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论文、作者特征分析《山西地震》的现状
2019-10-10张瑞芳闫晓美张正霞
张瑞芳,闫晓美,罗 勇,张正霞
(1.山西省地震局,山西 太原 030021;2.太原大陆裂谷动力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山西 太原 030025)
0 引言
《山西地震》自1973年2月创刊,一直以刊登地震监测预报、工程地震、地震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防震减灾知识为主,亦刊登国内外地震科技情报资料及外文学习材料等,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交流学术思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平台。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山西地震》先后被中国期刊网、万方、维普、超星等数据资源信息网全文收录。本刊严格执行有关科技期刊编排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狠抓期刊质量,连续十余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目前,由中国地震局科研院所和地方省地震局创办的地震专业期刊已达30余种。由于学科范围窄,期刊数量多,主办单位技术力量优劣的差异,《山西地震》在高质量稿源、学术影响力等方面的发展不尽如人意。本文拟对本刊所刊论文和论文作者的特征加以分析,探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办法。
1 载文量、基金论文比分析
1.1 载文量
载文量指期刊在统计时段刊登论文的篇数。载文量的多少大致可反映期刊刊载信息量的大小,但与期刊总页码和文章的篇幅也有一定的关系。统计《山西地震》2008-2017年10年的载文量发现,总量为472篇,年均47.2篇(见图1)。2018年,《山西地震》在维持了近18年每期48页的基础上将页码增加到56页,全年的载文量上升到58篇。由此可见,页码与载文量、信息量基本成正比。统计发现,文章的篇幅与所研究的内容也息息相关,“地震预报”“观测分析”等栏目的篇幅较长,“技术交流”“工作论坛”“综述类”的一般较短。
载文量不仅是刊载信息量的衡量指标,也可为编辑人员实现快速、准确地组稿和定版提供参考。
图1 《山西地震》2008年至2017年载文量Fig.1 Papers of Shanxi earthquake from 2008 to 2017
1.2 基金论文比
统计10年间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量及基金论文比(基金资助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17年达到67%(见第43页表1、图2),且省部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三结合等课题的论文量明显增加,表明刊登文章的质量在不断提升。基金论文比的提升也说明地震专业学术水平的提升。
2 论文分类统计分析
2.1 不同栏目发表论文的统计
该期刊按办刊宗旨,辟有“科技论文”“技术交流”“综合评述”“科研简讯”“学术动态”“考察报告”“防震减灾”“工作论坛”等栏目。下面从地震观测分析、地震活动机理研究、工程地震与抗震、综述与论坛、技术交流、震害防御工作动态五大类的论文量进行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其中,刊发最多的是地震观测分析类论文(主要是前兆观测),有178篇,占分类统计总数的38.1%;其次为技术交流方面的论文,主要包含两方面的,一是地震观测仪器改进技术研究,二是计算机程序在地震观测和数据处理中的运用分析,有87篇,占18.6%;地震活动机理研究、综述与论坛两类的数量相当,各占16%;工程地震与抗震类的最少。从上述数据的对比分析说明,《山西地震》刊登的论文以地震台站的基础观测为主,学科前沿研究型论文较少,应加强这方面论文的约稿。
表1 《山西地震》2008-2017年载文量、基金论文比统计Table 1 Amount of papers, the statistical ratio of fund papers in Shanxi Earthquake from 2008 to 2017
图2 《山西地震》 2008年至2017年基金论文比Fig.2 The ratio of fund papers in Shanxi Earthquake from 2008 to 2017
2.2 前兆观测不同手段论文量统计
由上分析可知,前兆观测的论文量居首,根据观测的物理量不同,从地形变、地电与地磁、地应变、重力和地下水五类细分。地下水的论文包括水位、水温、水中气体含量变化等多方面研究,论文量最多,占前兆观测总量的35%;其次是地电和地磁方面的研究论文,占29%。地倾斜排第三,占24%。地应变和重力方面的论文量较少,分别占9%和3%。
图3 刊载论文分类统计Fig.3 Classified statistics of published papers
3 论文第一作者统计分析
3.1 论文第一作者统计
对于像《山西地震》这类专业性较强、研究面较窄的学术期刊,要明确作者群的结构,拥有较稳定的作者群,加强与“老”作者的沟通、联系,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要不断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发现“新”作者,主动与其联系,约到其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及时予以刊登,拓宽作者群的范围[1]。对论文作者群进行分析也是评价刊物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2]。下面对《山西地震》近10年来的第一作者从所在单位、职称分类统计分析。
从表2可知,《山西地震》主要的作者来自各省、自治区地震局的科研专业人员,占41%;其次是地震观测台站,占36%;市县地震局的占13%;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分别为6%、4%。
从表3作者的职称分类统计看,主要是工程师和助理工程师,占62%、22%;副高级工程师占14%;正高级工程师占2%。从职称分布情况来看,高级职称的作者对《山西地震》的关注极低,也是期刊稿件质量较低的重要原因。
表2 《山西地震》第一作者按单位分类统计Table 2 Classification and statistics of the first author of Shanxi earthquake by unit
表3 《山西地震》第一作者按职称分类统计Table 3 Classification and statistics of the first author of Shanxi earthquake by unit
从以上统计数字看出,应扩大与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沟通、联系,发挥其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基金资助课题论文和学科前沿优秀论文,形成较稳定的作者群,使得期期都能有精品文章,不断提高刊物质量。
3.2 核心作者及其分布
确定期刊的核心作者时,对发表文章的篇数有一定的要求,为使核心作者的选取结果更加真实、可靠,统计2000年至2017年第一作者及其在本刊发表文章的数量进行分析。根据普赖斯理论,发表论文N篇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其计算公式为[2]:
N=0.749×(nmax)1/2,
式中:N为核心作者的论文数;nmax为核心作者的最多论文数,经统计一人发表最多的论文数为16,将有关数据代入上式中,可得
N=0.749×(16)1/2=2.996≈3。
取N=3,将发表3篇以上论文的作者定为该刊的核心作者,共有62人(见表4),占作者总数的7.2%,共发表论文295篇,占总数的34.2%。其中,核心作者分布最多的是本省地震局,有核心作者21人,占34%;本省各地震台站有17人,占总数的27%;外省地震局和台站的核心作者各占13%和10%;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均为5%;其他类的占6%。说明《山西地震》拥有一支较稳定的核心作者群。
表4 第一作者、核心作者分布情况Table 4 Distribution of the first author and the core author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现状,认识到《山西地震》期刊在抓好编校质量的同时,更要在提升论文质量,借助网络传播新媒体的优势扩大期刊影响力上下功夫。
(1) 充分利用新媒体,开通期刊专用网站、微信等,为读者、作者提供快速下载、便捷查阅的平台,以扩大宣传,提高影响力。
(2) 充分发挥编委和审稿专家的作用。一方面在审议文章上严格把关,学术重于人情;另一方面发挥其学术优势,主动约稿,将其最新科研成果在期刊上发表。
(3) 借助学习交流会,与参会专家沟通,主动邀约其为刊物撰稿,及时刊登。
(4) 提高为读者、作者服务的质量。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学科带头人或者科研项目负责人、核心作者的沟通、联系,主动提供服务,发现优质稿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