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承书:不该被遗忘的女科学家

2019-10-10顾景言

北方人 2019年19期
关键词:钱三强浓缩铀原子弹

文/顾景言

提到中国的原子弹研发,几乎所有人想到的都是钱学森、邓稼先等学术泰斗的赫赫大名。然而,少有人知的是,在当年的原子弹研发中,曾有一位女科学家。

她是504厂唯一的女性。

在这个女科学家身上,我们能看到太多的“不可思议”:身为女性,她却选择了晦涩艰深的物理专业,是燕京大学物理系最优秀的学生,连续三年全系第一;在美国读书时她出类拔萃,却穿过层层堵截回到贫穷的新中国;她深爱自己的丈夫,却“抛夫弃子”,17年未曾与家人相伴;她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却甘愿为了祖国销声匿迹30年,放弃了一切世俗的荣耀。

在她死后,她的学生曾饱含热泪地说:“我的老师,她是那种死后既有资格见马克思,又有资格见爱因斯坦的人。”

她,就是王承书,一个被我们遗忘了太久的伟大女性。

作为当年504厂唯一的女性,王承书曾经担负了巨大的压力。1961年初春的一天,时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把王承书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钱三强踌躇再三,才艰难地开口,询问自己这位优秀的下属,是否愿意参加高浓缩铀的研发工作。

高浓缩铀,是原子弹研发必不可少的重要燃料。当时由于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中国的高浓缩铀研究一下子陷入了困境,急需加大研究力度。而王承书曾经留学美国,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在物理领域造诣颇深,钱三强有意让她参与这项绝密的研究。

但是问题在于,一旦选择参与这项工作,不仅要隐姓埋名放弃科学界的一切荣誉,还要牺牲掉家庭。她将会被派到荒凉的工厂,再也无暇照顾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而在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中,女性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相夫教子,事业应该远远排在家庭后面。因此,钱三强已经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

可是他没想到,王承书几乎没怎么犹豫,立刻就告诉他“我愿意”。舍弃所有的荣誉,告别爱人和孩子,直到完成祖国交付的任务。

钱三强望着她,久久说不出话来。他这个温文尔雅的下属,从来都不是寻常女子。

1912年,王承书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和那些喜爱吟诗作画的民国名媛们不同,王承书自幼聪慧,但是主要兴趣却是在数学和物理上,她的数学成绩几乎每次都是拔得头筹。她家中的仆人都赞叹不已:“二小姐算账,那叫一个又快又准。”

1930年,18岁的王承书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在燕京大学的几年里,她作为班里唯一的女生,成绩却一直碾压男同胞,物理系的榜首几乎只属于她一人。

1941年,王承书被美国密歇根大学录取,成为著名物理学家乌伦贝克的女弟子,3年之后就拿到了博士学位。由于天资颖慧,王承书让她的导师刮目相看,乌伦贝克多次称赞她是“了不起的人才”。

师生二人精诚合作,完成了多项重要研究。王承书的名字,在美国科研界也越来越响亮。她在毕业之后顺利留在密歇根大学工作,并和自己的爱人张文裕生下了可爱的儿子。

短短几年里,王承书在美国拥有了堪称完美的生活。房子、车子、体面的工作、优厚的待遇、幸福的家庭……对于任何一个女性而言,都应该对这种生活状态感到满足了。

但是在1949年,王承书却坚决要辞职回国。她甚至连儿子的美国国籍都毫不犹豫地舍弃了,只求全家能够离开美国。只因为,她得知,在遥远的大洋彼岸,新中国已经成立。

美国不愿意放他们回去。中美关系彼时依然僵持,美国政府严重限制中国科学家回国效力。王承书作为出色的物理学家,正属于美国严盯谨防的对象。

1956年,在经过了长达7年的漫长拉锯战后,王承书终于如愿以偿地回到了故土。

刚一回国,王承书就感受到了国内外的巨大差距。在美国,她住的是花园洋房,开的是小轿车;而回国后,她住的是简陋的楼房,每天都要挤公交。即便如此,王承书也甘之如饴。

她几乎成为了一个工作狂,疯狂地扑在科研工作上,没日没夜地钻研资料,希望能够尽快为国家做出贡献。短短几年时间里,她以国家的需要为己任,为热核聚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1961年,钱三强提出让她前往504厂,意味着她又要在浓缩铀这个新领域进行艰苦开拓。

从零开始,再度拼搏。这对一个已经50岁的女性而言,是何其艰难。她却二话不说,抛开了过去的所有荣誉,立刻跑到浓缩铀工厂去报道。

这一去,就是30年的隐姓埋名。就连她最深爱的丈夫,也不知道她究竟去了哪里。

在浓缩铀工厂,王承书巾帼不让须眉,让所有男性科学家都大吃一惊。这个出身于富裕人家、曾留学美国的女子,身上没有一点儿娇矜之气,做起工作来比男人还要拼命。她依靠自己深厚的物理学基础,迅速掌握了关于浓缩铀的科研知识,昼夜不休地进行研究。

这种高度用脑的生活状态,使王承书迅速苍老。原本在同龄人中看上去显得年轻的她,在两三年内已经增添了不少白发,看上去仿佛老了10岁。

幸而苍天不负苦心人。在经过3年的艰苦岁月之后,504厂的浓缩铀研究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震惊世界!

不过,这项伟大的功绩虽然已经实现,她的使命却还远远没有结束。中国有太多的机密性科研任务,这注定了王承书只能继续当无名英雄。她陆续参与了多项重大科研,却并不能出席任何国际会议,无法获得任何学术界的赞誉。

1994年6月18日,积劳成疾的王承书病逝了。

无论是在她生前还是死后,都显得那样的沉默与寂静。她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一辈子,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鲜花和掌声。

她临终前唯一的遗愿,就是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都捐赠给希望工程,帮助贫困的孩子读书。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30年的隐姓埋名,大半生的清贫孤寂,换来的是国家的繁荣和昌盛。

王承书虽为柔弱女子,却担得起“英雄”二字。

猜你喜欢

钱三强浓缩铀原子弹
钱三强的“偏心”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徒手“撕开”原子弹
世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在中国引发原子图书出版热
英国才是原子弹第一制造者?
钱三强与父亲钱玄同
钱三强的25字求婚信
两次原子弹爆炸幸存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