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五年一贯制委托培养政策实践研究
——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9-10-11袁光华罗春娜
袁光华,罗春娜,王 莉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河源 517000)
目前,乡村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下不去,留不住。“下不去”表现在:一方面,高校师范专业毕业生远远供大于求,因为各种原因,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去山区尤其偏远山区做乡村教师;另一方面,乡村缺教师、缺年轻教师、缺好教师、缺全科型教师、缺音体美和英语教师,乡村渴望教师,却少人问津。“留不住”表现在:一方面,现有办法的村小教师就想方设法往乡镇或县城调动,剩下的只是良心的坚守者或者走投无路的失望者;另一方面,新招聘教师尤其外地引进教师耐不住寂寞,无法扎根乡村,总是揣怀着“外面世界很大,想出去看看”的梦想。需求方(村小)需要人才,人才却下不去,不是因为人才不足,而是因为人才无意下乡或无意留乡。如何培养优质乡村教师?所谓“好铁才能锻造好钢”,要培养优秀的乡村教师,首先要有优秀的生源,优秀生源的品质包含具有学习成绩好、可塑性强、乡村情结浓烈、四方(学生、家长、政府、学校)认可等,其次高校需要从制度、培养方案、教育教学等进行精准培养。
1 政策依据
乡村教育的核心要素是学生、教师和学校。“农村小孩能否有书读,教师安不安心在村小教书,农村学校建设好不好”等问题主要取决于国家政策。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乡村教育一直给予高度重视,从《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法》(1986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2015年)等文件,从保证农村孩子有书读,到保证农村孩子有合格教师教,都做了重要安排。
进入新世纪以来,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农村教育的质量下降及农村教师大量流失,农村教师流失导致学生流失,从而导致学校空心和农村空心。为了解决教师流失问题,党和国家颁布了包括教师来源、教师专业发展、交流轮岗、编制配备、工资体系保障等内容的系列政策,支持乡村教育的发展,具体文件及相关内容归纳见表1。
表1.国家关于农村教育相关文件列表
近年,为落实国家政策方针,全国多省地对乡村教师培养做了不同的尝试,如甘肃省提出精准定向且免费培养本土化、全科型的乡村教师;河北省分阶段式在全省各市县开展试点工作;青海省根据实际制定相应计划,依托青海师范大学教育部“西部农牧区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项目,重点为乡村小学培养“一专多能”的全科型教师和中小学双语教师;[1]广东省粤东北某些地方政府联合院校如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河职院)等也实施了定向且免费培养本土化、实用型的乡村教师的做法,而且这做法赢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许。
2 政策实践
2.1 博罗模式
2011年,惠州市博罗县教育局领导到河职院沟通解决:他们正面临着小学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的问题。他们认为本科生不愿回乡镇工作,外地生源又留不住,导致该县小学教师出现结构不合理、断层、缺编、专业教师不够专业等问题。为稳定教师队伍,切实提高师资水平,博罗县教育局委托河职院为他们定向培养小学专业教师,以解燃眉之急。
为了选拔好优秀生源,博罗县政府高度重视,从政策制定、生源发动、报名、资格审查、到面试等环节都由县教育局、人事局统一组织,层层把关,进展情况在县政府网公布,确保生源选拔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培养对象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具有博罗县户籍贫困家庭、在本县参加高中入学考试且成绩优秀的应届初中毕业生;二是必须爱国爱党,品行道德良好,遵纪守法,有教师情怀立志从事农村小学教育事业;三是身体健康,符合有关要求。从当年招生看,这批学生素质高,文化基础好,升中考试成绩均达到590分以上。
为明确责任,履行职责,录取的学生在入学前与博罗县教育局、毕业后就业小学签订了三方协议,即学生输送到河职院定向培养五年,在校就读五年的学费、住宿费、书费由博罗县财政统一支出,毕业后统一分配,回户籍所在地中心小学任教,享受公办教师待遇,学生在户籍所在地学校任教时间不少于十年。如果中途违约,要退还全部学费,同时缴纳违约金20000元。
2.2 河源模式
由于与博罗县开展订单班教师培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河源市农村小学师资“下不去、留不住”尴尬情况,从2014年开始,河源市教育局委托河职院参照博罗模式实施农村小学紧缺师资培养计划,计划实施时间为五年。招生专业和计划由市教育局向各县区征集,根据征集情况,具体确定当年招生专业和各县区招生指标。招生对象为河源户籍初中应届毕业生。招生办法:考生参加全省五年一贯制大专院校资格入学考试,录取分数线由教育厅统一划线,因报名人数多,实行单独划线。录取办法:达到教育厅单独划线,被河职院录取;同时,被录取的学生在全市升高考试成绩达到12000名内,可以与当地政府签订委托培养三方协议。委培生的待遇和义务基本与博罗模式相似。
从2014年到2018年,这种模式招生已经有五年,专业达到8个,招生情况火爆。对比全省分数线,河职院委培生录取分数线远远超过其它院校录取分数线,具体情况见表2。
表2.近五年年河职院五年一贯制招生情况一览表
招生专业 人数 分数线 年份2018 2017 2016 2015 2014录取省分数线220 240学前 50河职院分数线 未招生 未招生 未招生 未招生报考人数 186录取比例 1:3.7省分数线200 220河职院分数线355 330现教 50未招生 未招生 未招生报考人数 255 200录取比例 1:5.1 1:4省分数线 130 120 130150河职院分数线300 200 130 245音乐 50未招生报考人数 316 194 153 221录取比例 1:6.3 1:3.9 1:3.1 1:4.4省分数线 130 120 130150河职院分数线320 210 130 230美术 50未招生报考人数 337 169 115 173录取比例 1:6.7 1:3.4 1:2.3 1:3.5省分数线 120 120 120130 270 240 120 250体育 50河职院分数线 未招生报考人数 645 411 230 440录取比例 1:12.9 1:8.2 1:4.6 1:8.8
另外,河职院在2012和2013年有三个五年一贯制专业实施普通班招生(自费生),从招生情况看(见表3),英语、体育和学前招生分数线都与省分数线一致,没有像委培生那样平均高出近100分;英语教育专业年平均录取比例只是1:3.1,体育教育专业年平均录取比例只是1:3.35,学前教育专业年平均录取比例只是1:3.45。对比近五年的委培招生情况看,相同专业录取比例基本只是委培专业的一半。可见,委培生更加受到家长和学生认可。
表3.2012年、2013年河职院五年制一贯制招生情况一览表
3 人才培养效果
3.1 博罗班
3.1.1 毕业前
博罗班共有60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48人。毕业时,他们成绩优秀,全部达到毕业要求,其中大学英语四级考证全部通过,六级考证有32人通过,另外获国家奖学金1人次,国家励志奖学金6人次,国家助学金24人次,学院奖学金40人次,企业助学金1人次;普通话等级二甲有41人通过,二乙有19人通过;56名同学还自费参加华南师范大学的专升本学习,通过所有课程,获得本科毕业资格;学生活泼开朗,积极参与校内外各项文体比赛,他们省级以上获奖23人次,市级获奖8人次,校级荣誉称号达144人次;有6名同学被党组织吸收为中共党员。
博罗委培班的教学模式是成功的,该班学生英语水平整体上比三年前有很大的提升,学生学习状况积极向上,成功经验归结起来主要有:一是以委托模式培养专门人才,学习动机明确,没有学费压力和就业压力,学生学习轻装上阵;二是被委托方为了维护学校信誉在各方面给予高度重视,这类学生在资源配置上可以获得最优化配置,并可获得较为优秀的教学与指导;三是学校设置了较高的毕业门槛,打消了“养尊处优”的念头。[2]
3.1.2 毕业后
60名同学全部通过上岗考试,并作为骨干教师分配到原定乡村小学任教,目前他们热爱工作、积极工作、安心工作。据跟踪调查可知,毕业后第一年(2016年),就有10个同学获得博罗县包括说课、微课、基本功等项目竞赛15个奖项;2017年有10个同学获得博罗县包括教学论文、微课、基本功等项目竞赛13个奖项,另外惠州市级有2人获得2奖项;已有5人入选博罗县教师名师工作室。
3.2 河源班
目前,在校生共有871人,还没有毕业生,但从他们在学学习看,他们大部分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思想品德优良,学习成绩优秀,受到委培单位认可和赞许,各县区教育局领导同意接受2014级全部学生回乡参加顶岗置换实习。
4 结果讨论
从河职院五年一贯制乡村教师委托培养招生火爆情况看,此模式对家长和学生有吸引力,能有效地解决乡村教师的长期困局。究其原因,在于五年一贯制乡村教师委托培养模式具有以下成效。
4.1 符合需求与供给原理
供给与需求原本是经济学术语,然后被引用到各个方面。师范教育供需问题就如上面所说“下不去,留不住”。是供给侧出了问题吗?高等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可以看出,人才的需求端是个人和用人单位,人才供给端是政府和学校,符合经济学规律。虽然高等教育不能看作生产企业,但它也具备了市场供求的属性,所以,其高校自身改革也可以认为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产品供给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优质产品供给不足、劣质产品供给过剩、市场供需不相匹配、部分教育产能过剩等。[3]然而,教育部门一直在进行供给侧改革,从全体师范生公费教育到自费教育,又从全体师范生自费教育到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教育试点,从普通师范生培养到卓越师范生培养,从小学教师专业化、大专化到本科化,从取消中师教育到教师教育学院成立,从教师队伍准入师范教育化到教师考试化,师范教育供给侧的改革一直进行着,但这种改革的效果长期差强人意,可见这种“就供给改供给”的改革范式是存在问题的。
还是需求侧出了问题?目前,乡村小学教师存在老龄化、年轻教师乡土情怀缺失、结构性缺编大、流失严重,造成需求侧和供给侧严重失调。就乡村教育的需求侧而言,还是存在改革空间的,比如师资本土化培养、教师编制、教师待遇、职称改革、职后培训等,树立乡村教师无尚光荣的社会氛围,正是在需求侧进行的改革。
解决当前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困局的关键点在哪?笔者认为供给和需求同时发力,并建立有效的明晰的衔接机制,使需求侧的信息和诉求能够被充分地释放,并能被准确地理解,被认真地看待和解决,从而使乡村教师教育供给侧的改革找对软肋。乡村教师五年一贯制委托培养模式就是这样的一种机制,这种模式关键在于需求与供给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并有效地建立跨部门的合作机制,其合作运行如图1。
图1.委托培养合作运行图
从上图可知,乡村教师五年一贯制委托培养模式是合理的。首先,其符合上位政策,尤其最新文件精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鼓励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结合本地实际需求,通过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等有效举措,培养本土化的优秀乡村教师队伍。其次,其符合供需原理,需求方提出需求,供给方按需给予免费委托它方培养,符合精准育人,解决教师本土化,也避免资源浪费。
4.2 修复乡村教育生态系统
农村空心和村小空心谁之过?有人调侃说因为农村空心所以村小空心,或者说因为村小空心所以农村空心。分析“农村空心”和“村小空心”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乡村教育生态系统的角度去看看。所谓乡村教育生态系统,就是在某一时空,小学生、教师和家长与其教育环境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换,形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如图2所示。其系统组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社会、政策、政府、村小、高校,系统主角有小学生、教师、家长。他们的职责和义务各不相同:社会主要指农村和社会议论、价值评判与选择;政府的作用是资金投入,属于系统里的物质流和能量流;政策属于信息流;村小是系统主角的成长环境;高校在这个系统里的角色是物质流和能量流,它主要对教师和小学生起作用;小学生、教师、家长是系统里的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
图2.乡村教育生态系统图
从生态系统看,农村和村小空心是由于生态关键因子“人”离开了,村小空心自然是乡村教育生态系统里的主角“学生”和“教师”离开了。根据调查,学生离开村小的原因,一是父母城镇买房,随父母搬迁,二是乡村教师老龄化严重,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差,家长宁可到乡镇、县城租房陪读也要逃离村小;教师离开村小的原因,一是村小学生较少,被动撤离,二是条件差、待遇差、没有成就感,主动离职。可不可以留住村小或者不让村小空心,关键有无办法留住教师或者补充教师。乡村如有较好的教育资源,村民怎么会舍近求远让孩子求学。民众诉求振兴乡村同时要振兴乡村教育,村民说乡村如果没有了朗朗的读书声,就好像森林没有小鸟欢叫一样,这是有道理的。
麻雀学校是留还是撤并?所谓麻雀学校泛指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办学质量低的教学点。根据调查,教学点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为了教育创强,大部分行政村完全小学撤并至镇中心小学,农村只保留教学点,教学点一般保留1-3年级学生;二是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许多村民在县城或乡镇购房,儿女随迁就读,从而使部分行政村原有的完全小学逐渐变成教学点;三是有乡愁有教育情怀的村民不同意撤并而保留下来的一部分教学点,以及包括村民自筹资金建起来的学校。
麻雀学校说到底就是空心村小的过渡体,乡村教育生态系统突变后的一种脆弱体,要恢复其良好生态,就得全面建设生态系统,这个系统里的主角本身并没有变化,问题主要是小学生成长的环境出现突变,因此要修复这一生态,就必须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上寻找出路,从而留住乡愁,振兴乡村。
4.3 实现乡村教师本土化
如何解决乡村教师“留不住”的问题,一直都是政府关注的焦点,也是学者研究的热点。为解决乡村教师缺口,有的地方政府和学校曾经以“高薪”招聘的办法,向全国各地高校招人,但被招聘的教师服务不到几年,就吵着调走,闹着调到乡镇或者县城任教,或者辞职回乡或者另谋出路。究其原因大概有四:一是乡村生活、工作条件差;二是待遇低;三是没有成就感;四是乡土情怀缺失。乡村教师本土化是否可行?有无理论依据?从历史可知,封建社会乡村教育都由私塾承担,在私塾授课教师叫塾师,塾师一般来源于当地的落第秀才或老童生,也包括富家大户聘请名师宿儒在家专门教育自家的子女。新中国成立后到90年代初,乡村教师由政府统一公费培养、按需分配,基本上每个县都有一所专门培养小学师资的师范学校,师范学校主要招收和培养当地子弟,师范生毕业后基本分配到自己村小和邻居村小任教;90年代后,取消中师教育,小学教师专业化、大专化、市场化、准入化后,乡村教师来源渠道拓宽,乡村教师本土化被打破;之后,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城镇化进一步推进,随着空心村的出现,乡村教育渐渐被人忽视,乡村教师就慢慢出现了“下不去、留不住”的困境。
美国斯坦福大学Michelle Reininger博士做过有关教师为什么有地域偏好的调查研究,[4]他利用美国国民教育纵向研究的数据,考察了新教师的地域流动模式,并与其他高校毕业生的地域流动模式进行了比较,发现教师、其他大学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在10(1990-2000)年之间移动距离的非常惊人,在全美国范围内,教师移动的平均距离为13英里,远低于其他大学毕业生移动的54英里,与高中毕业生移动的平均距离7英里更为相似。他还通过描述性分析证实: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从农村城镇到大城市中心城市,都生活在他们的高中家乡附近;不管把这看作是高中到毕业后8年之间移动距离的函数,还是学生在高中20英里以内的百分比,结果都是一致的:年轻的教师是本地的。此外,与其他大学毕业生和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大学毕业生相比,教师更有可能在高中毕业8年后在当地生活。可以看出,本地乡村教师有乡村情怀或情结或者地域偏好。基于美国乡村教师紧缺问题,他建议出台积极措施如贷款减免计划,低利率抵押贷款,签约奖金等培养本土乡村教师。
我国偏远山区的乡村教师需要本土化培养,这是乡村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乡村教师本土化路径可以是有偿服务的委托培养如河源和博罗模式,也可以招聘本地的有乡土情怀的大学生回乡任教,这类大学生可以通过返还学费、有偿服务的方式进行激励。
4.4 传承与创新“老中师”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偏远山区大量麻雀学校的出现迫切需要大量的新全科型小学教师补充,而如今培养机制难以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相反,“老中师”那种严格筛选的招生制度,定向分配的就业制度,政-校(中师)-校(村小)协同育人的管理运行体制,德艺双全的专业教师队伍,中师教育培养目的明确和中师教育文化特色鲜明的特质,以及特有“三字一话”教学基本功训练模式,对于如今乡村全科小学教师培养具有重要启示。
广东首次(2017年)提出“新师范”建设,[5]新师范的关键是解决三个突出问题,即广东教师教育正面临着课程改革明显滞后于基础教育、师范院校服务基础教育能力不足、教师职前培养和之后培训衔接不够的三大问题。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创认为解决这三大问题,首先要以乡村教师培养为重点,省内将探索公费定向培养粤东西北中小学教师,对教师人才进行精准定位、按需培养,补齐基础教育师资短板,平衡广东教育的区域发展。此外,还将改革师范生招生录取制度,增设面试考核机制,采用综合素质与笔试考试成绩结合的方式选拔生源,保证师范生生源质量。结合“互联网+”思维,未来还将教师教育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鼓励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探索建立教师教育师资共同体。广东的做法就是老中师培养模式的传承与创新的一种尝试。
村小对老中师怀念和寄托,实际上就是对中师招生和培养模式的肯定,一方面严格招生可以保证生源质量、也就保证未来小学教师潜质和创造、创新能力,另外一方面通过全科式育人和“三字一话”基本功训练,能够培养更加符合乡村教育特点的人才。时代在发展,在传承与发展老中师时,也要不断创新,譬如加强现代学生的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教育教学素养和能力,以及复试教学、教学与管理能力等。在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方面,只要做到不忘初心,又能与时俱进,明天是美好的。
5 结束语
“教育兴、国家兴”是人类的经验总结。在改革开放下,我们国民经济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也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小学教育问题也随之日益凸显,譬如农村教师少了或老了,农村小学变小了或者变没了。面对这样的困惑,需要反思并寻找出路。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振兴农村教育应首先加强培养有乡村情怀的热爱教育的乡村教师。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看,只有乡村教师培养需要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才能做到精准培养、精准服务;从乡村教育生态系统看,乡村教育生态环境发生了关键因子突变,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无法满足生态主角的成长,修复生态的关键是观念的转变,即是否转变到以人为本思想上来;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师本土化符合家乡就业偏好的心理现象;从老中师培养模式看,老中师有严格招生、免费教育、定向分配、全科型培养、基本功训练等优势,新师范有必要加以传承与发展,并在发展中创新。总之,火爆招生也许一时之现象,而乡村教师的培养需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只有在有效的机制下,乡村教师才能“下得去、留得住”,乡村教育之花才能处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