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
2019-10-10吴广盛
吴广盛
摘 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三段式模式(问题产生的情境阶段→动手实践的体验阶段→研究结果的交流阶段),在情境中积极调动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实现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质量。
关键词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情境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3-0103-03
1 前言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教育部号召更多的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实施研究性课题,实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从而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在如此背景下,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从“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进行转变,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作为在乡镇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的年轻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探究和实施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研究性教学中独立获取教学知识。
2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通常,研究性学习指在广泛的教育资源背景下,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引下,从生活的细节和现有的认知世界中寻找到研究性课题,通过自主思考,主动地动手学习和探究知识,实现自主、开放、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学中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一种课程类型、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1]。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途径增多,学生的自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强化,自主知识获取能力增强,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整体过程性;知识灵活应用性;面对复杂问题进行解决的综合性;体验性,即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主张学习过程的参与性;激发学生收集、分析、归纳、整理知识的主动性;课题问题的来源具有开放性,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以及得到的结果也具有开放性。
与一般的教學相比较,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重视的是教学的情境构建和问题分析过程,重点是过程,研究结果次之;指导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强调学生在情境中的触动、感受和体验。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已成为中学阶段许多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补充,能够提供一种教、学、思的学习过程,达到学生寻找问题、独立思考和探索以及解决问题、相互交流的目的。
3 研究性学习的定位
研究性学习的定位是全员性、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以班级的全体学生为主体,实现全员性,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研究性学习,通过一系列办法,提高学生寻找问题、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目标性,初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能力,鼓励拔尖的学生在其能力范围内,可以适当地介入数学学科的前沿热点,从而达到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创新性和科学性。同时,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强调问题的解决过程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有没有其他的研究结果,避免唯一性,从而将研究性学习定位为一种自主获得知识的过程。
4 与传统数学教学的不同点
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数学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而在研究性学习中,这种关系发生改变,表现为教师与学生都成为教学的参与者,不分主次。教师的职责是指导和引导,不可越俎代庖,可以在活动中成为知识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方式的改变 传统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前预习教师要讲的知识,而研究性学习则体现为在指导教师的指引下,通过物质或者语言创造情境,在情境中启发学生寻找问题,运用悬疑、讨论等,从而在具体的情境中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办法,让学生产生浓郁的知识探索的欲望,从而完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对于个别情境,指导教师也可以通过逐步的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兴趣,乐于和享受学习的快乐,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进行转变。如通过问题“某些工艺品,为什么生产商将其长和宽设计为1:0.618”,引出黄金分割点。总之,研究性学习是把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思考并提出解决办法为过程,让学生而不是教师作为主体,展开研究性学习。
要引入一些开放性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得到纵横向的发展 如问题:用一根细线,怎样在任意三角形中找到一点,使其能够悬挂垂直平衡?通过这道题,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三角形中心点的性质的认识。
5 研究性学习的三段式模式
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教师如何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在数学教学中,设计一种新的有效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呢?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性学习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即问题产生的情境阶段、动手实践的体验阶段、研究结果的交流阶段,简称三段式模式(图1)。
问题产生的情境阶段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勤于思考,寻找一些合适教学的实例,将一些数学基础知识通过现实的事物进行展示,创设教学情境。选择的问题要有代表性和说明性,与生活直接相关且受欢迎和易实施。当然,学生也可以自发提出。通过一些问卷调查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建立一条适合本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课题确定后,要设计适当的情境,制订详细的研究计划,包括时间、地点、材料、人员及其工作程序等。如有必要,可以先将研究性题目通过班上的黑板报进行宣传、张贴,提前告诉学生,提前交流,引发学生质疑。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动手实践的体验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该阶段,指导教师提供时间和解决问题的物质条件,并简要地对学生的问题解决思路和物质的使用提供引导性的建议,在教学情境中进行启发性的教学和指导。同时,学生也要对动手阶段的每个过程做好详细记录,收集、综合、分析研究活动中所得到的文字信息、图片、模型等,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层面提炼出某些结论,最后撰写研究报告。通过如此学习,学生熟练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要点,并对其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有深刻理解,从而提高综合素质[2]。
研究结果的交流阶段 动手实践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就研究报告进行交流,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白各自的异同点。最后,教师将批改的研究报告返回学生,课堂上对相关课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回答学生在报告中所提到的疑问。可以将课题研究过程重新演示一次,在每一步骤中都以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逐步向答案聚焦。个别情况下,可以让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结果的讲解,以学生教学生,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组织能动性和问题解说能力。
6 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互补性 在整个初中数学教学中,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研究性学习为辅,两者各有所长,比如: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所用时间多;接受性学习是学生被动学习为主的过程,所用时间少。从整个教学规律来看,两种教学方式是互补而不是对立的[3]。
教学情境的多元化 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学情境是关键,它的来源显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生活、工作中多提炼并凝聚成数学问题,从而建立教学情境的题库,实现多元化。此外,这也要求教学情境具有真正的开放性、不确定性以及层次性、创新性等,实现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变化。在设置教学情境时,要紧扣教学内容,要结合课程的一些知识点关注生活,寻找教学情境,实现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情境;不能为了设置教学情境而强行进行,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小组合作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果单一地以某一个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性学习,极容易花费学生太多的时间。如果学生碰到难题,又找不到同学商量,会严重地影响研究性学习的质量以及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建议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4],学习的形式可以采用开放式、集中式等,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为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以及融洽的人际关系提供基础。
建立适宜的评价体系 学生在学习中已经适应了接受性学习,也明白其评价体系,但是对于研究性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评价体系尚不清楚,在成绩中也没有体现。而且很多教学也缺乏研究性学习的经验,使得教学达不到理想效果。在实践中采用学生互评、师生互评、家长评议等,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日常与年终等评价方式[5],评价过程不以结果为目标,实现过程的考核。
7 结语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处在一种开放、自由和积极状态下,在特定的情境条件下激发学生乐于参与和创造的氛围,这样就为再创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6]。因此,教师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具体生活中尋找问题、解决问题、探索知识,获得潜在技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正是基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从具体的数学问题出发,引出一个情境,启发学生去动手或动脑并猜想和反思,使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实现教、学、思的统一。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目的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快乐的思考中实现教学的目的,帮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实现知识的积累,适应教育部对中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实现创新中国、中国梦的发展需要。此外,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办法→具体实践→总结归纳,达到教、学、思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辉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体会[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110-111,116.
[2]周晓敬.以研究性学习推进初中数学教育的创新[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6(12):37.
[3]和学新.初中数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J].数学教育学报,2009(1):79-81.
[4]叶建民.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再思考[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5(7):63-64.
[5]胡斌.人教版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实践探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8(8):32-33.
[6]蒋裕源.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