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造职业环境培育职业精神

2019-10-11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精神职业环境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 300110)

在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打造制造强国的环境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服务”要满足两端客户需要,即:产业人才需要和学生成才需要。于是如何适应产业的当下和长久发展,为学生提供就业和职业长久发展的教育服务的问题,不断提到每一个职业教育从业者、学生、企业人士、政府决策者面前。显然技能是高职培养的内容,但技能的应用,是作为从业者心理的深层次问题。职业教育越来越需要在传授从业者生产、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之外,培养职业精神、态度。精神培养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示范、参与、跟随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职业环境中学习培养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一道,在职业环境中以“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为载体”来培养。团队协同完成任务过程中,职业精神渗透形成于学生的思想深处,之后外化为职业行为,固化为职业技能,以实现职业人才的全面培养。

一、职业、职业环境、职业精神

(一)什么是职业

周广德于1989年主编的《职业技术教育词典》指出“职业”是相对固定的并要求工作(生产)者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劳动能力的劳动活动,同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相应职责和专门业务。

职业具有以下特点:从事者专业性;从事内容经常性、相对稳定;对从事者有受益性,即精神和物质回报。

(二)我国的职业分类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职业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2007年1月,国家批准了培训师、茶艺师、理财规划师等650个职业。

(三)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反映出一个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具有较强的职业特征,是指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精神动力,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体现出的行为表现。职业精神受职业活动环境、内容和方式影响,形成了特定的精神涵养和精神情操。

职业精神在从业者方面体现为:敬业、钻研、以业绩为自身价值体现。

(四) 职业环境

职业环境是某职业生存发展的各种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因素组合,是职业人才所处的职业群体所形成的外部环境,它包括宏观职业环境和微观职业环境。

包括技术准入、社会地位、职业发展趋势、职业人际关系等。职业环境包括两大方面:宏观环境——社会环境;微观环境——组织(企业)内外环境。本文阐述侧重在微观职业环境上,模拟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工作任务、以及相关的制度和考核要求。

职业环境能够记录职业工作者沿着实现职业生涯路径发展过程,直接影响职业成长。

(五) 提早置身于职业环境,学生适应职业角色变化,培养职业精神

学生实习时候,调换工作频率很高;毕业后学生就业时常常表现出不适应。学生自身的原因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对职业工作的认知度低,心理预期不够;二是对职业岗位的熟悉程度低,对职业环境很陌生。而第二个原因更造成学生的预期与实际的差异,导致他们的适应度低。

学生在职场中立刻经历一天之内的巨大变化:一是,角色变化:学生变职业工作的旁观者为责任承担者;二是,任务变化:轻松惬意的校园生活变为紧张的职场生活,由完成不太紧张的学习任务变为每天担当销售、生产、服务等任务;三是关系变化:学生们周边和颜悦色的老师、同学变为复杂的职场人际环境。

处理好角色变化、人际关系,并快速地承担工作任务,独立完成任务达到指标要求,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后必须学会的课题。如果在学习时,让学生在准职业环境中适应学习,一踏入大学校门就是职业环境,入校开始进入准职场人际关系,延长学生对职业环境适应期,无疑增加了职业认知度和认同度。从学校的准职场时间里调整称呼和服从关系,周围是师徒、同事,人们潜移默化地互相教育,互为榜样,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精神,走上岗位势必能够很快地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快速担当工作职责。

二、国家和产业发展迫切需要 “职业精神”

(一)职业精神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我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目标。而我国制造业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奇缺,成为2018年两会热议的话题。

特别是制造业高级技工短缺。在我国7000万产业工人中,只有1/3是技术工人,其中初级工占到了60%,中级工35%,高级工仅为5%。而德国高级工的比例为35%-40%。从学历上看,德国等先进工业国家很多本科毕业的一线工人,而我国本科毕业的一线工人数量很少。

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职业精神概括为“工匠精神”,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016年3月29日北京的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职业教育需要提出“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弘扬工匠精神,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对职业人才培养在技能之外又特别提出塑造精神的高度,突显职业人培养目标中“职业特性”。

(二)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中特别强调职业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经过调查发现,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生的素质中前五个指标是:其一,专业知识与技艺;其二,敬业精神;其三,学习意愿高,可塑性强;其四,沟通协调能力;其五,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

在房地产经纪行业调研表明:

图1可见房地产经纪公司和实习学生都对重承诺和努力解决问题等职业精神、学习精神给与了高关注,可见“职业精神”是房地产经纪人的重要素质。

图1 房地产经纪人岗位服务要求调查结果说明

学生和企业在头脑灵活、学习力强、善网上操作、流动性强、自尊心强,五个方面意见基本一致。表现的问题:

首先:学生方面,对职业环境、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认知和感受,缺乏人生目标;

其次对房地产经纪公司和高职学生的调查,说明:教学中,对学生的职业引导少,以知识教育为主,忽视学生能否体验的职业环境和职场文化;

第三:企业方面仅仅满足于人才的可用性,对学生如何融入企业和行业文化,建立团队营销的氛围关注度的还有待提升。

(三)职业教育较为先进的国家不约而同地在职业教育融入了职业标准、职业环境

德国职业教育部门与行业组织相结合,分析每一行业内涵,分解所要教的项目,且将项目内容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方式排列成教学单元,分到各年级进行教学。解成小类,如将营建类分解成木工、电工、管钳工、泥水工、瓷砖、挖泥、屋顶工程等项目,在职业教学中应用。

瑞士是一个以技术享誉全球的国家,相当重视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培养人才的职业精神。

学生上学的同时在企业学徒,如15岁的亨利正上8年级,对电子感兴趣,“想了解一下电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在迅达电子机械部呆了两天,他的体会是:“你需要不断地做,做一遍又一遍,才能比较熟练。”19岁的伊克尔·阿塔曼身为学徒,伊克尔是怎么工作的呢?他说:“跟其他学徒一样,在职业教育的前两年,我们每周有三天在企业工作,另外两天在职业学校学习。后两年就是四天在企业,一天在学校了。”

可见在欧洲职业教育相对成熟的国家,职业和教育是不分开的,不仅是学习内容上相关,学习环境、学习对象、学习者所处的人际关系、学习者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等等都具有着密切关系。完成了学习者学习内容和环境的统一,学习中技术与理论的统一,考核内容与工作任务的统一,教学与职场的统一。

(四)我国职业教育还无法营造与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环境

目前高职教育中依然表现出:以学科知识为逻辑参照点,进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确定和设置;以学科边界为依据,划分课程与教学内容;对工作过程知识及岗位任务的分析关注不够。教学采用“去情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难以使学生了解工作岗位的职业环境、人际环境和企业文化等具体环节,当然也无法形成职业精神和职业忠诚的态度。

学生在职业教育中完成的学生角色考核,而并没有体会到职业工作的严谨和严峻。因此学生常常在工作之初,就下了“我不适合”的结论,而放弃继续从事本专业工作,转行做别的,造成了职业教育和家庭投入的失败,也大大提升了学生自己的机会成本,降低了职业自信。

三、职业精神需要职业环境下培养

高职教育中要模拟职业环境,一定要从学院的顶层设计中体现,才能在教学、学校管理、学生生活等多方面体现市场化、职业化、团队合作,协调完成任务的职业特点。

(一)校园的管理机制上体现市场化、职业化

在高职学院校园内建立,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以教学为保证的“市场倒推机制”,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学院各个部门间通力合作,由最靠近市场的部门就业招生部门(第一环节)收集分析:学生培养的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之后通告给教学和学生管理部门(第二环节),教学和学生管理部门根据市场情况做出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培养计划。学院的其他部门(第三环节)都以教学为核心,为教学和学生管理部门服务,第三环节的部门配合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做出保证和服务。

在整个“市场倒推”中,前一个环节向后一个环节提出教学和人才培养要求、考核标准、奖惩方案。后一个环节向前一个环节负责。

具体操作方法:第一环节(指就业招生部门)接受就业和招生的市场考核向第二环节提出培养人才的要求,和完成标准;第二环节(指教学和学生管理部门)向第一环节做出解决方案,接受市场考核打分;第三环节(指学院的教学辅助和学生管理辅助部门)保证第二环节方案的实施和后勤工作。

(二)在教学中营造职业环境

如果说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即“学知识”——讲授理论知识,那么高职学院是要在自身范围内形成职业环境,重点在“习知识”是演练知识内容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和体验。高职学生钟情于感性认识和案例教学,更需要明确标准规范学生言行及操作,鼓励学生自发表现及互动分享学习体会。学生普遍具有思维广泛但不深刻,集中精力时间短,兴奋点持续性短等特点,开展兴趣式学习和模仿式学习,会更容易完成“习知识”的任务。

如果学院自身形成一个不断模仿和潜移默化的职业氛围,令学生每天置身于职业环境中,则引导学生仿佛在“企业办公室”里学习职业文化和职业规范,学生则会习惯于职业管理和职业角色。

1.职业环境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一项完整的工作,且整个工作过程是由“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等基本环节构成。

二是,师生双方和学生团队共同合作完成的,师生双方在完成这项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但强调互动和分工合作,从学生模仿到可以重复性和创新性地完成任务。

三是,工作任务包含有通用性内容和特定专业内容,经过行业和教师等专家提炼和分析后,制定出特定标准,最终要学生模仿和创造性的完成一定的产品或服务为工作结果。

四是,通过情境和情境化教学来体现和演绎的,并在体现和演绎的过程中实现师生的经验情境和生活情境的完满结合。具体环节包括人际交流,情绪调整等通用学习训练和专业任务完成等学习体验内容。

2.加强学生“职业生涯”意识

有位中央电台的著名主持人说过,他去日本时,一个集市上一位老者卖鱼,当他为主持人切鱼的时候,先后换了三把刀,将鱼的纤维和骨骼都切的有条不紊。主持人很惊讶,老者说,不是要卖鱼,而是要卖鱼的营养和精致,要将鱼的口感毫不损伤地呈现出来。看着老者笔挺的工作装,几把磨得雪亮的刀,毫尘不染的白色桌案,一丝不苟的庄重表情。主持人突然悟道什么是职业精神,职业自豪感。在人们不懈一顾的卖鱼老者面前,我们读出了职业的神圣和不容亵渎的责任。

试想职业教育和行业老师要传递给学生的是什么呢?有职业的自豪感,才有职业生涯,对工作一天是一天的人何谈生涯呢?即便工作了一生,也是诸多的牢骚、抱怨,甚至是诋毁。

对职业院校学生而言,进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就进入了职业环境中,开始了职业人的生涯。学生在职业环境中重新建立自我认知和自我期望。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认知自己职业能力,建立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建立职业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路径,学生在对自己优势等。几年职业教育教学、考核从职业人的角度考虑,提升学生对职业工作职业前途的认同感。

3.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方法

(1)方法如下:采用以下实践+理论的方式,引入工作岗位的设计任务和管理考核方法,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经历由教师带领,到放手由学生完成的步骤。

课堂教学内容,以完整的工作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和训练过程,下面由若干个工作任务组成:

学生角度完成步骤分为:

让全部同学观看示范——全部同学参与完成——全部同学独立完成。

部分同学在完成“观看示范”后,继续探索较难的任务,达到更好地训练提升。

工作任务设计:

由校企合作的专业典型企业和教师设计任务。任务特点:具有行业工作的典型性、重复性、可推广性、有成果(商品任务、服务任务、流程具有规定性)等。

图2 不同课程教学模式的差异图示

上图中课堂教学方式分为课程形式、课程+实训、职业任务教学。要模仿职业环境自然是职业任务教学才能实现。

(2)在课堂上应用职业环境的细节:人际交往:要求学生团队合作,共同研究,形成一个共识,承担不同角色协调合作;与同学分角色担任员工、主管等,调换担任操作计划的甲方、乙方。在实践中了解角色换位的感受和相互体恤的重要性。

素质培养上:设人文素质大讲堂,定期邀请校外名人进校园开设讲座;实施写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读好书研讨辩论、应用礼仪常识完成电话调研、电话邀约、会议或展台布置、餐饮服务等教学中全面开展职业素质训导,如打卡、着装、晨训、针对表格讲解分析汇报、制造PPT向领导讲明各种思路等。

素质拓展:“互联网 +”时代下的职业教育应该做到一方面通过培训让职业从业者具备某个职业的技巧,另一方面让企业能够找到引入就能工作的职业人才,因此在学生和企业间建立实际案例的操作探索平台和任务对接平台,也可以鼓励学生在任务中取得经济收入,或是创新奖励。

接受考核和困难训练:如工作过程中严格遵守制度;处于客户拒绝、恶言恶语等环境,需要忍耐完成任务;在冷热等极端天气或众目睽睽的街道上完成任务等等。

(三)校园生活中营造职业环境

这里是指在校园里营造一个模拟市场规则和平等竞争的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完成工作任务的生活环境条件,主要是指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主要有包括人文环境、创新环境、指导协作环境。

1.在学校餐饮宿管等方面引入职业化管理

如 食堂采用服务方案招标、布置方案招标、食堂系统设计招标、食堂物业管理招标、服务岗位招聘学生等方案,鼓励学生进入学院的小社会环境中做职业人,由学院的管理层在背后监控管理,确保安全。

校园文化设计由学生组成小团队设计布置,形成相互竞争的商业文化,社团文化等。

2.在学校和专业文化中融入行业和企业文化

营造体现行业和企业元素的学校和专业文化,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的培养。高职院校要将职业文化建设中隐性资源(精神层面的氛围)和显性资源(物质层面的设施)进行有效结合,提升校内职业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影响力。

行业发展研究,对话校企合作公司,提出学生自己的看法,或走访相关行业企业建立微信群,在完成工作任务时向企业优秀人士请教等。形成校园文化与竞争文化相融合的创新文化,如点子排行榜,提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转化为经济效益等综合考量指标。

校友资源是各个职业院校的巨大人力资源。校友出自职业院校、熟悉企业,更能以适应产业结构需求的角度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贴近企业岗位的操作细节,更容易培养适应于地区经济的职业人才。学校鼓励组成在校学生与校友的联合活动组织,满足校友所在组织的人才需要,和在校学生学习和兼职工作需要,建立一个校企文化和业务联系的平台等,让学生在校内置身于职业环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

猜你喜欢

精神职业环境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环境
职业写作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