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型半胱胺酸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合并软斑的相关性研究

2019-10-10呼兴华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血浆缺血性斑块

李 玲,呼兴华

(1.陕西省中医医院老年病科,陕西 西安 710004;2.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所,陕西 西安 710000)

眩晕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疾病,其常见原因有良性位置性眩晕、后循环缺血(包括内耳动脉缺血)和其他前庭功能障碍。老年患者因动脉硬化的原因,后循环缺血引起眩晕更是常见,后循环缺血是指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和脑梗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疾病和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目前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病理生理过程。同型半胱氨酸(HCY)作为一种炎症刺激物,通过影响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功能,参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改变基因表达活性,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研究[1]发现,HCY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本临床实验观察通过对12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与120例体检科体检者血清同型半胱胺酸水平及颈部斑块性质的比较,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Hcy血症)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颈部斑块性质的关联性和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陕西省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收治的12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为研究组,研究组全部患者符合《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中的诊断标准[2],且发病前未服用过叶酸等其他影响同型半胱胺酸代谢的药物。所有入组患者排除伴有严重心、肝、肾、肺病等疾病,同时排除贫血、肿瘤等影响研究结果的患者。其中,男75例,女45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2.2±13.0)岁。以陕西省中医医院体检养生科和老年病科门诊就诊的120名健康人(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为对照组,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2.6±12.0)岁。同型半胱胺酸正常标准:5~15 μmol。所有入组病例(研究组、对照组)入院前均未服用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指标无明显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研究组、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1.2 方法

1.2.1 血清Hcy水平检测 研究组和对照组人员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在30 min内实施4次3000 r/min离心处理,去上清液,置于-70℃冰箱内备用。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Hcy水平。

1.2.2 颈动脉B超检查 入组者均采用我院B超室同一台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由同一B超人员进行B超检查,对入组者的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动脉分叉部进行常规检查,通过图像对入组者的血管壁有无斑块进行观察。

1.2.3 斑块诊断标准 软斑:斑块质地呈低回声且表面粗糙;硬斑:斑块质地呈强回声且表面光滑;混合性斑块:同时存在软斑和硬斑。

1.3 观察指标

观察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浆Hcy水平;进一步观察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合并软斑、混合斑块患者与无软斑患者的血浆Hcy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浆Hcy水平的对比情况

首先通过对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血浆Hcy水平的对比,发现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血浆Hcy水平(35.8±8.9)μmol/L较对照组(10.3±3.2)μmol/L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研究组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接下来运用Logisitc回归模型非条件分析,以一般情况:年龄、文化程度、吸烟、饮酒和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清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作为自变量,得出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见表2。

表2 研究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3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合并软斑、混合斑、硬斑患者血浆Hcy水平的情况

12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全部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其中62例合并软斑,13例合并混合斑,45例合并硬斑。合并软斑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血浆Hcy水平(31.3±10.3)μmol/L与合并硬斑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6.6±3.3)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混合斑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血浆Hcy水平(26.6±5.3)μmol/L与合并硬斑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6.6±3.3)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后循环缺血常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感觉性卒中等)。由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或头晕、头昏均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同型半胱氨酸(Hcy)存在于人体内,为一种含硫氨基酸。研究证实Hcy是脑梗死[3]、中毒迟发性脑病[4]等的危险因素。目前已有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胺酸血症与脑梗塞的风险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是高同型半胱胺酸增加内皮细胞的神经毒性,引起内皮功能障碍,以及引发其他相关的血栓形成的因素,研究表明同型半胱胺酸水平为脑梗塞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之一[5-7],然而,这是否也可以作为常规药物治疗后尚未完全解决的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目前还不清楚。研究[8]发现,升高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相关,其机制可能在高同型半胱胺酸水平造成的血管壁完整性的损害和血管通透性升高的破坏,这将导致血管内皮功能不良,弹性结构的损伤,与基底膜损伤脑微动脉和微血管。对本次研究进行Logisitc非条件回归分析,我们发现一般情况:年龄、文化程度、吸烟,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清总胆固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危险因素。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血浆同型半胱胺酸水平呈明显升高趋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同型半胱胺酸血症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在临床上我们必须重视高同型半胱氨酸的危害性。

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胺酸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也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9]。研究表明同型半胱胺酸水平升高是颈动脉斑块面积、斑块形态、相关的两个新的、独特的和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靠指标[10]。总斑块面积、斑块回声,对应于“脆弱”斑块组织学,可能是有用的临床测量来评估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影响指标之一[11]。在无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患者中,不稳定的颈动脉斑块的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胺酸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颈动脉斑块,同样该研究表明,同型半胱胺酸水平升高与低密度斑块钙化和斑块回声和高密度钙化含量高有关[12]。我们发现12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全部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其中62例合并软斑,13例合并混合斑,45例合并硬斑。表明斑块性质对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作用,提示我们平常需要注意斑块性质,预防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发生并减少死亡率及致残率。同时发现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合并软斑、混合斑患者血浆同型半胱胺酸水平较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合并硬斑患者血浆同型半胱胺酸水平明显升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我们高同型半胱胺酸血症是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型斑块的危险因素,是预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生的指标之一。

综上所述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血浆同型半胱胺酸是除吸烟率、年龄等传统因素外,导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另一高危因素。服用叶酸、B族维生素来降低同型半胱胺酸水平,是预防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合并软斑形成、引发脑血管疾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猜你喜欢

血浆缺血性斑块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软斑危险,硬斑安全?不一定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的影响因素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