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与钢琴的碰撞
2019-10-10韩莎
韩莎
《红灯记》是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由电影《自有后来人》改编的现代京剧,后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品。1966年12月26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革命艺术样板”。1970年《红灯记》被搬上大银幕由中国京剧团《红灯记》剧组现场演出拍摄,后成为中国京剧院的优秀保留剧目。《红灯记》还被改编为同名连环画、电视连续剧、钢琴伴唱等形式,其中最为大众所知的是钢琴家殷承宗改编创作的钢琴伴唱《红灯记》。
一、钢琴伴唱《红灯记》的诞生
殷承宗出生于厦门鼓浪屿,12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开始了正规的钢琴学习,1960年被选中去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留学,1963年回国,殷承宗学习弹奏的都是外国曲目,但当时钢琴被视为西洋的东西,是无用之物。为了使钢琴得到民众的认可,1967年国庆殷承宗将钢琴搬到天安门广场,弹革命歌曲以及大众熟悉的歌曲,现场有群众点唱京剧,他晚上回去连夜就写,第二天跟京剧演员现场弹唱反响热烈。三天的演出结束后,殷承宗深受启发和鼓舞,将钢琴创作的出路定在与京剧相结合上。在决定选择现代京剧《红灯记》进行改编后,来到中国京剧院拜师学艺,每天到剧场去学习,一坐就是一个月,听到所有的东西都倒背如流,这时钢琴伴唱《红灯记》的诞生可谓水到渠成。同年7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47周年的文艺晚会,钢琴伴唱《红灯记》作为特别献礼的节目演出并面向全国广播,第二天《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条新闻,钢琴在中国一夜之间获得了重生,钢琴与京剧相结合的道路也使钢琴伴唱《红灯记》成为当时诞生最早影响最大的钢琴作品。全曲共有十二段,分别是《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浑身是胆雄赳赳》、《学你爹心红胆壮志如钢》、《血债还要血来偿》、《打不尽豺狼绝不下战场》、《光辉照儿永向前》、《仇恨入心要发芽》、《党教儿做一个刚强铁汉》、《雄心壮志冲云天》。
二、钢琴伴唱《红灯记》的艺术价值
殷承宗在一次采访中谈到,很多经典之作的产生都是不同环境和年代的产物。在钢琴难以生存的年代,现代京剧却在全国流行。他意识到,融京剧与钢琴两种艺术为一体,是一条可行道路。通过伴唱样板戏,让大众接受与喜爱,钢琴就可以生存与发展。钢琴伴唱《红灯记》创作所属的时代决定了其“洋为中用”创作思维,即用西方的作曲技法和钢琴技术服务于京剧的板式唱腔,殷承宗通过潜心钻研京剧的特点,将两门相隔甚远的艺术糅合起来,演唱与伴奏的旋律写作完全依托京剧《红灯记》,在织体与和声的使用上则借鉴西方的作曲的技法,效果上丰富了京剧唱腔的表现力,两门艺术碰撞出了耀眼的火花。作为历史背景下的产物,钢琴伴唱《红灯记》的出现看似偶然实则是时代的选择,成为一代经典,其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为钢琴艺术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得以发展创造了机会;丰富了钢琴音乐创作的思路;促进了世界对国粹京剧的了解和喜爱,同时推进了钢琴艺术在中国大众中广泛传播,对提升大众音乐审美起到了积极作用。
1962年开始,样板戏成了当时文艺的标杆,殷承宗创作钢琴伴唱《红灯记》的走红为当时中国钢琴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机会,开辟出了一条以改编样板戏、改编革命歌曲的发展道路。除了钢琴伴唱《红灯记》,还有钢琴协奏曲《黄河》、《战台风》等,后期应运而生了很多以优秀民族民间音乐改编的有中国特色的经典钢琴作品。
中国钢琴的创作从最早20世纪赵元任先生的《和平进行曲》算起,到如今的百花齐放,京剧风格的钢琴作品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和作曲家的青睐,究其原因是因为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其板腔体式的结构、具有特色的唱腔和行弦以及京胡、板鼓等伴奏乐器拓宽了作曲家创作、想象的空间,以模仿唱腔及伴奏乐器演奏等方式创造性的使用震奏、散板、板腔体节奏、曲牌等素材,极大地丰富了作为西洋乐器的钢琴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殷承宗创作中将西方作曲技法高度融合到创作中,在很多的段落写作中不乏拉对赫玛尼诺等西方作曲家的借鉴,在丰富京剧韵味儿的同时其高超的钢琴演奏技术也令人折服,这种创新融合的手法为之后的中国钢琴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殷承宗的钢琴伴唱《红灯记》1968年第一次从广播中传到全国人民的耳朵算起,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说和欣赏京剧和钢琴,这是因为京剧在中国流传时间虽长,但更多是在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地区盛行,在其他各地及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不常听到或看到,至于钢琴这件乐器,更是稀罕之物,很多中国人第一次听说可能都是从钢琴伴唱《红灯记》开始的。上世纪70年代由殷承宗演奏,钱浩梁、刘长瑜演唱,中央乐团、中国京剧院联合出演的电影钢琴伴唱《红灯记》问世,在全国上映后,举国轰动,这一部歌颂抗日时期我国人民与敌人不屈不挠的抗战的现代京剧电影,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京剧这一中国传统艺术与钢琴这个外来艺术精彩的融合起来,钢琴自身的交响性,气势磅礴、技术一流的钢琴演奏让钢琴爱好者如“久旱逢甘露”般欣喜与沉醉,而京剧演员的精湛演出又让京剧爱好者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最可喜的是即便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普通民众也对此喜闻乐见,可以说通过剧团演出、电台广播、唱片发行、电影放映等形式,拉近了人们与音乐戏曲艺术的距离,并就此拉开中国历史上钢琴音乐与京剧艺术在全国范围内的一次普及性地扫盲运动。全国上下同很多国人认识钢琴、喜欢钢琴就是由此开始,虽然1976年钢琴伴唱《红灯记》停演,但这段历史却成为当下老年人的记忆。
三、钢琴伴唱《红灯记》的发展现状
除了国内,钢琴伴唱《红灯记》的电影在国外的一定范围内也得到了传播,1968年9月在越南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文化部和越中友好协会在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周年的电影招待会上放映了该片。国庆期间在中国驻老挝、德国、古巴等国使馆或代办处举行的国庆宴会上,都放映了钢琴伴唱《红灯记》,1972年5月,阿尔巴尼亚歌剧院芭蕾舞剧团访问中国,演出节目中就包括钢琴伴唱《红灯记》选段。可以说在当时,钢琴伴唱《红灯记》作为中国名片而存在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较重要的影响。
随着经济文化的复苏和发展,优秀的艺术作品和表演形式层出不穷,钢琴伴唱《红灯记》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在沉寂了20多年后,终于在2001年4月,钢琴伴唱《红灯记》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进行了首次复演,取得了巨大反响,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共鸣。随后殷承宗携演出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巡演,2001年至2011年,共演出24场,走遍了包括台湾在内祖国大地。在之后殷承宗还重新录制专辑,并将钢琴伴唱《紅灯记》里的唱段改编成两首钢琴独奏曲和钢琴组曲。
从钢琴演奏及教学的视角来看,钢琴伴唱《红灯记》的使用频率确实很低,更多的都是在某些特定的主题纪念活动上进行演出,鲜少有人在音乐会或比赛中演奏,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时代的隔阂,很多老师未经历过那个时代,对当时的音乐理解与兴趣不足;另外钢琴伴唱《红灯记》需要对京剧有较深的了解,特别是对唱段唱腔要非常熟悉,才能娴熟地运用钢琴技巧弹出京腔京韵儿。殷承宗曾经在采访中说过,有可能的话希望能办一个专门教弹钢琴伴唱《红灯记》的培训班,希望把这个特殊而经典的时代艺术传承下去。
四、结语
钢琴伴唱《红灯记》的创作是时代的产物,其创作有特定的模式和目标限定,在很多人眼中并不是完美的作品,甚至当下仍然有人对其持质疑的态度。但打破常规创新性的将钢琴与京剧这两种本来很远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并利用钢琴自身的特点进行改编创作,使整部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的同时,并未对原作进行任何大的改动,丝毫未影响京剧演员的京腔范儿,本身就是非常有难度和创造性的行为。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永义说过:“《红灯记》在中国京剧发展史上具有关键性的重要地位。它是由一流的演员、一流的编导、一流的作曲所架构而成的一流作品。”而在中国钢琴的发展史上,钢琴伴唱《红灯记》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钢琴与京剧的成功碰撞为其后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