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为“床垫文化”的真实由来

2019-10-10王星原

网印工业 2019年9期
关键词:加班加点办公区睡午觉

文 王星原

外界对华为文化的众多解读之中,有一条叫做“床垫文化”。

这个传闻是如何来的?这个解读究竟对不对?

1990年,华为处于转型阶段,从做代理开始转向自主研发产品。一进入到研发领域,便压力山大。

因为,彼时华为的产品在质量、稳定性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于是,只能靠着一线销售人员,拼命地用服务顶上。

同时,一线人员也会迅速将客户的需求、批评意见和建议,反馈回公司。于是在收到反馈后,公司研发人员便加班加点、没日没夜地改进。

随着产品越来越多、客户越来越多、需求越来越多,加班就成了华为研发人员的常态。

当时有许多研发人员,为了赶出给客户的交付需求,一连几十天都没回家。

买一个床垫,放在办公桌下,困了就随时拉出来休息;南方天气热,身上脏了,就进水房的冲凉间洗澡;回趟家,也只是拿换洗的衣服;饿了,公司食堂备有一日三餐,还有夜宵。任正非还经常亲自扎个围裙,推着夜宵车,把夜宵送到加班人员身旁……

一位华为员工回忆,有一次他深夜加班后,拉出床垫躺上便睡着了。结果醒来后,看见旁边也在倒头呼呼大睡的人之中,就有任正非。

正是靠着像这样的艰苦奋斗,华为的产品不断更新,质量逐步稳定,公司也由此渡过了初创时期的艰难岁月。

南方天气热,所以华为一般早上8:30上班,晚上6点下班。午饭过后,如果不休息一会儿,人就会变得疲倦,不利于工作。所以公司规定,中午可以休息一个半小时。

正好,因为很多人都有这个床垫,于是中午12:30左右,饭点一过,很多办公区就关掉大灯,员工就把座位下的床垫拉出来,美美地睡上一个小时,下午就精神焕发。这时,床垫就起到了员工福利的作用。

再到后来,公司走向国际化。各种需求,不分时差地纷至沓来。那么,加班加点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客户那里出了问题,尽管他那儿是白天,你这儿是黑夜,但是仍要以客户为中心,需要你马上与一线联席开会,远程定位解决,打补丁。这些都是责无旁贷的。

这个时候,一个可以供员工加班休息用的床垫,继续默默地发挥着它的功用。

睡午觉这个习惯,不是每个国家、地区的人都有的。越来越多的客户来到华为谈生意,越来越多的外籍员工加入华为,他们头一次见到中国人睡午觉的习惯时,大都觉得十分惊奇。

曾有一位初到华为进行考察的客户,有一天中午偶然走进一个办公区,黑灯瞎火,看到华为员工横七竖八地睡在各种垫子、床上,惊讶地询问陪同人员:你们男男女女都睡在一起啊?这其实也体现了跨文化交流时,所会发生的一些碰撞。

驻外的华为机构,是否有睡午觉的习惯,则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定。

有许多海外的华为员工,虽然中午也休息,但就只是趴在桌子上眯一会儿。因为海外的办公室,是中方、外国本地员工混着坐,要尽量避免误会。

也有许多外派的华为员工,中午“戒掉”了午睡的习惯,到处逛一逛,和当地员工喝喝咖啡、聊聊天,也算是入乡随俗。

至于华为驻外机构是否要加班,只要是为了客户,那是必须的。

为了解决客户问题,加班加点;为了解决客户问题,与总部不分昼夜地开联席会议。刚开始时,海外的当地员工不是很理解,说为什么要这样?我们应该提高效率,我们应该像某某公司那样轻松、人性化……

对于提高效率这一点,我完全赞同。华为学习西方公司的管理与流程,正是为了提高效率,避免无谓的加班熬时间。

但对于第二点,我们则要想一想,如果客户遇到困难时,我们还像某某公司一样轻松、事不关己,那么我们是否也会像某某公司一样被客户所抛弃呢?

所以,中国员工向海外本地员工学一点,海外本地员工向中国员工学一点,可能会更好一些。于是,渐渐的,海外本地员工也开始理解华为的倡导。当客户有需要时,加班加点的海外本地员工的身影也越来越多。

当然,华为提倡的持续艰苦奋斗,并不是说搞得物质上过得紧巴巴的,不去住好房子,不去开好车子。

华为花了大力气,为员工配置了人体工程椅,让员工中午休息得更科学、健康;将星巴克、Costa、7-11等品牌服务机构引入到总部园区内,让全球员工有自己熟悉的谈业务场所,中午也有地方可以休闲。

而在全球驻外机构办公区内,华为则引入全球合作伙伴,结合当地具体国情,进行统一改造,让员工无论出差到哪里,都能很快地找到自己熟悉的办公环境,迅速地开展工作。

所以,从垫子到床,到人体工程椅,到星巴克,再到全球办公区改造,改变提高的是硬件、配套服务的软件,不变的是华为人永远以客户为中心,持续艰苦奋斗的精神。

这样的故事,还将继续演绎下去。

猜你喜欢

加班加点办公区睡午觉
睡不睡午觉?孩子自己来决定
浅析迎泽大街集中办公区办公楼维修改造工程设计
当代家长不易做
不睡午觉是小狗
不睡午觉的乐乐
乔布斯办公区理念的启示
验收
我国劳动工时和休息休假制度的价值选择与制度完善
办公区装修设计要点分析
编辑部的“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