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背后是团队能力的竞争
2019-10-10石翔
石翔
腾讯体育锁定了下一个五年的NBA版权,据传用5年15亿美元的价格。
腾讯体育公布消息的文本里提到这样一组数据,“刚结束的2018-2091赛季中,4亿9千万球迷通过腾讯平台观看了NBA赛事直播和视频节目,该数字是2014-2015赛季的近3倍;更有超过2100万球迷观看了2018-2019赛季NBA总决赛第六场比赛的直播,这也是中国数字媒体平台的单场NBA赛事收入人数之最。”
另一组数据来自《英雄联盟中国电竞白皮书》,“2018年LPL日均独立观赛用户约为2500万,2018年全球总决赛最高同时在线用户4400万,2018年全球总决赛冠军争夺战独立用户超过9960万。”
单场次观看用户峰值的对比是2100万对9960万,但更大的流量却无法释放足够的价值。在中国大陆地区,LPL和NBA的版权价值差异几乎和中美汇率一致。
当然,LPL的版权价格几乎每年都在升高,而且这样直接的对比并不能准确地反应版权价值本身。但这种对比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整个电竞内容市场的流量和观看时间并没有得到市场足够的认可。
即便LPL再努力,也无法在短期内弥合被中美货币汇率差异进一步撕裂的,原本就差距甚远的价值裂痕。
于是,了解版权背后的秘密就显得尤为重要。
版权的价值从来都是多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赛事IP、美誉度、商业化可能性、稳定性、内容能力、市场波动、政策风向、竞争者的刺激等因素都会引起版权价格波动。如果就此展开,可能是一个谁也无法说服谁的过程。
但总有一个撬动一切的杠杆,也可能回答了“为什么腾讯会不遗余力的锁定版权”,“独家版权背后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等对于所有电竞赛事内容制作而言至关重要问题。
在腾讯体育宣布消息的前一两天,形成对比的是冯鑫事发的新闻。体育版权和相关的商业运作在几年前曾创造了风光无限的乐视,也在之后迅速现了原形,冯鑫案就是类似的情况。
腾讯体育续约NBA的新闻发布后,马化腾在朋友圈转发新闻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在纷乱的数字体育媒体领域,眼见外部一波又一波激进的投资最终无疾而终,或成为不可持续的负担,能绕开一个个坑,扎扎实实地做实做强的团队很少。有一个五年了,团队给力”。
马化腾口中的“做实做强的团队”和今非昔比的乐视其实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拿到版权之后的运营。
腾讯体育拿到NBA版权的这几年,篮球这件事早已不是单纯的接入演播室信号。现场报道、 NBA在中国的一系列落地活动、腾讯体育团队策划的一些自有品牌的活动,甚至是综艺节目……围绕着篮球,腾讯体育背后的团队已经构建了一个足够成熟、丰富的运营体系。
和授权、流量相比,一支能做出足够好的内容吸引用户付费的团队,也许是确定版权本身的价值之前,腾讯考虑的原因,也是要用15亿美金价格锁定的原因。
如果咪咕、優酷和腾讯体育三家分享版权的话,相关的团队一定会被挖散,人力成本和付费方式上的恶性竞争将会让购入版权这件事失去价值。市场上都在说腾讯垄断,其实腾讯垄断的不是NBA用户的市场,他们垄断的是背后的内容团队。
腾讯从来都不是一家像字节跳动一样靠买卖流量生存的公司。他们在拥有足够的流量池之后,看重的是拿到手的IP如何去创造更高的价值,以此来获得巨大的收益。
但在电竞领域,我们却一直看不到IP、内容制作和渠道三者之间的协同。可能恰恰因为IP已经被锁定在手中,所以团队的建设才显得如此从容不迫。
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为什么2018年全球总决赛冠军争夺战超过9960万的独立用户无法把LPL赛事体系的版权价值拉高。因为从团队角度上来讲,腾竞体育的转播中心才启用不到一个赛季,整个内容制作团队水平的能力也远不及NBA团队。
当赛事还停留在如何保障不出现直播事故的时候,直播平台哪里有信心出钱博下一个五年。
对于采买版权的直播平台而言,虽然都在腾讯的生态体系之内,他们同样也需要时间和成本去构建自己的团队。主播可以互相挖,LPL赛事净流的包装、解说团队当然也可以挖。
只要有一个买了版权的平台不收费,剩下的所有的平台几乎都失去了开会员收费的可能性。
腾竞体育本身的净流质量和赛事IP不够有延续性,所以直播平台不愿意长线投资。不买断的情况下打造内容团队的风险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
最终的结果即是:观众因此看不到足够好的内容,内容制作和渠道分发上的利润也得不到释放。
当然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中要承受的必然,NBA也经历过类似的挑战。但从内容的角度看,我们到底有没有意识到赛事内容制作水平的提升到对于整个生态意义,又要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这些才是讨论的关键。
分级的版权销售固然是一个方案,但是从3000万涨到6000千万,从6000千万涨到1亿之后,到底是打造一个“做实做强的团队”?还是像乐视一样创造了又一个泡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