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改善对华关系的主要考虑与评价
2019-10-11姜跃春
姜跃春
中日关系篇
在经历了小泉纯一郎时期中日关系的冰点状态后,2006年10月安倍首次就任首相后仅12天即“闪电访华”,开启中日关系“破冰之旅”。但在两国领导人一系列“融冰”“迎春”“暖春”互访后,一度回暖的中日关系很快再遭冰封。2012年因日本制造“钓鱼岛国有化”事件,中日关系陷入“政冷经冷人冷心冷”谷底。正在此时安倍再度拜相,他上台前后通过参拜靖国神社或供奉祭品、指责中国和朝鲜恶化日本安保环境等言行,为此逆流推波助澜。
但也正在此时,中日关系出现转圜。2013?2017年间安倍多次向习近平主席转交亲笔信。2014年11月双方就处理和改善中日关系达成四点“原则共识”,随后习近平应约会见来华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安倍晋三。此后几年间,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多次在国际会议期间会见安倍晋三。2017年9月安倍出席中国使馆国庆招待会,提出2018年访华并邀请习近平回访的愿望。11月,安倍在越南岘港当面向习近平提出访华并邀请习近平回访的建议。
2018年10月安倍实现访华。2019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20国领导人大阪峰会期间再次会见安倍晋三。
安倍为何改变对华政策
2018年10月,安倍终于实现访华。安倍改善对华政策的主要背景是日本国家利益的根本需要,以及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安倍对华改善关系有执着的一面,但也的确存在多变的一面。
首先是日本国内政治经济的需要。
在2018年实现访华,可以说是安倍的“夙愿”,他在2017年曾多次提及这个希望。因为2018年是日本参众两院选举、统一地方选举等“大规模选举”之年。其中最为重要的是9月的自民党总裁换届选举。这是他能否继续执政、实现成为“执政时间最长”首相目标的关键。为实现这一目标,一党独大的安倍内阁仍需为自己增加政治资本。内政方面,自民党在参众两院均占多数,政治“基盘”基本稳固,没有太多的进取空间。外交方面,日俄关系维持了高层往来,但在“岛争”问题上短期难有实质性进展;朝鲜半岛发生巨变,但基本看不到日本外交的可入空间;日美之间尽管首脑往来频繁,但两国关系在安全、经贸领域均存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突破的课题。
在此情况下,正值关键节点的中日关系走势如何,对安倍而言,不仅存在巨大的加分空间,也是评判其执政能力强弱的关键所在。另从,日本国内经济角度看,由于中日两国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中日经贸关系将对日本国内外经济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社会风生水起、成果丰硕、应者如云,而且被纳入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之中。日本各界的呼吁也极大地促进了安倍对中国“一带一路”立场的思考。改善对华关系不仅在内政方面可以给安倍政权加分,在经济层面也将为日本企业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从而有利于日本景气的持续恢复和健康发展。
其次是外部冲击。近年来,中日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咄咄逼人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做法,不仅对国际经济带来沉重打击,也对现有多边贸易体制带来了严重破坏。尤其是特朗普上台即宣布退出TPP,给之前为签署协定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安倍政府以沉重打击。这些因素让日本面临的整体经贸环境充满挑战。
对于典型的出口主导型国家日本来说,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环境不可或缺,多边主义原则和自由贸易体系必须捍卫。而经济得以腾飞的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遇到困难的背景下,仍坚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并坚定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因此,尽管当前中日两国结构性矛盾并未解决,但受到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所带来的“外压”影响,两国在实务层面,尤其是经济领域,既有维护自由贸易体制的共同利益关切,又有价值链优势互补的现实基础,因此可以说,两国在反对逆全球化潮流和贸易保护主义,维护现有国际经济秩序问题上,有共同需求。
第三是长远考虑。2012年中日关系降至“冰点”后,安倍外交的一个重头戏是制造中国威胁,全球抹黑中国,把中国当成“一张牌”来打,以赢得国内民众的口碑和国际社会的支持。但在新安保法通过之后,日本对制造威胁的需求有所降低。而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进展,中国赢得的国际信任越来越多,“中国牌”的边际效应显著下降。加上中日两国毕竟是亚太地区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过去40年的良性互动中给双方带来巨大利益。与充满生机的中国经济相比,日本在老龄化和少子化双重压力下,活力颇显欠缺。维持日中关系的平稳发展符合日本的现实利益,更符合日本发展的长远利益。为此,从2017年和2018年初,安倍政府开始为使日中关系尽快恢复到正常轨道作出了各种努力,为缓和与推动两国关系回归正轨,展现出“积极的”的姿态和意愿。
對安倍改善对华关系政策的基本评价
应该看到,安倍调整对华政策的具有积极的和竞争的两个方面。
安倍作为政坛老手,突出特点是坚韧性和灵活性于一身,为了国家利益,既可以有顽强的韧性,也可以有柔软的身段。特朗普胜选后,为扭转日本“押错宝”的被动,不惜连夜飞往特朗普大厦“问安”;为了实现对华关系转圜,扭转中国民众对其不满,不惜“跑步”来见中国驻日大使。安倍调整对华政策,不管是出于战略考虑还是策略考虑,我们都应予以肯定。安倍是小泉的得意门生,其政策主张深受小泉影响,他跟小泉一样认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对日本是重大机会。2017年之后,在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公明党干事长井上义久推动下,安倍认识到并公开表态称“一带一路”是“有潜力的构想”。在地缘政治战略上,安倍政府一直与美国保持相当程度的一致。但在地缘经济战略上,日本与美国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摩擦。在特朗普主张以双边贸易协定取代TPP、要求日本纠正美日双边贸易不平衡问题的背景下,安倍政府提出将“印太战略”与“一带一路”对接的主张,并认为,从长远的安全保障和经济利益考虑,与中国改善关系是当务之急。这一主张在日本受到多方面的支持。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在安倍对华考量中竞争的一面仍然存在。安倍在主张“印太战略”与“一带一路”对接的同时,也推出了亚非“自由走廊”构想等一系列对冲和压制中国的计划和动作。在国内安全政策上, 日本政府在2018年春季修订的新一期《海洋基本计划》中写入了“印太战略”,继续着重强调在安全保障领域,抗衡海洋事业不断发展的中国。在双边安全关系上, 除加强日美同盟以外, 日本还拉拢印度和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加强双边安全合作,其主要意图还是牵制中国。日本在东南亚等世界多地进行的多项投资项目,也不乏与中国竞争的因素。早在2016年安倍就刻意强调建设所谓“高质量”基础设施计划,酝酿并部署了不少企图对冲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项目,也包括对非投资630亿美元项目。
新时代的中日关系
今年6月,在二十国集团大阪峰会召开的前一天,中日两国元首进行会见并达成“十项共识”,第一条即是两国领导人积极评价当前中日关系改善发展的良好势头。双方认为,中日两国都进入发展的新时代,双方共同利益和共同关切日益增多,两国关系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双方应共同致力于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安倍首相代表日本政府邀请习近平主席明年春天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习主席原则接受邀请。2020中日首脑的“春天之约”,并非只是提前预告了一场重要的国事访问。它意味着,在当今世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中日关系在经历了多年波折“重回正轨”之后有了更多的确定性。两国领导人能保持定期会晤这将对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十项共识”中也坦承双方依然存在分歧。“两国领导人同意,妥善处理敏感问题,建设性管控矛盾分歧。”中日双方能坦率承认分歧,并同意妥善处理和管控这些分歧,这对维持双边关系的确定性和连续性至关重要。中日关系要想“致远”首先必须“行稳”。在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的当今世界,完全不存在分歧的双边关系越来越少。有分歧不可怕,可怕的是分歧双方不能坦然面对分歧、管控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