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幼儿德育的重要性

2019-10-10陈丽娟

甘肃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家园互动榜样德育

陈丽娟

【关键词】 幼儿;德育;活动;榜样;家园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6—0030—01

德育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娃娃开始抓习惯养成,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才能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家竞争力。正所谓“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老师要在课堂活动和实践体验中让孩子明辨是与非、美与丑,并在榜样的引领下健全孩子的审美意识,只有突出德育的重要性,才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德”根植于孩子心中,使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社会有用之人。

一、在幼儿活动中渗透德育内容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在幼儿活动中渗透德育内容,就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为孩子将来的成长奠基。德育内容融入课堂活动,不能靠教师的口头说教。“理论教学”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没有一点用处,老师要通过激发孩子主动参与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明白做人做事的规则,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如在礼仪教育中,教师需要教会孩子“对不起”“谢谢”等常用词,并在不断强化中让孩子知道给对方造成不方便要说“对不起”,受到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这是文明的基本表现,也是人际交往最基本的用词。另外,幼儿园孩子比较多,“靠右行、讲礼让”既是一种规则,也是一种礼仪,从小让孩子形成靠右行、讲礼让的习惯,对以后遵守交通规则,提升自身修养有着重要意义。孩子就像一张崭新的白纸,教师将规则与习惯植入孩子心中,可以让孩子在自身受到教育的同时影响到家里的所有人,这样就能使德育教育的内容由孩子扩展到家庭,并延伸到社会,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在榜样引领下实现德育目标

“启事在教诲,成事在榜样。”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然后在小朋友们之间找出可以学习的榜样,“见贤思齐”,更好地提高孩子自身的道德素养,达成德育目标。榜样并不一定“高大上”,他可能具备某一个方面的优点,那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点”。老师还可以在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动画片中找到真善美的人物,让孩子说一说人物性格中有哪些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良好品质,孩子在思考中认识更深刻。这样德育目标就在榜样引领下一步步完成,也让孩子集众多优点于一身,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因为幼儿教师要一直陪在孩子身边,所以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习惯。如在与孩子相处的所有时间段里,教师要始终用普通话,并尽可能的标准,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将普通话作为与教师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的语言。另外教师还要在专业上下功夫,如画画,教师就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分别指导,从而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不同的成长。教师还要发挥孩子之间相互的带动作用,如小红主动捡拾了教室内的一张废纸,教师就可以进行表扬,并以此作为孩子学习的榜样,这样孩子就会养成不乱扔垃圾,并主动捡拾地上垃圾的习惯。如小明把摔倒的小刚扶起,教师表扬了他乐于助人的行为,这样帮助别人就成为了孩子心中的一种道德标准。

三、在家园互动中培养道德情操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幼儿的生活实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道德情操的形成。对幼儿来说,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密不可分,幼儿道德品行的养成需要家长与教师的共同配合,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只有两者合力,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可以是家长送孩子到校时,也可以是利用QQ或微信,这样教师和家长就可以互通孩子的思想动态,及时纠正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切实培养和提升孩子的道德情操。

如有的孩子在家里是独生子(女),集祖辈、父辈宠爱于一身,那么他(她)就会把在家中的娇气带到幼儿园,但幼儿园孩子很多,且生活也需要慢慢自理,这就会使他们感觉到不适应,表现出一些不良的情绪。因此教师就需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认识到孩子在慢慢长大,能让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必须让孩子自己做,在家里也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老師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和共同的努力,可以让孩子慢慢褪去“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更好地与其他小朋友和睦相处,从而感受到共同玩耍的快乐。家园互动为的是孩子的成长,只有在互动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才能促进孩子更加快乐的成长。

总之,从幼儿园开始就注重对孩子的德育,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可以使孩子获得更全面的发展,这对孩子的成长与成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开启德育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将德育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并在家园互动配合下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幼儿园的孩子可塑性较强,让我们用“真善美”为孩子开启第一课,为孩子变成崇尚“仁义之礼”的谦和之人共同努力。

编辑:蔡扬宗

猜你喜欢

家园互动榜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心”的实践,新的收获
积极家园互动共同干预幼儿逃避性行为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