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并积极应对“后高考心理”

2019-10-10卢佳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25期

卢佳适

〔摘要〕“后高考心理”是继高考心态调节之后的一大重要课题。高考结束并不意味着心理压力的消失,研究发现,在发榜前后,许多考生会不同程度地产生突发性的心理冲突和生理紊乱。如果处理不当,将影响考生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考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相关人士应正视“后高考心理”这一现象,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关键词〕后高考心理;心态调节;情绪波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5-0045-04

学校、家庭、社会对于高三考生的高考前和高考中的心理状态都相当重视。殊不知,除了前两者之外,高三考生还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挑战:高考后的心态调节,预防“后高考心理”问题的发生。

那么,高考结束之后到上大学之前的两个月时间里,高三考生们都会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第一阶段:高考结束之后,成绩公布之前

经历了高三一年高强度的学习和拼搏,高考过后,不少考生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处于疲劳又亢奋的状况。

(一)茫然型

“高考就这么结束了?”“我再也不用那么早起床背书了?”

高考结束之后,部分考生仍然感觉难以置信。平时的生活主题都是学习,每天24小时除了吃喝拉撒睡外,也是围着学习转的。就像一辆一直向前疾驰的火车,突然间要它停下来是很困难的。

这类考生突然感觉生活没有了重心,不知道要干什么好,浑浑噩噩,怅然若失。

(二)懊丧型

“要是我再努力一点就好了!”“我这十二年的努力就这么白费了吗?!”

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在6月8日画上一个句号。这个句号是否圆满是由考生自己进行解读的。部分考生觉得自己发挥不好,又或是对过去自己不够尽力而追悔莫及,陷入无穷尽的懊丧和痛苦中。

(三)放纵型

“我终于可以扔掉这些让我厌烦透顶的书了!”“现在,还不让我痛痛快快地玩个够!”

一些学校,包括地方的一些重点中学的学生,也出现高考之后撕书、扔书,甚至烧书的恶劣情况。一些学生,在高考之后,纵情K吧、打游戏,达到了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地步。所谓乐极生悲,在身体和心理状况都相当疲劳的高考后,“尽情纵乐”是相当不利的,而且也极有可能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第二阶段:成绩公布之后,学校录取之前

心理研究发现,真正让高三考生产生情绪波动的不是高考成绩本身,而是考分与本人期望值之间的差距。

高考成绩公布之后,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比期望值低

考生对高考成绩预估乐观,然而现实的“骨感”却犹如一根又冷又硬的骨头让人难以下咽。6月25日高考成绩公布,部分考生的心情犹如坐过山车,前一秒还在云端,下一秒就掉入谷底。有些考生会通过提出复审的方式,确认考分是否出错;有些考生则痛苦地拿着成绩单,以泪洗脸,不吃不睡,回避见任何的家人和好友。

这类考生的“后高考心理”状况是明显的,也是最容易得到关注的。

(二)比期望值高

相比之下,高考成绩比期望值高的考生的心理状况则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

“范进中举”这个故事是符合心理学原理的。重大生活事件会给人的正常生活、生理和心理状况带来强烈的冲击。像意外事故、亲人离世、高考落榜等负性生活事件会给人带来强烈冲击,结婚、中奖、高考高中等正性生活事件对人的冲击一样很大,只是它更为隐蔽。

当然,这指的不是所有的考生。

心理弹性比较强的考生,对于高考高中,自然是欢喜非常,但慢慢地会将情绪和心理状况调节到比较平衡的状况。

但对于心理弹性本身不是很强的考生,高中可能会使他们出现精神亢奋、不眠不休,又或出现反复确认、不敢相信的“强迫”症状。

(三)与期望值差不多

这类考生的心态是相对比较平和的。但对于高考失手的考生来说,面对赤裸裸的“成绩单”,预估和现实如此吻合的现状,也是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心理调适的。

第三阶段:大学录取之后,正式上学之前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技术活儿。考生不单只是要考得好,还要报得好。

能够准确根据自己的分数和排位预估合适的院校,并能够录取到自己喜欢的专业的考生是“人生的赢家”。

但因为填报志愿不当,出现掉档、被高校退档,落到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没办法录取到理想院校的考生,又如专业被调剂,没办法录取到理想专业的考生,他们的心理状况也是尤其需要得到关注和帮助的。

预防和缓解这些“后高考心理”状况,作为考生、家长和社会,可以做些什么呢?

考生篇

一、对于高考失利的考生

(一)适当宣泄

高考失利,对很多考生来说都是很难接受的现实。不少高考失利考生出现情绪低落、回避他人,社交活动明显减少的情况。有极端考生还可能出现情绪失控、自残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等现象。

对于情绪低落的考生,建议不要刻意压抑,而是通过运动、写日记、与亲朋好友倾诉、哭泣等方式适当宣泄情绪。

对于出现情绪失控、自残甚至有自杀意念、行为等现象的考生,一定要寻求医院的心理门诊或是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及时进行情绪的处理。

(二)正确归因

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对于高考生的心理健康、行为表现及其在人际关系的协调中都具有重大的影響作用。归因方式是影响考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重要因素。如果考生因为高考失利而认为自己很失败、没有价值,甚至产生自卑感,或者把考试成绩不佳的原因归为自己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不好,找到逃避自身责任的借口,把自己的过错、失败都推到客观原因上,这都无法形成正确的、客观的自我评价。

心理学家韦纳认为,只有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因素,如努力,才更有利于人们吸取教训,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对于高考失利的现实情况,考生应意识到确实存在自己不够努力,或是努力方式不当的问题,不怨天尤人,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用努力改写未来的人生。

(三)重振信心

美国纽约的一位中学教师保罗曾给他的学生上过一堂难忘的课。这个班多数学生为过去成绩差感到不安,他们总是在交完考卷后充满了忧虑,担心自己不能及格,以至影响了下一阶段的学习。一天,保罗在实验室里讲课,他先把一瓶牛奶放在桌上,沉默不语。同学们不明白这瓶牛奶和所学的课程有什么关系,只是静静地坐着,望着老师。保罗忽然站起来,一巴掌把那瓶牛奶打翻在水槽中,同时大声喊了一句:“不要为被打翻的牛奶哭泣!”然后他叫学生们围拢到水槽前仔细看一看:“我希望你们永远记住这个道理,牛奶已经淌光了,不论你怎么后悔和 抱怨,都没有办法取回一滴。你们要事先想一想,加以预防,那瓶奶就可以保住,可是现在晚了,我们现在所能做到的,就是把它忘记,然后注意下一件事。”

“不要为被打翻的牛奶哭泣!”提醒考生们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经历挫折并不可怕,关键是面对挫折的应对方式,是被挫折打倒还是重新站起来。

(四)理解高考

高考是国家选拔性考试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高考也是人生若干考试中的其中一个节点。“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笑得最好的人。”

比起高考考上一个很好的大学,然后吃喝玩乐、荒废四年,一些虽然高考成绩可能并不理想,但并不放弃努力,在人生的考卷上越挫越勇的人是更为可贵的。

借由高考,考生了解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借由高考,考生从高中跨向大学,为未来的职业做好专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和积淀;借由高考,不单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也对自己的心理素质、意志品质来一趟彻底的磨炼。这就是高考的意义。

二、对于正常发挥的考生

(一)合理规划

高考过后的暑假是读书生涯最长的一次放假。考生们可以利用高考后的假期去做一些跟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关的活动,如游泳、下棋、舞蹈、武术等,也可以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或志愿服务活动,让自己的假期充实起来,还可以为大学的专业学习做一些准备和铺垫。

(二)树立目标

以生涯规划的意识为自己建立长期以及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可以是未来10年、20年,甚至是30年的生涯目标,近期目标可以是近一年或近一个月的目标。

在高校录取工作结束之后,考生们基本确定了自己的院校和专业,等于说一只脚跨进了职场的大门。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走向,考生们可以通过设立若干个短期目标,一步步靠近自己的长期或终极目标,实现人生理想。

三、对于发挥超常的考生

(一)戒骄戒躁

高考作为一种考试方式,有人正常发挥,有人失常发挥,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对于高考发挥非常好的考生,是可喜可贺的,但也要注意理性评价自己、戒骄戒躁。

近年来对于“高考状元”的跟踪研究发现,“高考状元”很难成为“职场状元”,当中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其中一点值得提醒考生的是,切不可因为好的高考成绩而在读大学时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应该借助资源丰富优势的高校平台,珍惜大好时光,扎实学习、用心学习。

(二)分享互助

高考发挥超常的考生,必定有某方面的优势,可能是学习基础、学习方法,也可能是心理素质、考试策略等。这类考生可以通过向学弟学妹分享,总结经验,客观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这是一個理性认识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造福他人和社会、体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家长篇

对于考生的“后高考心理”,家长们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家长们的情绪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考生们的情绪,因此“后高考心理”不单只是考生有,家长也有。不少家长在考试前、考试中对孩子的身体呵护备至,对孩子的情绪观察细致入微,一旦高考结束,家长的情绪压力开始释放,再到高考放榜,如果出现孩子成绩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家长就难免出现埋怨、沮丧、失望、指责等情绪、行为和言语表现。

因此,家长首先要改变旧观念。

“条条大道通罗马”,高考不是唯一的一条路。在孩子沮丧的时候,鼓励自己;在孩子否定自己的时候,肯定孩子;在孩子需要支持的时候,给出肩膀让孩子倚靠。让孩子知道,无论什么时候,家人永远是他最温暖的港湾。

其次,家长在行动上也要帮助孩子在生活上回归正轨。

高考过后,重心的转换可能带来暂时性的生活紊乱。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要重新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一方面,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丰富他们的生活内容。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带孩子外出旅游,“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会资源帮孩子寻找适合的社会实践机会。如一个开工厂的爸爸,在儿子高考结束之后就把儿子叫到自己的工厂,在最基层的部门锻炼。因为这位爸爸见识了太多大学毕业生没有人生目标,不懂人情世故,专业能力不强,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在假期的社会实践之后,更明确上大学之后,他要学什么,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当然,家长是孩子的表率。家长的生活和工作也应该回归正轨,而不再是一味地围着孩子转。高考过后,孩子已经年满18周岁,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为自己负责以及决策的能力。父母应该慢慢地把孩子的决策权交给他,让孩子学习独立承担生活的责任。而作为家长,则可以继续以自己在职场上的奋斗、执着追求为孩子树立榜样。

社会篇

社会各方也应助力“后高考心理”现象。各方媒体应减少高分崇拜、对高考状元的追捧,多一些对高考失利后仍不懈努力、成功成才的宣传和报道。毕竟,高考只是人生发展道路上的其中一个站点而已。同时,相关部门可联合各媒体开设免费心理咨询热线,给考生们一个合理情绪宣泄和心理辅导的通道。同时,也可以在广场等地方,张贴或播放励志标语、海报、短片等,起到潜移默化改变社会观念和引导考生心理调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可菜.爱在盛夏,爱在转角处——高考后心理辅导[J].基础教育研究,2009(10):57-58.

[2] 张全林.面对“后高考心理”,可别“大意失荆州”[J]. 甘肃教育,2018(12):18.

[3]王琦. “后高考心理”是一道社会考题[J]. 甘肃教育,2018(12): 19.

[4]何嘉殷.高考后考生家长的心理调适[J].校园心理,2013(2):58-59.

[5]章睿齐.高考后考生如何调节心理[J].教学与管理,2005(10):39-41.

[6]林宏宇.高考生应试后未完成事件的完形心理疗法[J].西部素质教育,2016(14):135-135.

[7]尔珊.过好人生的第一道雄关——高考后的心理调适[J].江西教育,2006(7):24-26.

[8]蔡云晨.学校认同视角下高考失利生的心理及行为研究[J].现代交际,2017(20):23-24.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第五中学,广州,51022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