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促进以学定教下混合式培训的有效途径
2019-10-10石钰峰
石钰峰
摘 要 混合式培训受传统教学影响,学习内容及过程没有从学的角度出发,还是出于教的目的。对混合式培训进行研究,从“以学定教”视角引进导师制,重新构建培训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培训质量。
关键词 导师制;以学定教;混合式培训;教师培训;MOOC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3-0027-03
1 引言
目前无论国家还是地方层面,对教师培训都非常重视,但从培训效果来看,东部地区的教师培训似乎走上一个“高原期”,普通培训对一般教师的促进作用不大。教师培训正进入转型期,如从传统的老教师带新教师下的师徒制,到现在名师工作室、名师领航工程(江苏)、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英才教师培养制(常州),再到特级教师后备力量培训班,都采用导师培养方式,即为导师制,且效果不错,作用更为直接。
混合式培训作为当前比较流行的培训方式,它整合和互补了传统培训和“互联网+”技术下网络培训的优势和不足;不过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培训课程和方式大多从教的角度出发,追求内容的完整性,都没有从学的角度出发来设置课程和方法,造成培训质量不是很好。本文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视角,重新分析和审视传统培训和“互联网+教师培训”,以导师制为模式来构建新的教师培训,为教师培训提供多元视角。
2 以教为主的培训
目前最受教师欢迎的当属混合式培训,很多培训机构尝试用这种方式进行培训,而且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实际上,这种培训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以教为主,没有建立在学员以学为主的基础上,没有真正学以致用,不能最大限度满足学员的需求和发展。
培训内容从教的角度,追求知识的完整性 从培训内容来看,不论是传统培训,还是基于互联网的培训,内容基本是以专题的形式呈现,每一个专题的内容都追求大而全,都是从知识的结构性、完整性出发来设置课程,没有侧重某一方面,或没有根据学员的需要来设置培训内容。传统培训由于时间原因,不可能将更丰富的内容提供给学员,课堂上只能点到为止,提供一些信息让学员自己来学习;而网络培训则借助互联网海量资源的优势,可以将大量的资源提供给学员。但无论怎样,单就培训内容来说,网络培训与传统培训一样,都是从教的角度来设定,造成有些内容不一定是学员需要的,而学员需要的恰恰没有。学员之间是有差异的,不同的人对不同的内容的兴趣点是不一样的,以教为主的内容安排无法满足大部分学员的个性化需求。
培训方式延续教的痕迹,大多以讲解为主 由于培训内容是从教的视角制定的,因而培训方式受此影响,大多数以集中讲解为主。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认为哪些重要,就讲给学员,不太重要的也就忽略过去,不太注重学员自身的需求。而且在培训过程中很少有互动、交流及探讨,主讲教师对学员的真正需求不是太了解。虽然网络培训有深入互动、讨论的功能,但主讲教师很少或不能长时间关注,也不能长时间与学员保持交流、回应,对学员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解答,给出相应的建议。因此,互动大多是学员单向的,讨论一段时间,有了问题没人进行引导,交流不了了之,没有办法深入下去。同时,网络培训比不上传统培训面对面的交流和了解来得更快、更直接、更全面。
培训评价侧重教的效果,未从学的成效来考量 受培训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培训评价还是侧重于教,如培训内容的安排对培训效果的改善,培训方式对培训质量的提高,培训师资的讲解水平对培训的影响等,说到底,教师是从教的角度来评价培训效果的,没有从学员方面,如学员的掌握程度,对其今后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方面是否有引领作用,能否以此作为平台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等,都没有被纳入评价、评估的内容。同时,培训评价也没有延伸,即只关注当时培训的评估,而没有关注培训后期对学员的持续发展情况进行跟踪评估,看培训到底对学员的专业成长有什么样的作用及影响。
3 导师制真正促进以学定教
导师制不仅是一种教育制度,而且与学分制、班建制一样,是教育的三大模式,于14世纪起源于英国,当时的牛津大学就实行导师制。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除了指导学生的学习外,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目前,國内各高校除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制外,其他高等教育也在探索导师制。一些培训机构也尝试用导师制进行培训,取得不错的培训效果。
导师制的概念 所谓导师制,是一种导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模式。这种指导有很强的针对性。传统的教学是以“教”为主,而导师制是在学的基础上以“导”为主,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导师制培训就是借用导师制的学习方式,变教为导、以导为主,从学员兴趣和需要出发,因材施教,引领学员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导师制培训的优势 导师制能让学员切身掌握和应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有导师不时监督,学员可迅速提高,成本低。在导师制中,师生关系更加亲密:导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可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应该努力的方向;而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提高德育层面和知识层面的各种技能。
1)促进学员个性发展形成的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与普通的培训培养不同,导师制的重点是让学员从自身兴趣出发,发挥个人特长,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以学定教,促进教学相长,更好地因材施教,促进学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导师可以结合本专业的发展,给予学员专业方面的指导,使学员在立足本专业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发展方向选择课程,从而形成相对合理的个性化知识结构。导师对学员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慢慢地培养了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
2)提高学员自我监督约束能力。一般情况下,参加培训的学员都习惯了接受式学习,缺乏更为有效的引领。而导师制的实行,克服了这种弊端,导师在全面了解学员的前提下,以人为本,让学员提高自我管理,寻找好的学习方法和能力,使其在自身专业发展的基础上,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这样就实现了从以“管”为主到以“导”为主的教学模式。
3)强化师生的双向交流。导师制能够让导师和学员保持平等的地位,学会倾听学员心声,鼓励学员多交往,学会合作。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比较方便,学员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建议,因此更易于产生平等感和参与感,这样双方更容易相互理解,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导师制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多方位的交流,探讨学习、生活及对未来生涯的职业规划等。同样,学员可以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在参与中逐步提升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4 运用导师制重新构建培训
利用导师制培训,有利于全员育人,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导师制从制度上保证了教师育人的责任和义务,使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的基础上,指导和帮助学员实现在思想、学习、心理等多方面的发展、进步。
导师制模式下的混合式培训 导师制下的培训模式以先学后教的教学程序为主线,并结合成年人学习特点,分别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进行设计,具体如图1~图3所示。
课前,导师首先要根据学员的需求(事先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获得),提供足够多的培训课程及资源,推送至网络培训平台,并一一简要阐明课程的主要观点和主要问题。导师如能制作微课程,效果更好。或在现有的公开课或MOOC(幕课)基础上,利用一些视频播放软件如QQ的截取功能,截取相应的视频片段,适当配以文字说明,就能制作成视频课程,可让学员先学习,思考相应的问题。学员的问题要及时推送至主讲教师端。导师则将所有学员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以便在课堂上交流、研讨之用。由于有准备,这样有利于组织学员进行充分交流、讨论,真正达到以学定教。
在课堂中,导师不再是满堂灌式的讲解,而是引导学员对课程本身的问题及课前推送上来的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对一些共性的问题可采用小组协作、成果交流、反馈评价等方式,个性问题私下再解决,让学员主动参与培训,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个过程是关键之处,学员是在导师“导”的基础上主动学习,师生双方进行双向互动,更有利于学员的学习。同时,主讲教师要介绍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思考,以及有些问题有待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对于学员学习遇到的困难要及时给予帮助,并给他们留有足够的时间;对学员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让他们真正掌握学习的内容。对有些问题,学员认识与主讲教师的意思不一致时,对于学员好的思想与观点要吸纳。很多主讲教师很善于吸收学员的观点、想法,不仅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而且对自己的研究更加深入。
有些问题课堂上无法解决,可以在课后进一步研究,也可通过论坛事后进行深度交流。出现这些情况时,导师要适时适度改变自己的教学流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问题,使自己的专题更好地进行下去。当然,出现这些情况,说明主讲教师的专题引起了学员的共鸣、思考和研究,是一次很好的培训,已经达到“导”的效果。
在导师制下,知识或技能学习在课前完成,而知识技能的内化则是在课堂中在教师和同学的协助下完成的。导师制不是一两次讲座、沟通交流就完成培训任务,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课后要给学员留有一定的作业,可以作为下一次学习的主题或问题;对于课堂没有深入进行的交流或课堂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要继续反思,通过论坛与所有学员进行深度交流。同时,导师根据课堂上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讲义和课程,并与学员通过论坛进行深度讨论,为下次更好地培训提供更完善的课程。整个培训过程是一个循环、不断推进完善的过程。
导师制模式下的混合式培训的意义 导师制开辟了一种全新的培训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的培训优势和传统教师培训的本质特征和要求,既发挥网上便于交流、沟通的特点,又让学员与导师、同行等充分探讨、研究,或与教育之外的专家进行沟通,进行主动学习,开阔自己的视野和认识。
1)授课教师和学员角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倡导以学定教。在这种培训模式下,授课教师在教学中由“教”成为“导”,所扮角色得到重新定位。教师是教学培训资源的重要提供者,也是整合者,既要根据自己的主题收集相关的培训资源,又要进行整理,选择重点呈现给接受培训的学员。在课堂培训中,授课教师由培训的演讲者变成培训的组织者,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引领学员进行自主学习,必要时让学员互动交流及小组讨论。授课教师随时为学员或小组进行个别化指导,和大家一起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受训教师即学员也不再是被动听课、被动思考,而是借助互联网,有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充分的想象空间,培训质量必然会提高。
实践证明,导师制除了新任教师培训班外,在一些高端培训班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如常州的特级教师后备培训班就采用导师制,培训一年后评上很多特级教师。
2)教师培训方式得到重新建构,提倡先学后教。“互联网+教师培训”使得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发生改变,也使得培训的各要素发生变化,是开放式的。这种开放既有外部开放,也有内部开放,其中外部开放更有利于学员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沟通,使学员对外部世界了解和掌握得更多;内部开放更能体现和谐、民主、自由的培训氛围,更易于学员之间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学员都是先学后教,双方有不懂的可以及时互相請教,同时在交流讨论中可以衍生一些新的问题,促使这层师生关系贴得更紧密。不仅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得到体现,而且师生之间语言交流、情感碰撞、人格感化、智慧互补的关系得到彰显,促使教师培训的价值观得到重构。
3)有效地应用“面授+网络培训”的“线上+线下”的混合培训方式。在传统培训课堂上经常发生的现象是,主讲教师在上面努力讲,学员在下面面无表情,经常操作手机。但导师制模式下的培训让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内容的实施有了更大变化,学员可以利用导师事先准备的网络培训资源(线上学习)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课堂中充分交流、互动,将知识活学活用,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这样就将网络在线学习和传统课堂线下培训充分结合在一起,并完全发挥了其长处。
学员也可以利用MOOC基础上发展起来的SPOC(私播课)模式,根据SPOC的准入门槛定制某些课程,得到线上或线下的个性化辅导等,实现教师培训课程教学的开放融合。
5 结语
通过以学定教这一主线,构建基于导师制的培训,既迎合了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变化和需求,也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同时为培训机构提供了更加高效、方便的培训方式。采用导师制培训模式,让学员先学,然后在课堂中有目的地解决学员的疑难问题,切实增强培训效果,消除了传统培训与网络培训相互脱节的弊端,把两者有效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好的培训方式。■
参考资料
[1]黄建锋.“互联网+”时代教师培训的变革与创新[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11):22-24.
[2]王唯嘉.“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培训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6):21-24.
[3]张修文.互联网+教师培训探索[J].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2016(10):26-29.
[4]梁衡.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优点、问题及对策[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6X):4257-4258.
[5]谢清理.美国青年教师导师制及其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6(5):130-133.
[6]史耀芳.二十世纪国内外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2001(5):586-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