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唢呐演奏中音准的构成因素
2019-10-10王俊梅
王俊梅
唢呐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吹管类乐器,不仅可以独奏,也可用于合奏以及伴奏中。在唢呐演奏艺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其音准问题一直困扰唢呐演奏者,这已经成了唢呐艺术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阻碍。这篇文章主要研究的就是唢呐音准的相关问题。以分析音准问题形成的原因为切入点,详细说明了唢呐演奏过程中解决音准问题的具体方式。
一、唢呐音准问题的成因
从宏观层面上看,唢呐的音准问题是由多种因素负荷而成的。不同的人对于唢呐音准问题的理解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从事唢呐材质研究的人看来,影响唢呐音准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制作唢呐的工艺流程以及选用的材质。想要解决音准问题,在唢呐的制作过程就要选择优质的材料并且对制作工艺进行严格把控。让唢呐的上下把更加通畅,通过这种方式来更好地掌控唢呐的泛音。这样才能让演奏者轻松地驾驭唢呐,让音色始终保持纯正。而对于研究发声原理的人来说,唢呐的音准问题主要源于哨片,对于演奏者来说,想要寻找到一个想吹什么音就能发出什么音的哨片是非常困难的,一般情况下只能是挑选音准相对较好的哨片。正是由于哨片不够理想,才会在演奏中出现音准上的偏差。这两种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也是构成唢呐音准问题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外部因素,但是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口型、气息以及文化等因素也是影响其音准的重要条件。
二、组成音准的元素
(一)演奏时的口型
对于唢呐的演奏来说,口型是影响演奏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口型是否正确关系到演奏者对于音色变化的控制。只有以正确的口型来吹奏唢呐,才能让吹奏者展现出全部的演奏技巧,对于音准的掌控也变得更加轻松。而想要拥有一个好的口型,就要对脸部的肌肉进行更为精妙的控制。由于口轮匝肌周围的力量会受到面部肌肉的牵引力,因此口型的变化并不是某一个单独的肌群所能驾驭的,需要与其他的面部肌肉进行协调。如果肌肉群无法形成良好的协调,那么在吹奏的时候,气流经过唇部的时候就会发生阻塞,进而产生一股与气流方向相反的力,进一步导致口型的变化。由于没有强大气息的支撑,在吹奏的时候一方面会形成声音不稳定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会加重吹奏者的负担,让其在短时间内感觉到疲劳,最终失去对于音准的控制,对演出的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听觉能力
演奏者对于音准的判断主要是由听觉系统来完成的。在表演的过程中,吹奏者需要利用听觉对唢呐发出的声音做出准确的判断,通过分析声音中的问题来调整自己的状态。唢呐在吹奏乐器中属于难度比较高的一种,不仅发出的声音不稳定,而且其伸缩性很大。即使是相同一把唢呐,更换不同的哨片,其吹奏的音色也会出现很大的不同。芦苇不同的质地以及薄厚对于唢呐的音色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除此之外,目前很多唢呐匠人并不会吹奏唢呐,其听觉能力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在制作唢呐的工作中,往往只能按照唢呐大体上的形式来进行制作,对于细节的把握不到位,正是由于细节上的偏差,造成了音准不准的问题。
(三)气息的调用
对于吹奏乐器来说,气息的调用是影响音准的一个非常主要的因素。唢呐这种乐器由于其特殊的形式,想要保证高亢清丽的音色就需要大量气息作为支撑。因此身体瘦弱或者年幼的人不适合吹奏这种乐器。在演奏的过程中,气息的速度、强弱以及张力上的细微差别都会对音准产生影响。由于需要在瞬间提供大量气息,因此在气息调用方面,唢呐吹奏者一般都会采用胸腹式呼吸方式。在吸气的时候通过胸部、腹部的舒张吸入尽可能多的空气,这样才能保持用气是气息的充盈与平稳。采用这种吸气方式之后,绝大部分呼吸肌群都能参与到吸气工作中,让气息的调动变得更加游刃有余。而在实际吹奏的过程中,一些吹奏者单独采用胸式呼吸或者腹式呼吸,对于吸气量产生影响,无法灵活地调用体内的气息,对于音准产生影响。
三、解决音准问题的主要方式
(一)提升听觉能力
想要对音准进行高效的控制与调节,吹奏者必须要不断训练自己的听觉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对于音色、音高以及音值等基础要素能够进行敏锐的感知。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这种听觉上的敏锐性是先天所不具备的,必须要经过后天的不断训练采用拥有灵敏的听觉。而对于听觉的训练要经过长时间的师徒传承,并且对训练模式进行系统性的优化,让训练具有更为清晰的目的性。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引入了西方的音乐教育体制,从那时开始中国境内的各大音乐类院校就开始了以大小调体系为核心的音乐训练,而在这种训练体系中,听觉的训练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这种系统性的训练,演奏者们对于乐器的音准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听觉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发。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听觉的敏感性呢?具体来说就是在吹奏唢呐的过程中,通过听觉来辨认自己所吹奏音乐的音准,并且在吹奏的过程中通过改变口型以及调整气息等方式体会每一个音用气量的差异。要根据自己听到的音色对于音准进行实时调控,如果发现音色偏高,那么就要適当减少气息的输送,反之则要加强气息的输送。此外,通过对唢呐器型的观察我们发现,唢呐上面有一些音孔能够借助特殊的控制方式而达到纯四度的跳进,这种特性就赋予了唢呐非常灵活的音准,同时也让其音准的控制变得更加困难。一些唢呐吹奏者在表演的时候可以清楚地分辨出其他乐器的音准,而对于自己手中的唢呐则无法进行有效的辨析。形成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在于吹奏者将绝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投放在了体会自己演出状态方面,没有多余的精力来顾及音准。此外,在调用气息的过程中,气息在颅腔内会形成一定的压力,在压力的作用下,吹奏者的听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是由人体构造所决定的,目前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式,只能依赖与演奏者丰富的演奏经验以及灵敏的听觉来对音准进行校正。而西方的吹奏表演者在训练听觉的时候,通常采用的是电子校音器,先背对着校音器进行吹奏,然后查看自己吹奏的音高与校音器的差别,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这种训练听觉的方式对于唢呐来说同样适用,吹奏者在训练听力的时候也可以使用电子校音器作为辅助手段。
(二)夯实基本功
除了训练自己的听觉灵敏性之外,对于吹奏的基本功也要进行不断的巩固。在所有的乐器当中,吹奏类乐器属于演奏难度比较高的一种,而唢呐由于其特殊的形状,在发声的时候需要调用大量的气息。对于演奏者来说,气息的调用是非常耗费精力的一件事,特别是在长时间吹奏的过程中,会迅速积累疲劳,致使注意力涣散,对于身体各个部位肌肉的控制能力也随之下降,这样一来就也无法控制音准。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加大训练量,通过科学的训练方式以及反复的练习最终形成肌肉记忆,只有这样才能在注意力下降的状态下,依靠身体的本能反应来控制肌肉的收缩与舒张,从而完成对于音准的把控。
第一,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确保口型的正确,在演奏的时候需要将哨片水平放置在嘴唇的中间部位,嘴唇的肌肉要保持放松的状态,微微向里收,嘴唇的上半部向哨面的1/4处靠近,嘴唇下半部向其根部的1/3处靠近。这种嘴型一方面可以保证面部的肌肉在吹奏的过程中也能保持放松,延缓肌肉的疲劳。另一方面能够让气息的调用变得更加顺畅,保证在表演的过程中有充足的吸气作为支撑。第二,要重视长音的训练。想要吹好唢呐,气息的调用是根本,在进行吹奏的时候,要掌握正确的气息方式以及科学的呼吸节奏。保证体内的气息可以均匀、稳定地输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唢呐吹奏时的呼吸方式与人们正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呼吸方式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人们在生活中使用的呼吸方式用力较轻,每次呼吸进入人体的空气比较少,属于浅层呼吸。而在吹奏唢呐的时候要根据乐曲旋律的变化而进行积极的呼吸,通过提高吸气速度来保证体内的气息时刻充盈饱满。因此吹奏者在平时训练的时候就要使用胸腹式呼吸方式,虽然这种呼吸方式容易让人感觉到疲倦,但是只要长期坚持训练就能让气息的调用变得更加从容。同时胸部以及腹部的肌肉群在长时间的训练中已经适应了较高强度的运行模式,在表演的过程中不容易产生疲劳。
(三)准确把握不同地域文化特色
除了训练听觉能力以及基本功之外,对于文化的学习也是帮助吹奏者校准音准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历史原因,在我国演奏唢呐的艺人往往不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虽然有着比较好的演奏技巧,但是对于乐曲所要表达的思想以及情况无法做到深刻的体会。这一类表演者只能被称之为“匠人”而不是“艺术家”。欣赏音乐这件事的核心就是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通过听觉上的愉悦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而人们对于音高以及音准概念的界定也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比如说在我国的陕北地区人们就喜欢那些歌声高亢嘹亮的音乐,比如说“苦音”、“欢音”。而在东南地区人们则更喜欢婉转回环的曲调,“二四谱”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在演奏唢呐的过程中,吹奏者要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对音色以及音节进行灵活的调整,让吹奏出来的音乐更具韵律感,符合广大听众的审美需求。也从侧面加强了对于音准的控制。
四、结束语
唢呐这种乐器结构特殊且音准较为灵活,因此对于音准进行控制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无论是口型还是气息的调用都会對音准造成很大的影响。一旦在演奏的过程中唢呐的音准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就会让吹奏者失去对演出的控制。由于唢呐的音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一旦唢呐跑调,整个乐队的演出都会受到影响。而作为唢呐演奏者来说,首先要不断巩固自己的基本功,通过对嘴型以及气息的调整来练好“内功”,其次要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未提高自己的听觉灵敏性,在演奏的时候能够精准地辨别唢呐的声调以及音色,确保演奏时的音准。最后,演奏者不能单纯提高演奏技巧,还要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各个地域不同的文化特点,在演奏的过程中采用灵活的演奏方式,为听众们奉献出最为完美的唢呐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