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敬忠与镇江蚕种制造场及女子蚕业学校
2019-10-11王福海钱荷英
王福海 钱荷英
葛敬忠(1892—1980),我国著名的蚕业教育家、企业家。191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为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和第三中山大学(后为浙江大学)蚕桑系教授、系主任。此后又创办无锡女子蚕桑讲习所(后迁镇江改为镇江女子蚕业学校)等多所中等蚕业技术学校,培养了一大批蚕业科技人才。1926年创办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镇江蚕种制造场,1939年创办云南蚕业新村公司,为振兴江浙和西南蚕业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世纪20年代,我国在停止从法国、意大利进口蚕种之后,为了推行新法进行科学养蚕,提高蚕丝品质,增加产量,扩大出口,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鉴于宁镇一带丘陵山地,容易排水,土质疏松,地广价廉,养蚕者少,感染蚕病机会少,适合栽桑养蚕繁育蚕种,由会长、董事会研究决定任命蚕业教育家、企业家,改良会监理、总技师葛敬中为场长,筹建镇江蚕种制造场(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前身)。
葛敬忠认为:“将来中国的新蚕业要尽量利用荒山、荒地和水利不便之地。种桑的地方,要与种高粱、玉蜀黍、豆、麦的地方去竞争,尽量让出可耕地栽水稻。那末解决民食与减低蚕桑成本,双方兼顾,同时,新蚕业亦可一新面目。”他的主张获得了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会长和董事会的赞同。
1926年,葛敬忠在镇江爱国民主人士冷御秋先生协助下,选定镇江四摆渡为场址,在沿铁路线南侧一带先购得土地350亩(后陆续购得土地近千亩),这些土地大部分是满目荆棘、荒塚累累的土阜。葛敬忠常驻四摆渡,操劳建场事宜。首先采用深耕法垦荒植桑,当年共栽植低杆和中杆桑苗4万株,由于技术措施得当,栽种后桑苗肥芽怒放,发育繁茂。同年10月,托金陵大学土木工部绘图监造,兴建蚕室、附属室和宿舍等,至1927年3月建成。
推广秋种是创办蚕种场的主要目的之一。为此,必须建立蚕种冷藏库,将春蚕种冷藏,然后进行人工孵化、繁育成秋种。镇江蚕种制造场决定兴建当时较为先进的氨冷藏库,其资金由无锡永泰和上海瑞纶两家丝厂捐赠。由于技术上国内无经验可借鉴,为此,葛敬忠偕夫人胡咏絮(苏州女子蚕业学校早期毕业生,时任镇江蚕种制造场场务帮办)前往日本考察。1927年2月回国后即订购设备,开始兴建,至同年5月建成了我国首座供冷藏蚕种用的氨冷藏库。
1927年,镇江蚕种制造场聘请戴中寰、夏楚白,日本技师佐濑旭,译员赵烈等为技术员,同时购进日本品质甚佳的“新白”和“正白”两个日本原种。除春秋两期培养少量原种供自用外,春期饲育蚁蚕312克,制成正白×新白正反交一代交杂种11000余张,全部入库冷藏作秋蚕之用。秋期散发无锡乡间农家饲养,殊受欢迎,农民惊科学万能,而信改良种之有利,故需求量激增。嗣后镇江蚕种制造场大量生产人工孵化种,为江浙两省大规模饲养夏秋蚕奠定了基础。
当时,社会上有人看到镇江蚕种制造场创办伊始成绩显著,也想投资开办蚕种场。葛敬忠认为镇江蚕种制造场既为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所创办,就负有改良蚕丝的责任,对于正在兴办的各蚕种场应尽力给予协助。1929年至1930年间,镇江蚕种制造场先后对镇江及周边的裕民、益民、永安、瑞昌、三益、均益、黄墟、明明等新办蚕种场,从垦荒植桑、供应原种、小蚕共育、代检母蛾、代为冷藏和浸酸、代销蚕种等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这种帮扶形式后来逐步发展成合作蚕种场,其范围扩至苏宁两地,组成单位从几个增加到10余个,桑园从200余亩扩大到40000余亩,蚕种冷藏库从1个增加到4个,投资从5万元增加到100万元,春秋两期蚕种产量从3万张提高到120万张,蚕种运销范围从江浙两省扩大到山东、四川、安徽、湖北、山西、广东,直至国外,逐步形成以镇江蚕种制造场为核心,以四摆渡、高资、桥头乃至南京一带为中心的全国年产一代杂交种百万余张的优良蚕种重要生产基地。
葛敬忠除了重视推广优良家蚕品种外,对培养中级蚕桑技术人才也十分重视。1928年春,他会同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总技师何尚平在无锡市创办了女子蚕桑讲习所。翌年迁至镇江蚕种制造场内,改名为镇江女子蚕业学校。该校学制三年,参照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办学方式,坚持学以致用,走教育、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实行课堂学习与蚕桑生产实习并重、理论联系实际、半工半读的教学方针。为缓解学校师资力量之不足,葛敬忠还亲自为学生授课。
1937年日軍大举侵华,葛敬忠撤往四川,积极筹划发展大后方蚕丝生产。当年,镇江蚕种制造场少数技术人员以及设在场内的镇江女子蚕业学校的部分毕业生和在校学生,在陆星垣、张勤奋的带领下携十万余张蚕种和显微镜等部分贵重仪器,搭江轮经汉口入川,参与大后方的蚕丝生产。葛敬忠竭尽全力为他们的工作提供各种便利,使四川的蚕丝业增加了新生力量,对推动抗战时期四川蚕丝业的发展壮大起了一定的作用。
1939年,葛敬忠转往云南,看到云南气候温和,土质肥沃,对发展蚕丝业十分有利,他当年在法国留学曾经受到巴黎公社及勤工俭学的启发,此后又看到邹韬奋在《生活周刊》上发表的访苏通讯报道,对苏联的集体农庄颇为向往,因此,他向云南经济委员会负责人缪云台建议,在蒙自草坝建设一个中国式的集体农庄——蚕业新村。缪云台对葛敬忠的建议非常赞同,即聘葛敬忠为云南蚕业新村公司经理。
不久,中央大学、浙江大学蚕桑系许多毕业生,镇江蚕种制造场及各合作蚕种场的技术人员,镇江女子蚕业学校的毕业生,纷纷来到蒙自草坝,公司又从附近农村招来农家妇女养蚕,有的农民全家迁来蚕业新村落户,大家同心协力,在蒙自草坝开垦荒地8000亩,栽桑树、建蚕室、办丝厂,生产逐年发展,先后建成4个蚕村。葛敬忠后来又在蚕业新村内开办蚕业技术训练班,从湖南招收流亡学生来校学习栽桑养蚕技术,为蚕业新村培养基本技术力量。抗战胜利后,云南蚕业新村公司生产蚕种最多年份达20万张,除了供应云南本地推广所需外,大部分运往江浙地区,有效地缓解了当地蚕种供应量的不足。
在云南期间,葛敬忠还协助云南建设厅筹划发展云南蚕桑事业大计,与云南建设厅蚕桑改进所副所长常会宗共同协助云南大学农学院增设蚕桑专修科(后改为蚕桑系),培养高级蚕桑技术人才。推动蚕桑改进所在滇西楚雄、大姚、大理、弥度、永胜等县成立蚕桑推广区,筹办女子蚕桑培训班,培养当地妇女学习蚕桑技术,还动员镇江女子蚕业学校未毕业学生来楚雄继续修完学业,充分贯彻了他的“发展蚕丝事业要以教育为本”的初衷。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葛敬忠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值得后人敬仰。
(责任编辑:刘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