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负岁月,以仁行医六十载

2019-10-10潘锋

中国医药导报 2019年21期
关键词:中医药

潘锋

【编者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70年间,有无数的中医药英才从不辨阴阳的懵懂学子,一步一步地成长为中医药行业的栋梁之才。本期我们选取的报道对象,就是新中国中医药人才培养成就的典型代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以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进展、新成就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决定组织评选表彰“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涵盖工人、农民、军人、教师、医生等各个群体,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他们用实际行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不懈奋斗诠释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事迹感人肺腑,精神催人奋进,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鲜活成果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动体现。

在本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中,有一位年近八旬的基层医生,他就是山西省劳动模范、吕梁市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山西仁爱中医骨病医院院长李廷俊教授。李廷俊师从国医大师路志正,经过60多年的艰苦努力,从赤脚医生成长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医名师、山西省名老中医。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千百年来,历代医家把大医精诚作为行医规范。大医精诚,不仅要有高尚的医德,还要有精湛的医术,二者缺一不可。”从医60多年来,李廷俊以仁学医、以仁行医、以仁立医,倾心倾力倾情于传承弘扬中医药事业,以大医精诚精神镌刻成了厚实的医道。

在中医药发展大潮中成长

2017年5月1日,山西吕梁市红十字医院等单位曾举行过“李廷俊院长行医60年活动”的座谈会。在那次座谈会上,李廷俊深情回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毛泽东同志的亲切关怀下我国早期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历程。

他回顾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从发展人民卫生事业的需要出发,肯定了中医药的地位和作用,制定了一系列保护中医药的方针政策和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措施,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建立起了一定数量的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和中医药研究机构,新中国中医专业队伍全面开展了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毛泽东同志在1958年10月11日所作的“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一重要指示,为新中国中医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那段时间,国家在改进中医药工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措施,新建了一批中医医院,在综合医院建立了中医科,建立了中医研究院,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建立了高等中医院校,举办了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成立了中国药材公司,在原卫生部设立了中医司和中医学术研究委员会,为新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0 年全国仅有中医医院 4所, 平均每所医院只有 30 张病床。到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中医医院发展到330所,病床14 200张,高等中医院校23所,在校学生10 000多名。这一时期还创办了多种学术刊物,加强了学术交流,两次修订和出版了中医院校统一教材,整理出版中医书籍700多萬册。

“实践证明,党和政府制定的发展中医事业的政策措施符合历史发展需要,收到了良好实际效果。而我本人的成长经历,更是随着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而融入其中的。我从我国中医药事业蒸蒸日上的大环境中,汲取了不竭的动力。”李廷俊随后回顾说,他在13岁时正式拜当地名医石长华为师,开始学习医学经典,钻研医术精华,也开始了艰苦而漫长的学医之路,慢慢领悟到中医药的真谛。他跑到药铺对着医书一样一样地辨识药材形态、记属性、品味道,一年四季上高山、入密林,寻找中药材,考察药材生长环境和生长特点,弄清哪种药材习惯生于山梁,哪种药材习惯长于洼地,哪种药材适宜长在阳处,哪种药材适宜于阴处生长。长年积累下来,他对草药的适宜生长环境,温度湿度对药性形成的作用和影响等,都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

望、闻、问、切是中医四诊,而切诊则是中医的一个难点,更是中医的一项基本功,为了练好这个基本功,李廷俊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他首先在自己身上印证了不同的脉象,累了困了把下脉,闲时舒服把下脉,生了病把下脉,烦恼苦闷也把下脉。李廷俊还养成了和人聊天的习惯,见了人就把话题引到了人家的身体上,聊着聊着就把手指放在了人家脉位上,细心辨别脉象,通过询问别人的身体感觉来印证自己的判断。

从1957年起,李廷俊开始担任农村卫生员,1969年成为赤脚医生,1972年李廷俊调到武家庄公社医院工作。到公社医院工作后,李廷俊深感中医理论的不足,外出深造学习成为他最迫切的要求。1974年,在地、县卫生局的支持下,他参加了山西省中医学院函授部中医骨干辅导员培训,这让李廷俊汲取了更为丰富的知识,也使他想继续深造学习的愿望更为迫切。1980年,通过考试,李廷俊接到山西医学院中医班(山西医科大学前身)的录取通知书,正式开始了他在高等院校四年的中医学习生涯。

大学期间,李廷俊更深地感悟到了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玄妙与伟大。在实习时,他除了跟自己的实习带教老师山西省中医研究院侯振明先生学习外,还先后跟随山西省著名中医贾得道、疑难杂病高手蒋天佑以及中医外科苏庆山、郑学军等名医学习,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临诊经验。当被问及四年大学生活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时,李廷俊说:“四年方知自己的浅薄,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医学典籍,任何人都没有夸夸其谈的资本。通过四年学习,最重要的是让我知道什么样的医生才是好医生,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

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原卫生部药品评审委员会顾问、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等。路志正教授精通中医典籍,擅长中医内科、针灸,对妇科、儿科等亦有很深造诣,擅长针药并用,同时特别重视食疗,因症而施。对路志正这位医学泰斗,李廷俊满怀敬仰。1993年的一次美国之行,李廷俊与路志正邂逅并给路老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因此,当李廷俊在美国向路志正忐忑地提出想拜师为徒时,路志正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回到北京后即举行了拜师仪式,李廷俊由此正式成为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的弟子。

之后,李廷俊经常跟随路志正出门诊,聆听路志正问病,学习路志正诊脉,为路志正抄方,真实体验到了路志正的诊病风格。李廷俊说,跟诊是一种最直接、最直观,也最方便的学习方式,路志正教授见病说病,因病说理,依理开药理方,对李廷俊真可谓是手把手地教、口对口地传、心对心地学,每一次跟诊,李廷俊都收获满满,医术于是不断提高。国医大师路志正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脾胃论治学说、临床重视湿邪、用药轻灵活泼和疑难病综合治疗此四项重要学术思想,其湿病理论在中医界更是独树一帜,《中药证候鉴别诊断学》等多项研究获奖。他对湿病的研究见解独到,造诣极深,特别是他博采仲景、东垣等名家之长,总结提炼出来的“持中央,运四旁,恬意态,调外降,顾润燥,纳化常”的調理脾胃十八字诀更是出神入化,内涵无穷,精确独到。

在李廷俊跟师学医的过程中,路志正讲中医辨证、讲治疗心得、讲理论发现。路老深厚的医学功力,敏锐的思辨能力,鲜活的治疗体会,新颖的理论发现一次次使李廷俊收获颇丰,也让李廷俊近距离领略了一代大师的医德风范。由于李廷俊在中医传承与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李廷俊“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

以仁行医

李廷俊说:“大医精诚,首先要有高尚的医德。”他在初学医时,便熟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其卷一中的大医精诚篇他至今都能熟背如流,他还将其中一段书于纸上,贴在家里。文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而“苍生大医”,也是李廷俊大半生的追求。

自从1972年李廷俊正式到武家庄公社医院上班后,他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多年。武家庄公社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村,在那里当卫生员的十多年间,李廷俊走遍了全公社18个生产大队,47个自然村的村村寨寨。

1984年,李廷俊从山西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吕梁地区骨结核医院工作,1989年转到离石县卫校附属中医外科医院工作。1994年5月1日,“吕梁地区红十字疑难病症医院”正式成立,这一天成为李廷俊人生道路上的又一个新起点。在医院成立大会上,已年近5旬的李廷俊百感交集。他说:“名医生要知柴门冷暖,小医院要解大众疾患。”为方便更多患者就医,2001年10月1日,原山西省卫生厅批准李廷俊在太原创办“山西仁爱中医骨病医院”。“仁”者德也,“爱”者情也,“仁爱”是李廷俊最喜欢的两个字,“施仁播爱”成为他大半生的人生价值追求。

李廷俊认为,“医道”的高低是指医生技术水平的高下,“医德”则代表着医生的品德境界。一个好的医生既要研道又要尚德,这就是厚德载医。湖北宜昌的一位姓徐的农民患胸椎结核多年,不远千里慕名来到吕梁,而此时他的身上只剩下400多元钱,无人陪侍更无钱住院治疗,患者几近绝望。李廷俊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让他住在自己家里,由家人和孩子帮助患者清疮、换药、擦身,两个月后症状缓解。出院时,医院不但免除的他的治疗费用,李廷俊还为他垫付了路费和3个月的治疗用药费用。

山西省柳林县白苍耳村有一位姓姚的老兵,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复员返乡后一直在农村务农。这位老兵与李廷俊是邻村,在李廷俊还是赤脚医生的时候,他就为老兵看病,至今已结下了半个世纪的友谊。半个世纪以来,先是老兵主动上门求医,随着年纪增大,老兵开始疾病缠身,李廷俊便亲自登门送医送药,李廷俊还不定期将老兵接到医院进行全面体检,不但不让他花一分钱,还负责吃住和接送,这成为当地的一段佳话。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代杨泉《物理论》中的这段话让李廷俊几十年如一日地信受奉行。从医六十多年来,李廷俊始终秉承“以德为先、以人为本、以患者为重”的宗旨,诊治的30余万例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及美国、日本、俄罗斯、西班牙等多个国家及地区,涵盖骨病、结核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髓炎、颈肩腰腿痛、血液病、皮肤病、脉管炎、肿瘤等各种疑难杂症,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也没有患者因经济困难而拒绝或中断治疗。

医者匠心,仁者善心。1998年,李廷俊把自己获得的5000元国务院特殊津贴捐献给了家乡武家庄中学,用于打水井改善师生们的饮水条件。2007年出资50 000元用于村里修建仁爱小学、文物修缮、赈灾济困。2008年他向山西中医药大学捐资50 000元设立廷俊助学金;2019年又将多年积累的200万元捐赠给山西中医药大学,设立了“李廷俊仁爱奖学金”,用于奖励成绩优异的中医学子,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诵读中医经典,传承祖国传统中医药文化。2008年2月,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明办授予李廷俊“道德楷模魅力人生·十大文明形象大使”荣誉称号。2009年1月,李廷俊获全国道德模范组委会授予的“全国敬业奉献楷模”。2014年12月,李廷俊获民政部等六部委“全国第六届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而在此之前的1998年4月,李廷俊作为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5月,李廷俊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

治痨特色初步形成

李廷俊认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医院的发展和医生辨证论治为患者开方配药一样必须有独家特色。他秉承“根植传统求突破,面向大众治疑顽,奉献爱心创和谐”的办院理念,经过认真论证与思考,在兼治百病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特色定位于骨病、结核病、风湿类疾病,这个特色也成为他的重点研究课题。

李廷俊说:“精湛医术是大医精诚的最好体现。”古之治病,药有君臣,方有奇偶,剂有大小。李廷俊先后研究了四君子汤、升阳益胃汤、黄芪鳖甲汤、秦艽鳖甲散、秦艽扶羸汤、紫菀汤、保元汤、金匮肾气丸等300多个古汤头,对他影响颇深的是张仲景在其《伤寒论》中既把病症称为太阳症、少阳症、太阴症、少阴症,又把这些病症叫做麻黄症、桂枝症、柴胡症、承气症等,这种不以病名病而以药名病的叫法,其要旨就是“因病施药,以药合证,而后用之。”古汤头虽被后人视为金科玉律,但病无常态,治无常法,只有善用古汤头者才能做到变而通之。李廷俊师古不乖时,师今不同弊,在祖国丰富的传统医学宝库中不断探寻奥秘。他发现传统汤头和常规丹丸存在一定局限,只有大胆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医学思想,才能出特色、出疗效,于是李廷俊以结核、骨病、风湿类疾病作为突破点,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重新组方,以求疗效。

流痰又称骨痨,西医称之为骨与关节结核,其临床特点是起病缓慢、病程绵长、化脓迟缓、不易收口、好复发、易致残,是青壮年易发难治性骨病。李廷俊说,难治并不等于治不了,难治正说明了医学界还没有找到治疗的难点和治疗的最佳途径和方法,难点一旦被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案自然有了。攻破难点重要的是要找准疾病发病和进展过程中尚不为人所知的治疗关键点,而后是有针对性地寻找破其症结的关键方药。为寻找骨痨的这个关键点,李廷俊调阅了1990年以前20多年来积累的堆积如山的结核病治疗病案,逐一分析。通过研究,李廷俊发现骨痨的难治之处在于其病情缓而顽,顽而固,而要解决这个难点,关键是要破其固、化其顽、解其缓。为此,他对古代治疗骨痨的良方“阳和汤”进行了仔细研究,阳和汤的特点是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但其重要缺点是在消除兼证方面力量微弱,特别是由于肺、脾、肾虚损、跌打损伤、瘀血阻滞,寒湿痰浊所致气血不和、筋脉失养、局部抵抗力降低,结核菌蓄聚而与气血搏结,导致结核脓肿和窦道形成,这时由寒化热,由阴转阳,开始出现寒、热、虚、实夹杂,此时病情更加复杂,形成了顽、固、缓等诸多证候。这一对骨痨认识上的突破坚定了李廷俊采用“破固、化顽、解缓”的临床策略治疗骨痨的信心。

如何“破固、化顽、解缓”?李廷俊想到了三味中药,蜈蚣、牡蛎、马钱子。蜈蚣别名百足虫,千足虫,百脚天龙等,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陆生节肢动物,中药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破伤风症、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等病症。牡蛎之煅牡蛎收敛固涩作用强,生牡蛎上收下敛,《珍珠囊》记载其有软坚收涩之效。由于此药药性强,医书中多提示是慎用。马钱子别名番木鳖,用药的部位是成熟的种子,《本草原始》对其药性的鉴定是“味苦、寒、大毒”,因其有“大毒”,不少医生或望“毒”兴叹或怯毒止步,马钱子便成鲜为医用之药。蜈蚣、牡蛎、马钱子既是有毒甚至大毒之药,又是猛药,一般医生的使用态度是慎用、少用、最好不用,但李廷俊却要独闯这一“禁区”。

李廷俊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毒性之药使用得当有益无害,补益之品使用失当有害无益。他在用药上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善用虫类药搜刮窜透,有毒药以毒攻毒治疗疑难重症;常用活血化瘀而破积化滞,攻补兼施,辨证施治,治疗久治不愈的顽症。李廷俊说,慎之过度便是胆怯,胆怯之人是没有闯“禁区”的胆量的。正因慎用、少用,最好不用的警示,令这些药物的妙处无人开发,更没有得到充分应用,而突破关键难点的“钥匙”也许就在这个“禁区”,就在少有人问津的地方。李廷俊强调,走入“禁区”虽有一些冒险成分,但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是天职,却容不得一丝一毫之险,所以要绝对坚守用药安全这一底线。

为了保证患者治疗安全,李廷俊深入研究中医药学经典,从理论上寻找支撑。他反复翻阅了《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和《药典》等典籍,从蜈蚣、牡蛎、马钱子药性分析入手,把握住用法用量这个关键点,同时将配伍和禁忌作为重点解决的首要环节,以此寻求用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目标就是既要有显著疗效又不能出现明显副作用,更不能引发中毒。根据对中医药典籍的理解,李廷俊制订了用药的基本规范操作,一是控药性,控制药性的超需发挥;二是限药量,把药量控制在显著疗效和不出现中毒及副作用的临界点上;三是精制作,严格按照药物规范炮制,如酒炒、醋炒、盐炒、砂炒、麦麸炒等都要做到细心炮制;四是重配伍,细选配伍之药,使之相得益彰,抑毒又扬益。

李廷俊迈出的第二步是要在实验中进行验证。首次试验他选择了灭痨复骨丸、灭痨托毒散、启瘫复元胶囊三个组方。三个组方中分别含有蜈蚣、牡蛎、马钱子,功效各不相同,盡管3个组方都有很好的中医理论支撑,但蜈蚣、牡蛎、马钱子等几味药的用量必经试验才能得到印证和确定。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最终李廷俊找到了每种方剂的安全用量,上述研究也成为李廷俊科研生涯的“点睛”之笔,研究进展和成果在多个专业期刊上发表。1992年,李廷俊研究出的灭痨复骨丸、灭痨托毒散、龙蚣散、灭痨复肺丸、滋肾蠲痹丸5种灭痨系列一期方剂获得主管部门批准而得到临床应用。1995年12月,他开展的“灭痨系列药品治疗流痰临床应用技术研究”获吕梁地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6年10月,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他研发的治疗肺结核药物,1999年10月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这标志着李廷俊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成果,也标志着他的治痨特色的初步形成。

独辟蹊径治骨病

“遵古不泥古,治病必求于本,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李廷俊治病的基本理念,他把第二个目标“锁定”在了脊柱结核截瘫、股骨头坏死、颈椎病等疑难骨病方面。李廷俊解释说,之所以把脊柱结核截瘫作为重点特色研究项目,其原因有三:一是脊柱结核截瘫是他多年临床工作中两个重点领域的交叉点,既是骨病又是痨病;二是脊柱结核截瘫历来治疗难度大,但如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三是可避免手术风险,减轻患者医疗负担,避免手术后复发或长期服用抗结核西药产生的副作用和耐药性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209例脊柱结核截瘫病例研究对比发现,脊柱结核致瘫的主要原因是脓肿、干酪样坏死物、结核肉芽组织、死骨、脊柱畸形等造成的压迫,因此解除压迫是治疗的关键。而解决压迫这一关键问题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限制病变发展,促进骨修复,减少坏死物产生;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坏死物吸收,尽快减轻压迫以防止或减轻神经变性。

李廷俊试验用启瘫复元胶囊、灭痨复骨丸、灭痨托毒胶囊三种方剂联合施治脊柱结核截瘫,其药理机理分别是:启瘫复元胶囊含土元、三七、穿山甲,以破积散瘀、消肿活络、续筋接骨,使脓肿、死骨、干酪样坏死物得以消融吸收,筋骨续接。马钱子消肿止痛,强筋壮骨,有利于神经冲动传导和提高脊髓反射兴奋性。白花蛇、蜈蚣祛风通络,熄风解痉,解毒散结,使病邪消除,痉挛抽搐得到控制;牛夕补肝肾、强骨并可引药下行,使下肢筋络畅通。灭痨复骨丸补肾壮骨、健脾养血、温阳散寒;托毒散胶囊温经活血、攻毒托脓、消肿散结、生肌收口,三药合用可以标本兼治。在此期间,来自内蒙古五原县和山西省汾阳市、石楼县、临县等地多名椎体结核截瘫患者,住院治疗大多获得满意疗效。209例接受治疗的患者,治愈195例,其研究结果在《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等多家专业期刊发表;其“中医药为主治疗脊柱结核截瘫临床研究”2006年获吕梁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2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在研究脊柱结核截瘫的同时,李廷俊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这一疑难病作为新的目标。中医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骨蚀或髋骨痹,因其病因繁多、病理复杂、病程绵长、致残率高而被认为是骨科常见疑难病之一。对于股骨头坏死西医骨科多采取股骨头置换等有创治疗,治疗费用高,患者痛苦较大,特别是年幼、年老及体弱患者难以忍受。李廷俊从1994年起到2004年,利用10年时间对226例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了跟踪观察。研究发现226例患者中处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变一期的没有一例,二期的仅有15例,三期的达到108例,四期的有103例。这一发现说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就医时病情大多已发展到重症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期,因此治疗上也必须用非常手段才有可能见效。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李廷俊治疗的切入点是“整体把握,内外纠因”。

《素问·评热病论》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血不濡内,气不卫外”。先天禀赋不足是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内因。《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强力、肾气不长,高骨乃坏,创伤劳损及外邪内蕴是外因。对于外因,李廷俊认为必须重视外邪内蕴的病因病机。外邪主要指寒、湿、热。寒湿为阴邪,寒邪内趁必伤阳气,固寒胜其热,陽气受伤则血凝不行。湿邪重浊粘滞,湿邪内蕴,久必化热,使湿交阻、气血瘀滞经脉关节而发生骨蚀。对226例患者的统计数据发现,创伤68例,占30.07%;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55例,占24.31%;长期大量饮酒46例,占20.38%;风湿病21例,占9.29%。此外,髋关节发育不良、骨质疏松各有6例,各占2.65%;糖尿病、动脉源性疾病分别为3例、2例,分别占1.3%和0.95%;不明原因19例,占8.4%。这组数据印证了李廷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内虚论”和“外侵论”的观点。

李廷俊将虚、瘀定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因,将扶正祛邪定为治疗该病之大法,形成了“抓两个关键,分三个阶段”施治的方案。第一个关键是活骨,行气活血,通络散瘀。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形成了活骨丸组方。活骨丸以生黄芪、归尾、炮甲珠、乳香、没药、三七、丹参、骨碎补等为主药,用以补气益肾、活血通络、止痛散结。第二个关键是复骨,复骨丸组方以人参、紫河车、鹿角胶、熟地、砂仁、肉桂、白芥子、焦白术、土元为主要用药,用以补肾壮骨、健脾养血、温阳散寒。以上述两个组方为主,李廷俊制订了三阶段施治方案。第一阶段,由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早期多为气滞血瘀,使用活骨丸以行气活血,通络散瘀。多数患者住院时已是三期或四期,瘀结严重,非以猛药攻击病邪不可。根据病情服用汤剂,一般施以当归四逆汤加味,益气补骨化积汤、龟鳖清热汤。一期、二期以活骨丸为主,三期、四期以复骨丸为主。进入第二阶段,患者多热寒交错,血瘀骨死,多以活骨丸与复骨丸交替服用,以祛瘀生血、温经散寒。第三阶段主症为虚寒,以复骨丸为主,以益气补肾、健脾生血、温经散寒。三个治疗阶段互为前提,互为结果,因病下药,梯次推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根据中医治疗股骨头坏死治愈标准,在226例治疗1年以上的患者中,治愈149例,显效49例,有效24例,无效4例。李廷俊在中医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方面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华中医药杂志》等专业期刊上,并于2007年获得吕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度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颈椎病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中医认为造成颈椎病的原因是肾气不足、髓海空虚。肾精亏、正气虚、复感风寒湿邪或外致跌扑损伤,导致经络闭塞、气血凝滞、化生痰湿、瘀血,留滞于颈项部形成以痰湿痹阻。颈椎病以经络不通为主症的证候特征,中医辨证认为初期多以邪实为主,中期多见虚实夹杂,晚期多表现为肝肾亏虚。在总结多年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李廷俊认为颈椎病治疗首当固其本,以补肾祛风通痹而驱邪外出,多药合用达到滋补肝肾、祛风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见效快、疗效佳、复发率低。2009年11月,中国骨伤人才学会授予李廷俊“中华骨伤医学大师”称号;2016年5月,原山西卫计委授予李廷俊“山西省首批名老中医”称号。

倾力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40年多来,李廷俊多次出访国外,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1993年7月,李廷俊出席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五届美国中国医学院国际针灸及东方医学学术会议”,并应邀作了题为《骨痨丸散系列方治疗骨与关节结核314例临床观察》的学术报告,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分析,阐述了中医药对骨与关节结核的理念和最新认知。

李廷俊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向来自世界各国的同行介绍说,中医历来认为骨痨是虚证、寒证、阴证,经过多年观察,他发现骨痨在发病过程中可出现阴阳互相转化,寒热虚实夹杂的证候,治疗上要根据不同患者的临床特点给予治本补虚、调节阴阳、攻坚逐瘀、敛口生肌、消肿止痛、温经通络的综合治疗措施,组方为灭痨复骨丸为主药,灭痨托毒散和启瘫复元胶囊为辅药。通过扶正固本、祛邪杀虫、标本兼治可取得显著疗效。李廷俊的报告获得了与会中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场内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此后李廷俊又多次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代表团等出访法国、德国、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缅甸、韩国、马来西亚等40多个国家,倾力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李廷俊认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实现中医药走向国际,必须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中医药的研究与发展。加强科技创新,重点解决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中的关键性科学问题,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和中药产业技术水平,全面提升我国的医疗保健和重大疾病的防治水平,确立中医药在我国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实现中医药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9年7月1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意见》分别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传染病及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做出了专门部署。李廷俊说,中医药学的特色在于实践性、整体观、时空观、辨证观、治疗观、预防观、方法论,要努力发挥中医药在防控重大疾病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猜你喜欢

中医药
中医药非凡十年
——中医药科研创新成果丰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四周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巴渝中医人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两会聚焦:中医药战“疫”收获何种启示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