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访南京郊外古民居“佘村九十九间半”

2019-10-11王国樑

钟山风雨 2019年2期
关键词:潘氏砖雕古民居

王国樑

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史给这座城市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你只要随意走走看看,就会处处感觉到这个城市的历史有多么厚重。尤其是散落在南京城内外的古民居,不经意的外表,却背负着意想不到的过往。

近日,笔者探访江宁东山街道素有“金陵古风第一村”美誉的“佘村九十九间半”。惊叹南京郊外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竟藏着“南京最美的砖雕门套”古民居,历经沧桑而古韵犹存,似曾相识又恍若隔世。

“佘村九十九间半”的由来

明朝末年,李自成的农民军兵锋北指,关外的清军虎视眈眈,明朝政权危在旦夕。几方争夺天下之际,中原不少大户为了躲避战火,开始四外迁移,巨商潘恒才就是其中之一。当时他从世代居住的河南归德府(即今河南商丘),携带家眷一路向南,来到上元县凤城乡佘村(即今东山街道佘村),被这里的青山秀水吸引,决定在此落脚扎根。

清顺治初年,天下初定,潘恒才在佘村斥巨资建豪宅,整个住宅建筑坐北朝南,结构周密严谨,共有三个宅院组成,每宅三进。历时17年建成66间、2200多平方米的建筑群,均为穿堂式高墙深院。这处民间俗称的“佘村九十九间半”大宅,借鉴了徽派建筑风格,同时又独具南京特色,造型美观、雕刻精美,有“南京最美的砖雕门套”等美誉。

潘氏住宅正门前设了一道高墙,两侧各开一道小门,马头墙虽然也采取了三个跌落层次,但墙檐由翘角改平角,凸现沉稳、庄重。内部设计暗合中国传统礼仪,中间是厅堂,旁边为厢房,前厅后进,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尽管历经370年风雨,然潘宅仍可窥见其精美、精致、精妙的本色。室内布局巧妙,东西厢房门上均雕刻对联,如“陋室成铭,闲居作赋”“得地扬眉,结芦容膝”“养心斗室,昂首大衢”等。门额上镌刻楷书砖雕,如“福禄申之”“天锡纯嘏”等。后进住房为二层建筑,楼上有复道悬廊,宛转相通,曲折回绕,似入迷宫。

住宅内部精致的木雕、砖雕随处可见,木构件往往雕刻大量祥云及植物图案,青砖上则雕刻了八仙过海传说、草木繁荣等景象,工艺精美,形态逼真,彰显了南京民居精致细腻的特点,不失为南京地区一处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

传说中的“九十九间半”

潘宅只有66间,缘何称“九十九间半”?据说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民居,都俗称“九十九间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阳数又是吉数,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甘熙故居三百余间亦称“九十九间半”,所以潘宅俗称“九十九间半”就不足为奇了。

由于潘氏住宅正在修缮,谢绝参观,好在我们托熟人,找到村中李朝发先生,才让进去探访。李老先生关于传说中的“九十九间半”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潘宅选址巧妙,讲究风水,此地负阴抱阳,依山傍水。北边是青龙山,南面是大连山,村子的东西两头分别是两个水库,其设计巧借环境,构造出了“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格局。此外,潘宅高大的马头墙,又称封火墙,具有徽派建筑的特色,又并非色彩上白墙黑瓦,也不是完全的苏式建筑,它们和南京老城南历史建筑一样,有着金陵自身的建筑风格。如门楼装饰曲线柔美、朴素,显得简朴大方,犹如一幅镶嵌在翠山秀水中的水墨画卷,清远而淡雅。

潘宅的建材以砖石铺地,青砖灰瓦,封火墙高耸,建筑细部如砖雕、木雕和石雕,精美而不繁复,这种平和、质朴、大气的建筑风格,恰如大家闺秀,既不同于皖南徽派建筑的繁琐、张扬,又不同于苏州建筑的玲珑、书卷气,是南京地域独具的特色。

据李老先生介绍,潘宅修建得非常结实,墙体底部青条石用糯米汁作黏合剂,几百年过去了,墙体照样硬扎(结实),不裂不走样。据说抗战时期,日本人攻到佘村后,刀劈潘宅大门,刀都卷了口,门上只留下几道印子,做门的柞树是潘家祖先从河南老家运来的。老宅里曲径通幽,左转右绕,像迷宫一样,日本人进去以后,轻易都绕不出来。后来日本人怀疑老宅里偷藏军火,不仅把怀疑对象活活烧死,而且用炸弹炸毁了五间潘氏老宅。

传说潘恒才虽然家财万贯,但非那种为富不仁的富豪,据李朝发先生讲,老辈人说每到年关做饭的时候,潘恒才就到村边小山头朝村里看,谁家烟囱不冒烟,准是揭不开锅了,于是他就亲自背上米面送上门去,赢得村民的拥戴。尽管潘家是外来户,还是在佘村扎下了根,并且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当我们走在西边后进二楼的复道悬廊上,李老先生介绍说这里曾是村里的仓库,曲折回绕似迷宫,也是小孩子捉迷藏的好地方,其实这潘家深宅大院里藏着说不完的故事。

修缮中的“佘村九十九间半”

370年后的今天,潘家后人早已开枝散叶,遍布南京、上海、武汉等地。不过,见证了家国命运的潘氏住宅,却因为产权分散,修缮不力而破败严重。据江宁区档案馆1951年潘氏住宅的土地登记证显示,共有25人,每人掌握的产权面积不均,多的100多平方米,少则20多平方米。25人中约有20户姓潘,属于潘氏后人,还有5户为李、苏、张等外姓,是潘氏女儿的后人。25名产权人只有少部分仍住在佘村,大部分散居在南京主城、武汉、上海等地,沟通、协调难度大。

在潘氏后人、东山街道、佘村社区的共同努力下,潘氏住宅终于启动修缮工作。通过货币化补偿,有近20人置换了产权,目前只有一户人家仍住在里面。按照修旧如故的原则,西厢房小二楼修缮已到收尾阶段。

走出潘氏住宅,在其东面还有一座庄重古朴的潘氏宗祠。据李老先生介绍,该宗祠是潘氏族人民国十年(1921),集大米4000石、銀元1.2万元,动工兴建,到民国十三年(1924)竣工。该祠堂曾是佘村小学校址,李老先生的3个孩子都是在这里上的学,后成为村部(居委会)办公场所。因宗祠不存在产权问题,修缮工程在2018年元旦期间顺利竣工。有关部门将根据两进一偏室的宗祠格局,布置展出潘氏的历史、家训、文化、事迹,以及佘村道德讲堂、佘村敬老、成才榜、佘村故事、佘村锣鼓等,用乡贤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

潘氏住宅和潘氏宗祠都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进行景观、环境整治。突出明清建筑格调,打造了九龙埂、村口公园和九龙广场;整治了生铁塘和荷花塘;种植31.2万棵梨树,梨花谷已成雏形;佘村水库碧波荡漾,823路公交车直达村里。潘氏住宅一旦修缮竣工,对外开放,“佘村九十九间半”古民居无疑将成为市民旅游、休闲、访古、探幽的又一个好去处。

(责任编辑:苏)

猜你喜欢

潘氏砖雕古民居
山东出土元代砖雕壁画墓群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攀古奕世—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下)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上)
晋南金墓中的狮子砖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