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2019-10-11文东明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精耕细作共同体历史

文东明

随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教师要关注的。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生的积极性低、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教学效率低。要培养有独立思想、不同见解的学生,教师除了要逐渐完善自己,还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一、“活”在学生展示自我

学习是对未知的探索,是与新的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与新的他人的相遇与对话,是与新的自我的相遇与对话。因此,只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概念是不够的,还要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和思考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变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历史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表演展示,比如“陶片放逐法”、“抽签选举制”、“差额选举制”、“一个雅典人一天的政治生活”、美国的两党制、“驴象之争”等等。教师在指导时,可以让学生抓住一个主题,用丰富多彩的图片等史料来反映历史事件和事实。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展示和主动发言,以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为主,让学生在合作、倾听、实践交流中,灵活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能力。

二、“活”在学生的兴趣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例如,《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一课中,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活动中采取的主要措施不是商业贸易,而是赤裸裸的暴力掠夺。大量的财富流到了这两个国家,但是却没有转化为国家发展的动力。原因是什么?关于这个知识点,学生不好理解。教师要巧妙设问寻找学生兴趣点。教师可以设问:假如你有一个亿你会做什么?有学生说买房子,有学生说要开企业办工厂,等等。教师总结:假如你有一个亿,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只要不违法,你做什么都是可以的。但是,从国家的发展来看,怎样花这笔钱才最有利呢?买房、买车、买吃的是用在了消费领域,开企业、办工厂是用在了生产领域,在资本积累阶段应该把钱用在生产领域,这样才能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才有后劲。

三、“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多问问自己思路清晰吗?这样的设计能打动学生吗?例如,《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文中有许多陌生的概念:“刀耕火种”“耒耜”“精耕细作”“曲辕犁”“翻车”“筒车”“都江堰”“郑国渠”“坎儿井”,等等。城市学生对农业比较生疏,如果教师仅做字面解释,学生掌握的情况就不会太好。教师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掌握呢?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问,把枯燥的概念具体化:“你们栽过花吗?”有的学生说栽过,有的说爸妈栽过。接着让学生介绍栽花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栽的花要长得好,需要哪些条件。学生的答案大致为:土壤、水分和阳光。接着教师引导:“刀耕火种”“耒耜”“精耕细作”“曲辕犁”,解决的就是植物生长的土壤问题;“翻车”“筒车”“都江堰”“郑国渠”“坎儿井”解决的是农作物生长的水分问题。最后,再给学生介绍现代农业,让学生对本课的脉络非常清晰。

四、“活”在构建学习共同体

构建历史课堂中的学习共同体,本质是让历史课堂“活”起来,让每个学生都变成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对于那些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因此,我们的课堂设计,在基于历史学科本质的前提下,前半部分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后半部分具有深度和挑战性,为学生的主动交流創造空间。相互倾听、真实性、共同设计课题是创建学习共同体的三要素。相互倾听是建立在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个体基础上的,每个人都是受尊重的,旨在建立一种自然、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在历史学习共同体的模式下,历史课堂是“活”的,学生和教师都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也使核心素养得到落实。

总之,让历史课堂“活”起来在于教师要舍得抛弃旧有的观念。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疑惑,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要敢于探索,敢于尝试,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猜你喜欢

精耕细作共同体历史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的战斗
新历史
如何精耕细作让报纸出彩不出错
立足县域 精耕细作:让电视新闻更具地方特色
汽车后市场急需“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的荷兰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