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观点采择的发展及教育建议
2019-10-10刘莹
刘莹
〔摘要〕观点采择是小学生社会认知发展的基础,目前研究多集中在观点采择和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主要涉及五个方面:同伴关系、利他行为、分享、攻击行为和情感决策。探讨观点采择的发展与亲社会行为间的关系,从学校、家长以及家校合作三个角度对提高小学生观点采择能力给出教育建议,有助于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观点采择;社会性发展;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5-0048-03
一、概念
观点采择指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理解他人处境并推断他人对处境反应的能力[1]。重点在于个体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进而发现差异,转换思维角度并做出推断,最终理解接纳他人观点。观点采择从客体性质角度可分为空间观点采择和认知观点采择,空间观点采择也是一级观点采择,指从空间位置角度对他人状态判断的能力,社会观点采择为二级观点采择,指在他人角度对他人关于事件认知的推断,分为情感观点采择和认知观点采择。
二、观点采择发展的年龄趋势
皮亚杰最早运用经典观点采择任务三山实验范式探究观点采择年龄发展趋势,发现观点采择能力与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发展有直接联系,因此,皮亚杰认为8~9岁儿童才能进行观点采择。观点采择涉及两个方面,知道对于同一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即去自我中心,其次是具有推理能力。张文新、林崇德[2]使用四个故事以及相应图片作为测试材料,结果发现6~10岁小学生处于社会观点采择快速发展阶段,初步具备区分自己和故事中人物观点的能力,而10岁和12岁组小学生表现差异不显著,说明该年龄阶段小学生可以准确推断他人观点,但是发展速度较慢,处于稳定阶段。
也有研究者发现观点采择能力在9、10岁之前就已出现。方熹富、齐茨[3]使用中国寓言故事对小学低年级孩子进行测验,通过个别询问,发现初级观点采择能力在儿童早期已经出现,但是完成整个思维过程并最终理解他人隐蔽的社会动机意图能力在儿童中后期才得到发展。摩尔(Moll)[4]等使用颜色过滤器对36个月大婴儿的观点采择能力进行重新检测,结果表明婴儿在两个任务中均表现良好,已经能知道他人如何看待目标物。总之,观点采择能力出现在哪一年龄尚无定论,这可能与测量方法和测量内容有关。
三、观点采择和小学生社会性发展
(一)观点采择与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儿童在共同活动或合作中创建的人际关系。张文新、林崇德[2]通过自然情景中对小学生行为进行录像,考察同伴交往,在编码时将同伴交往行为定义为社会性行为,其他行为为非社会性行为。相关分析表明,观点采择能力与社会性行为分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以两种行为得分为预测变量、观点采择分数为因变量时,仅社会性行为进入了回归方程,因此同伴互动与观点采择能力有关,二者能够相互促进,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根据同伴互动测定量表结果将小学生分为社交孤立组和高互动组,社交孤立组小学生的观点采择分数显著低于高互动组,证明互动经验会影响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二)观点采择与利他行为
观点采择是个体在理解他人观点基础之上的共情,能够促使个体采取满足他人的方式与他人交往,这一现象的实质就是利他动机。利他行为是亲社会性的,包含同情、帮助、善举、分享和捐款等。对小学生观点采择能力与分享和捐献行为进行研究发现,捐献行为与观点采择能力有较高相关[5],观点采择能力强的个体在面对利他情境时,容易产生与被救助者相似的情绪体验,进而做出利他行为。观点采择也可能通过促使人们在记忆中寻找相似情景和感受,个体感受到了他人期待被帮助的情感就会激发利他行为。
(三)观点采择和分享
分享作为亲社会行为的重要部分,对小学生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贾蕾、李幼穗[6]等通过讲故事和提问的方法对小学生观点采择能力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小学1~3年级学生观点采择能力高于幼儿园孩子。由于认知观点采择与思维发展的关系最密切,因而对分享行为的影响最大,思维经过去中心化,小学生能够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知晓分享行为有利于自己与他人的交往。个体在分享之前需要对多方面信息进行加工,这种加工是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理解过程。
(四)观点采择和攻击行为
李亚真[7]采用问卷法、故事测验法考察小学生观点采择能力,结果显示攻击小学生的情感观点采择能力低于认知观点采择能力。直接攻击小学生观点采择能力处于低水平,情绪唤醒度低,情绪反应较小,因此对他人的负性情绪较为冷淡,不能对其攻击行为起到抑制作用;但间接攻击小学生观点采择能力较高,这一结果看似矛盾,但这解释了他们不会直接引起冲突,而是选择进行关系攻击行为的原因,高观点采择能力抑制了做出肢体攻击行为的意图。
(五)观点采择和情感决策
情感决策是指个体在面临因矛盾引发的情感冲突时做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选择的能力,代表个体社会适应性功能,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决策时需要考虑他人和社会的愿望,做出最优决策。蒋钦[8]发现随着观点采择能力的增强,孩子逐渐确立正确的社会动機,做出有效的情感决策。
四、教育建议
(一)学校加强组织宣传教育
学校可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集中宣传观点采择能力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利用手抄报和教育活动等形式,表明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加强小学生对观点采择的深入理解,激发更多的亲社会行为,逐步减少不良行为。也可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课和班会,结合提问和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小学生学会理解他人的观点,教会学生在面对需要换位思考的情景时,能正确理解他人并做出相应措施,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二)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小学生在校期间对教师十分尊重,喜欢对教师进行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其产生很大影响。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进行观点采择,教师的鼓励会让孩子产生继续在别人角度思考问题的愿望,并巩固观点采择能力。教师在与小学生交谈和相处时要注意换位思考,比如孩子犯错误时,教师先从孩子的角度思考行为出现的原因,也可以引导孩子在教师角度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这种相处方式能够拉近师生距离,学生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在学习生活中才能更好地站在他人角度想问题,潜移默化地提高观点采择能力。
(三)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父母间、父母与孩子间的语言和行为会影响孩子的认知方式。研究表明,民主型教养方式最有利于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民主型父母本身具有较好的观点采择能力,与孩子沟通良好,能起到模范作用。专制型父母通常要求孩子严格按照家长的想法行事,不与孩子过多交流,并不理解孩子的想法,仅一味灌输自己的想法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度低,双方互不了解,孩子无法从与家长的互动中得到有效信息,交流技能下降,对他人想法的了解意图也随之降低。因此,专制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均不利于小学生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父母要注意教育子女的方式,尽量做到积极民主,加强和孩子的沟通,充分尊重孩子,引导孩子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
(四)加强小学生的道德教育
如果家长过于溺爱,孩子会产生自私、娇惯等不良习惯,并且极易产生攻击行为。家长要增强对孩子的了解,及时沟通和指导,教会孩子不能一味接受,也应该爱父母、长辈和同伴,否则孩子不懂得关心他人。在生活中,父母可以让孩子帮忙做一些小事,让他理解每天帮助他的父母长辈的感受,在这之前,孩子可能认为父母帮助自己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父母的切身感受。父母在与孩子沟通后,孩子懂得他人也需要自己的帮助,经过迁移后也会理解其他人的处境,提高观点采择水平。
(五)家校合作
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就是学习成绩,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因此学校在课程设计时多忽视体育课和活动课的数量和质量。事实上,观点采择能力最好的培养方法就是让小学生在与同伴交往中发现问题并自行解决。学校生活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时间,因此良好的课程结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喜欢将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得十分紧凑,孩子并没有时间和同龄人或家长交流,短期看来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但是社会性和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缓慢,反而不利于发展。所以家长要经常带孩子外出活动,培养合作交往的兴趣,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通过自动扮演游戏中的角色,渐渐学会提高观点采择能力。学校和家庭是促进小学生发展的主力军,学校和家长合理安排,多关注学生社会性发展,加强家校合作,将对小学生观点采择能力的發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邹荣,陈旭. 观点采择任务在心理理论脑机制研究中的应用[J]. 心理学探新,2010,30(4):58-63.
[2]张文新,林崇德.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互动关系的研究[J]. 心理学报,1999(4):418-427.
[3]方富熹,齐茨. 中澳两国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跨文化对比研究[J]. 心理学报,1990(4):345-354.
[4]H Moll,A N Meltzoff. How does it look? level 2 perspective-taking at 36 months of age[J]. Child Development,2011,82(2):661-673.
[5]李丹. 儿童角色采择能力与利他行为发展的相关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2):8-10.
[6]贾蕾,李幼穗.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与分享行为关系的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4):305-309.
[7]李亚真. 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热认知特征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8]蒋钦. 观点采择因素对儿童情感决策的影响[D]. 重庆:西南大学,2008.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