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说小楷技法(四)

2019-10-11刘小晴

老年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笔锋行笔小楷

刘小晴

第二节 小楷发笔法

一、藏锋的发笔

图1

所谓藏锋,即起笔时不露锋芒,灭迹隐端,藏锋敛锷,不见起止之迹。这种方法就是王羲之《书论》(传)中所说的:“用尖笔须落笔浑成,无使豪露浮怯。”藏锋的发笔,能给人以一种浑厚、蕴藉、沉着的美感。藏锋起笔,可用“逆入平出”,即与行笔方向相反,先轻轻逆入,作一圆点状,然后反折行笔。逆入的目的是为了藏锋铺毫,中锋行笔,如一次不能将锋调中,可往复二次。(图1)这是书写篆书的方法,故又称为篆法。书写小楷时,虽可借用此法,但亦有所区别,由于小楷点画细小,故逆入的动作极轻极细,有时只不过是意思一下而已,绝不可作圆头如蒸饼之状,又要富有变化,以不露痕迹为上。另一方面,逆入即转锋行笔,笔机不可停滞,以笔能摄墨,墨无旁渗为上。小楷的发笔,点画要清莹洁净,去其渣滓后,方可向浑厚一路写去。魏晋人写小楷都喜用此法:试观钟繇的小楷《荐季直表》,发笔处存筋藏骨,点画圆浑质朴,古色古香,有一种渊懿淳茂之气,流溢于字里行间,如三代钟鼎文字,令人不敢亵视;又如王羲之的小楷《黄庭经》,发笔处不露芒铩,寓巧于拙,藏老于润,亦有一种古茂静穆,淡雅自然之气,扑人眉宇。

二、方笔的发笔

方笔肇自隶法,六朝碑刻以方笔居多,迨至唐代的楷书继承了北碑的风格,从而形成了以方笔为主要特点的楷法。所谓方笔即发笔时有棱角,是书写楷书的主要方法,方笔运用得好能给人以一种雄强、劲迈、爽利、沉峭的美感。

方笔的起笔,可用逆势切入法,亦称点法起笔。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中说:“凡字每落笔,皆从点起,点定则四面势全,笔有主宰,不致偏枯草率。”其法即落笔之前,承上笔势,先于极低空中作一逆入动作(或笔锋轻触纸面,尖锋逆入),然后作一斜直落点(写横画时),或斜横落点(写竖画时),如刀入状。切入作点时,其势要重,但落点宜轻。近代书家高二适先生在《题曹娥碑》时指出:“执笔稳,下笔轻,则自有一种秀逸之气。”的确是他的心得之言。这种笔法,在书法中又称为“筑锋下笔”,筑,捣也,捣土使坚实也。就像建筑工人筑土一样。筑锋直下,喻其势如高峰之坠石,有撞入之意。(图2)

图2

图3

逆势切入后,锋尖在上,笔肚在下,已成偏侧之势,此时急需调至中锋,这是书写小楷发笔最关键的地方。调锋时,可用腕法微微带动笔锋作一至两个提按和衄挫(写横画时作前后,竖画时作左右S形动作)相复合的螺旋形调锋动作,迅速将笔锋揉入画中。(图3)周星莲《临池管见》中说:“执笔落纸,如人之立地,脚跟既定,伸腰舒背,骨力自然强健,稍一转动,四面皆应。不善用笔者,非坐卧于纸上,即蹲伏纸上矣。欲除此弊,无它谬巧,只如思翁所谓,落笔时先提得笔起耳。”

书写小楷时,这种调锋动作是微乎其微的,在极短的瞬间完成,有时完全是凭手腕的感觉。要练习这种调锋动作,当先从大楷入手,开始时动作是很被动和着意的,但久而久之自然就会熟练起来,点后即能迅速将锋提起,如蜻蜓点水,一粘即起,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这样的动作。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故“提得起”三字,实乃用笔之无等等咒语。“提”要提得恰到好处,以笔锋收归画中为度。

方笔起首,在笔形上要富于变化,由于逆势作点的轻重、角度、方向、停留时间等不同,便能产生千姿百态的变化。试观杨凝式的《韭花帖》小楷真迹,发笔处最富深意,极有变化。逆势作点的起笔方式,要比逆入平出的方法更为便捷,陈介祺《斋尺牍》中谓:“运腕之要,全在指不动,笔不歇,正上正下,直起直落,无论如何皆运吾腕而已。‘直落’二字要体会,下笔微茫,全势已具。”这种顺其自然之势的笔法,不但能使点画富有变化,而且能表现出一种阳刚之美,试观南宋岳珂的小楷,虽以方笔为主,但形方而笔圆,极具峭拔之姿。明黄道周的小楷亦善方笔,简洁明净,俊迈可喜。

《韭花帖》唐·杨凝式

猜你喜欢

笔锋行笔小楷
大同小异
——曾来德小楷展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节录李白《古风》小楷册页
硬笔书法运笔技巧(中)
硬笔书法运笔技巧(下)
一个动作写出笔锋
旋转&跳跃
名家笔锋
王羲之《兰亭序》与赵佶《千字文》笔法之比较
雕刻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