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康”“享”“游”的文化溯源考释
——兼论“康享游生活”的现代价值

2019-10-10陈昌茂

文化学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闲暇孔子生命

陈昌茂

一、对“康”“享”“游”的文化溯源考释

汉字一直保持图形文字的状态,它是中国文化的心灵原型(1)“原型”一词由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提出。荣格对“原型”的界定一直采取诗性的态度:“自从远古时代就存在的普遍意象,原型作为一种‘种族的记忆’被保留下来,使每一个人作为个体的人先天就获得一系列意象和模式。”。通过对汉字的结构分析,回溯其意思变迁,可以确立文字描述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汉字是采用“象形”“会意”“引申”等方法创造出来的,是中国人的心灵影像,是中国文化心理的“原型”。通过对汉字字形的考释,让汉字蕴含的文化基因,返璞归真,回到诞生她的中国人的心灵家园。同时,我们在中国古典文献中,找出最初的对这个字的词义的解释描述,以还原造字的实事现象。

(一)释“康”

“康”已经是楷书,它与甲骨文、金文、简牍上的字形差距很大,已经看不出它的演变痕迹。我们就从“康”的楷体结构进行字形字义分析。

康,音穅。《诗·唐风》曰:“无巳大康”。又《周颂》:“迄用康年。”在中国古典文献《书·益稷》中,有“庶事康哉”的描述。在《尔雅·释诂》中,“康”被解释为“安也”。也就是说,“康”的意思是今天所说的“安乐”。又在《谥法》中,“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令民安乐曰康。”

《尔雅·释宫》中有“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的解释,也就是说,“康”还有“交通发达”的意思。在《列子·仲尼篇》有“尧游于康衢”的记载。今天的“康庄大道”一词,也源于此。《史记·卷七四·孟子荀卿列传》:“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

康,意思是“康宁”。《书·洪范》中记载了中国文化中传承至今的“五福临门”的渊源:“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在“五福”中,“三曰康宁”,“康+宁”,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安乐舒心”。

“宁”,宁,“寧”的简化字,本作“寍”。“宁”本读zhù,是“贮”的本字,指房子的其中一个部分。《尔雅·释宫》中说“门屛之闲谓之宁”,《礼·曲礼》中说“天子当宁而立”,《诗·齐风》中说“俟我于宁乎而”。《说文》中说“寍,安也”,意思是住在房屋里有饭吃就安心了。《说文解字》对“宁”字作了进一步阐释:

所以,康即“康宁”,是中国文化中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居住在山水宽阔的别墅中,身心因山水之乐而健康,但又不为山高水长所困,交通发达;家中物品小康丰盈,但不杂乱无章、摆放得井井有条,居处其中,不为衣食所忧,宁静致远,活得舒心。

(二)释“享”

《诗经》中的宴饮诗反映了周代亲族、宾客、君臣之间宴饮的场面,《小雅·楚茨》是这类祭祀宴饮诗的代表。诗经中的宴饮诗后来发展为“宴游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类型。

《毛诗序》特别强调了《诗》的生活方式:“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因习俗或社交礼仪需要而举行的宴饮聚会,就是社交与饮食结合的一种形式,追求的是交友快活。

正因为如此,到了北齐,颜之推把它列入“家训”,成为中国家风的重要内容:“亲表聚集,致宴享焉。”直到今天,出席宴会也还是家教的重要内容。

(三)释“游”

游,第二层意思是“玩物适情之意”。“《礼·少仪》士依于德,游于艺。又闲旷也。《礼·王制》无游民。”朱熹《论语集注》记载:“游者,玩物适情之谓。”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记载:“然则游者,不迫遽之意。”“不迫遽”就是今天所说的“不迫促、不急迫”的意思。

因而“游”是游玩、舒展、放纵、休闲等意思,是一种慢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康”是一种心灵的追求,通过自然山水,获得安乐与宁静,是为“康宁”;“享”是一种审美的神性追求,通过宴享交游,强化感性,六根畅爽,是为“宴享”;“游”是一种闲暇存在,摆脱“被生活”的限制,使“游”成为生活本身,是为“游艺”。

二、“康”“享”“游”是中国文明的文化密码

“康”“享”“游”都产生于轴心时代。“世界历史的轴心期”这一概念是德国学者卡尔·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明确提出来的。轴心时代涌现出来许多圣人,如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等人,他们开创的各种理论化和普适性的价值系统成为迄今为止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

中国文明的轴心时代,可以界定在公元前841年的周、召“共和”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也就是部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这是孔子承上启下,构建中国文明的价值系统,并使这一价值系统成为中国文明的共同价值和精神生活支柱的时期。

康享游在中国最古典的文献中,都有了具体而生动的记录。前文已经作了考释,如《书·益稷》中有“庶事康哉”的描述,《易·需》中有“君子以饮食宴乐”的记载,《礼·少仪》中有“士依于德,游于艺”的论述。在《诗经》中,“康、享、游”更是得到了全方位的表现。

孔子对“康”“享”“游”都进行了界定,正是对它的肯定,这也使得这种闲暇生活方式进入了中国文明的价值体系,得到社会肯定,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

(一)对生命价值的整体性把握

孔子曾有“未知生,焉知死”“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等论述。纵观《论语》,孔子的“知生”就是指要知道生命的整体状态。他完整表述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人事决定了人的价值。身体在对人事的意义进行担当的同时,也实现了生命的意义。“游”是生命意识控制着生命运动的性质和进程的一种效应。作为一种人事,它之所以能展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因为它既是生命历程的客观经历,也是人的主观适应、选择、塑造的过程。

孔子的“游”有近游和远游两层含义:近游主要指“游于艺”;远游主要指山水之游,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孔子提出“游于艺”在于怡情养性。人的情感是有两极性的,两极性情感不仅损害自身健康,而消极性强的情感如愤怒、暴躁等可能伤害他人。《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就是指人基于动物性的本能性情,要摆脱动物性,就要强化修养。朱熹所谓“玩物适情”就是通过游于艺的“玩物”,达到“温、良、恭、俭、让”的“适情”的修养过程。

孔子对居于山林,游于康宁,心有戚戚焉,只不过他加了一个条件限制:“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宴乐在春秋时期已经成为社会风气,因此,受到孔子的批评。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孔子对“乐宴乐”的批评是一种矫枉过正,不是否定宴游的功能,是所谓过犹不及。到了今天,由于各种酒席五花八门、泛滥成灾,政府不得不出面进行正面干预,心同此理。

孔学使“游”成为生活本身,而不是一种手段,从而导向一种人的整体性存在。从生命历程的空间维度打开大门,使人的生活有一个有意味的慢生活世界。

(二)对闲暇生活价值的肯定

从现代理论来说,康、享、游涉及对闲暇价值的认识。闲暇并不是为了工作的目的而存在,对其意义的诠释要切入人类的智力活动。在孔子这里,闲暇体现为一种非功利的审美活动。《论语》中相关论述很多,笔者选择以下几条,仅供参考。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在这里,孔子肯定了博弈这种娱乐活动的价值,认为博弈有丰富人的心灵活动的意义,是一种“贤”的活动,这与“游于艺”是一脉相承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不舍昼夜。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以上两条是孔子以自己的经验告诉学生,除了从老师这里获得认知,更最重要的是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通过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获得教诲,获得真知。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孔子不认为获得真理是一个艰巨的工作——这就是“推论思考”的劳动,比较、辨别、抽象化、推论、证明等构成的一系列过程环节。所以,不需要“三思而后行”,“两思而后行”就可以了。他是强调直觉判断的重要性。

认知现象表明,认知的本质并非取决于思想的努力和劳累,而是在于能够掌握事物的本质,并在其中发现真理。认知的最重大成果往往是那种灵光乍现般的真知灼见,这毋宁是一种馈赠,不必经过努力,而且亦无任何苦难,正如瓦特发明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我们的许多伟大真知灼见的获得,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正是出于闲暇之时,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毫无疑问,孔子许多非凡的真知灼见,也是灵光乍现的产物。

(三)对审美化生存的追求

孔子一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但是,他的内心向往着一种审美化的生存方式。

“康、享、游”强调一种内在的无忧无虑,一种平静、一种顺其自然的无为状态,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愉悦状态,让事情顺其自然发展。“康、享、游”的态度不是干预,而是自我开放;不是摄取,而是释放,把自己释放出去,带到忘情的地步,是一种审美化生存。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庄子后来把孔子的远游创造性地发展成为“逍遥游”。通过“斋以静心”还原自然的本象,达到“神与物游”,“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怎么才能做到神与物游呢?正如苏轼《前赤壁赋》中所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陶渊明写道:“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神与物游是中国传统审美活动的独特路径。

身体是人的生命载体,正是身体使生命“活”出来,生命的意向性是通过身体的意向性搭建桥梁。而且,身体承载着一种比理智意识更本源的运动意识或知觉意识,那就是生命意识,康享游是人的主体性通过身体的体验运动变化来实现的审美化生存状态。

“康、享、游”的一致性在于,其目的都是要成为摆脱束缚而达心灵自由的人。它们的统一性在于,其路径都是在现实生活中使闲暇成为生命的积极存在状态。肯定康、享、游的“闲暇生活”是比“劳动生活”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是源于轴心时代的直觉认识,并经过孔子理论化肯定而得到传承的中国文明的文化密码。

三、“康、享、游”生活方式的现代价值

在中国文化中,最深沉最广泛存在的是生命信仰,尊重人生的生涯发展的路径,把握人生不同阶段的主题。我们破译中国文明的文化密码的意义在于,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康享游生活方式融入当代人的现代生活。孔子将人的一生划分为三个时期:“少之时、及其壮、及其老”。在不同的时期,要遵循不同的生命力效应,有不同的人生主题[1]。在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康享游生活方式都可以发挥不同的主题和功能。

(一)少之时,研学旅行

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康、享、游”,能够为青少年提供一种有美育意义的研学旅行生活方式:亲近自然,增进交流,陶冶性情。

古代的研学旅行主要是个人的独立行为。当前,国家倡导的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进行游学教学活动。作为研学旅行的一种形式,“康、享、游”具有自然性、惊奇性、愉悦性、身体性、超越性等特点,能够丰富和增进青少年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

(二)及其壮,休闲度假

作为返璞归真一种的“康、享、游”,为正在工作的壮年人提供一种有审美价值的休闲度假之旅:康于山林意,享于山林宴,游于山林萃。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实际上已经揭示了自然美源于人的心灵与自然的同构性。休闲度假可以是工作的补充,这是层次较低的休闲度假,也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生活方式,这是高层次的休闲度假。康享游生活方式的度假生活无疑超越了其他休闲度假方式,具有审美化生存的意义。

(三)及其老,诗意栖居

作为一种闲情逸致的“康、享、游”,能为已经退休的老年人提供一种有生命价值的生活方式:“诗性生活”。正如小鸟在树上唱歌,是一种闲暇的快乐,是一种诗意的栖居。

退休是生涯发展的革命性事件:从工作到休闲的革命。在工作中许多价值可以分享,但是,退休后的闲暇生活中产生的美感价值是不能分享的,所以,康、享、游“以身体为主体性存在去感觉”,更成为权衡每个生命是否健康完整的重要标志。相对于工作生活的功利性、单调性、守时性而言,康、享、游这种闲暇生活具有超越性、丰富性和自由性等特征,是一种具有丰富的感性特质,是凭感官直觉支配的“诗性生活”而不是靠理性逻辑。

汉 长乐未央 西安南郊汉宣帝杜陵出土

猜你喜欢

闲暇孔子生命
人在何时最清醒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闲暇:教育蕴藏其中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闲暇时间干点啥?
莫让闲暇“抹杀”青春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