至时间分配等问题上,许多学生会选择跟风以维持友谊、爱情或者只是維持自己是合群的这一形象。多数学生不会思考自己投入时间所进行活动的意义,正面羊群心理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利,但负面的从众心理对个人综合实力的发展极为不利。为了克服这种心理,应鼓励本科学生积极独立思考。保持独立性、明确个人目标正是青年学生需要在本科阶段学习和培养的优良品质。
2 本科教师常见心理问题与调整路径
2.1 责任分散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做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在本科教学中,一个学生四年的本科教育通常由五十门以上的课程构成,基本上一个任课老师最多负责其中3到4门课。因此,教学的责任被分散到许多老师身上,这致使任课教师对于教好一届学生的责任感弱化。为此,在专业建设活动时,需要强化每个老师在整体教学中的责任感,尤其是专业方向相关课程的老师。
2.2 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因为局限于既有的信息或认识的现象。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使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一般本科教师在30岁左右正式开始从事本科教育工作直至退休,且更倾向于一直教授相同的课程,这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这种定势效应有悖于知识更新快、综合素质要求高的时代背景,为此从事本科教育的教师应该及时更新知识体系,保持对于教授课程及时代要求更新的敏感性。
2.3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一般而言,这种效应主要是因为教师对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分别期望着不同的行为,并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从而维持了他们原有的行为模式。高校教师对于学生的区别对待会使得获得优待的学生更为优秀,被忽略的多数学生则容易与优待学生形成隔膜、分化和对立。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方法就是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使用的:要偏爱差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3 结束语
本科生一般处于18-22岁的年龄段,其心理具备青年中期的特征。但与一般社会青年不同,本科生的社会定位首先是学生,学习是其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想要在处理常见的生活、情感、就业压力的同时在本科期间处理好学业问题,我们就需要足够重视上述常见的心理问题,教师与学生同时做出调整,以提高当下本科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秋莲,吴海银.本科院校新生的心理问题调查及其教育策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6(4):693-697.
[2]刘建平,何志芳.高校教师人格对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8(6):537-540.
[3]张莉莉.本科新生不同心理弹性与学校适应性关系研究[J].知识经济,2018(7):139-141.
[4]唐海玲,黄仕强.国内外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比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2):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