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课程实施模式中体育核心素养培育研究*
2019-10-10杨宗友夏思永
杨宗友,夏思永
(1.重庆交通大学体育部,重庆 400074;2.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重庆 400700)
全球课程改革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转变,这种变迁也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1]。2016年9月13日,国家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开启了新一轮课程改革[2],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各种课程改革研究如火如荼。普通中小学教育担负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多个方面的教育任务,通常都开设语文、数学、品德、社会、音乐、体育等多种学科课程。各个学科有其独特性与重要性,也都有自身的课程体系。其中,体育课程是学生学习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的内容载体,也是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3]。只不过,体育课程的实施模式众多,体育核心素养的结构框架相当复杂,每一种课程的实施都会与不同核心素养发生链接。因此,本研究以杰文特(Jewett, A. E.)五种课程实施模式为课程实施框架,结合赵凤霞的体育核心素养结构框架,分析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实施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当代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改革策略。
1 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课程实施
体育课程是学生学习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的内容载体,是体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本木之源。但是,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是两个不同的体系,链接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键则是课程实施。所以,体育课程、课程实施与体育核心素养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课程、课程实施的关系简
如图1所示,尽管现实中,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课程、课程实施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但是通过抽象和变量控制的数学思想,我们可以得到图1的关系模式。其中,体育核心素养是输出变量,也可算是因变量,但是目前的学术研究来看,这可变量的测量结构尚不确定。课程实施是过程变量,相对较确定。体育课程的内容则是输入变量,在一定时期内是比较确定的因素。
1.1 过程控制: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理论模式分析
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课程实施的模式选择,因为课程实施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过程控制。在体育课程领域,Jewett、拜恩(Bain, L. L.)和恩尼斯(Ennis, C. D.)在1985年就提出了体育课程的五个价值取向,分别是学科精熟(Discipline mastery)、学习历程(Learning process)、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ation)、社会重建(Social reconstruction)、生态整合(Ecological integration)[4]。基于这五种取向,Jewett, A. E.在1989年提出了体育课程的实施模式(The Curriculum proc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这五种课程模式分别为运动教育模式(Sports education model)、动作分析模式(Action analysis model)、体能模式(Physical fitness model)、发展模式(Development model)和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模式(Civic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 model)[5]。这五种课程实施比较全面的分析了奠定了体育课程的实施结构,其中,运动教育模式属于“做中学”的课程实施,动作分析模式属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实施,体能模式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的课程实施,发展模式是“因材施教”的课程实施,公民教育模式则是“立德树人”的培养模式。这五种课程实施模式对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了全面而有效的过程控制。
1.2 目标分解:中国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结构转化
目前,我国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框架都尚未定型,一直处于争议和建构的阶段。在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框架结构建构方面,有学者认为我国体育核心素养模型构建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体现体育学科本质特点及价值功能,实现体育本体、人与社会的相互促进及和谐发展[6]。将核心素养划分为“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工具”3个方面,将3者关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层层递进,使人的发展和社会满足得到完满契合[7]。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体育核心素养框架是赵凤霞提出的“鱼骨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体育核心素养的“鱼骨模式”(引自:赵凤霞,2017)
显而易见,“鱼骨模型”把体育核心素养分解成为了三个大类的11个方面,其中,人与工具模块,主要包括体育工具素养、体育信息素养、体育沟通与合作素养、体育知识素养;人与自身发展模块主要包括体育技能素养、体育健康素养、体育态度素养和体育精神素养;人与社会模块则主要包括体育公共服务、体育文化传承和体育社会价值三个方面。当然,基于各个模块的各个维度,还可以细分为场地利用、器材利用、公平竞争、团结合作等多个三级维度。
1.3 体育课程实施与核心素养框架耦合:一个分析的框架
课程实施是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关键,同样的道理,核心素养本身还会影响课程实施,一方面,核心素养为课程内容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另一方面,核心素养能够引领教师课堂教学[8]。所以,体育核心素养与课程实施之间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然而,这种互动关系并不是数理逻辑上的一一对应。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说,现实的问题就是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结构相对复杂,要培养一个人全方位的体育核心素养实难以狭隘于一种领域或单一模式为课程设计进行教学。因为如果只使用一种模式进行教学,无论使用哪一种方式,均无法保证学生在该运动中获得全面的发展[9]。所以必须要通过综合性的课程模式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而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说,一种课程实施模式可以培养多种核心素养,当然也可以只重点培养一种核心素养,乃至于某些时候不能直接的培养某一种具体的体育核心素养[10]。所以,总结体育核心素养与课程实施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简易的分析框架如图3所示。
图3 体育核心素养与课程实施的分析框架
2 在五种课程实施模式中培育体育核心素养
体育课程是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容载体,体育课程实施则是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路径。从Jewett体育课程实施的运动教育模式、动作分析模式、体能模式、发展模式和公民教育教育模式出发,结合赵凤霞的体育核心素养结构框架,可以发现,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多维路径就是课程实施多种模式。
2.1 运动教育模式:“做中学”的课程实施
运动教育模式以运动赛季、团队小组、正式比赛、赛事记录、庆祝活动等为主要的教育内容[11]。Siedentop认为,基于运动赛事的体育课程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技能学习,而且还能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竞争意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例如运动技巧、比赛规则等运用到实践。学生由此学到与同侪协调和经营管理的运动经验,还有个人负责任的精神、领导能力与有效组织团队的能力。
2.1.1 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学生依自己的意愿组织联队是运动教育模式中的特色。在运动教育模式的课程中,学生一起分工、合作,进而发挥组织最大效益[12]。学生对自己的团队创建到满意,教师适时教导学生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方式,可培养学生热爱团队、学会合作的精神。
2.1.2 公平竞争意识的培养
运动教育模式在运动赛季中排定赛程表,可让各队预先知道对手而进行准备,做足准备功课,刺激学生的参赛意志和成员对赛程的讨论。教师、队伍之间彼此监督、督促自己进行一场公平公开的竞赛[13]。就体育运动的本质来说就是公平的竞争,所以运动教育的课程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
2.1.3 尊重他人的素养
竞赛期间队友们一起拟定比赛策略和技术,再经由沟通讨论,对比赛有更深的认知与了解,技术也进一步得到发展。教师透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知道“聆听与尊重”、“包容与接纳”等正向的社会互动。这些交流与活动的课程实施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品格和素养。
2.1.4 责任感的培养
在运动体育教育中,课程实施是以一种进阶的游戏形式呈现,学生被教导如何去做有效的决定和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而老师在课程上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创造提升学生体能、智能及情意发展的环境,使学生成为一位成功的运动参与者。责任分担与积极参与模式的课程实施,有利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
2.2 动作分析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实施
动作分析在于解决动作的知识结构与应用问题。教学过程中注重运动技能的养成,重视运动技术的分析与应用。因此,强调学习者拥有对动作结构的理解、动作过程的分析,动作技巧的获得,运动技能的发展等[14]。动作分析模式是根据动作的过程结构分析,课程中学会应用分析动作结构来解决动作学习问题,并发展动作技巧。相对的,教师必须拥有正确的动作结构素养,来满足学生学习,使其有整合性的动作发展技巧。动作分析模式的概念在于动作的过程里,以科学的方式分析动作过程,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哲学[15]。透过动作分析模式培养学生解析品格与良好行为态度举例如下:
2.2.1 审美能力的培养
动作分析模式所包含的动作内容是由简至繁,学生可以去动作尝试、练习,课程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建构出完整的动作,并有自信地挑战下一个新动作。受过动作分析模式课程培养的学生,发展出的能力除了理解动作结构外,并能欣赏自己或他人的身体能力,进而学习运用诚挚、简单的言语来赞美自己与同伴。
2.2.2 感恩与激励
教师在此模式中扮演辅导的角色,在教学历程中引导、鼓励学生探索动作、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对于更高层次的动作问题,教师则辅导、鼓励学生,设法运用过去的经验加以解决。学生从教学过程中直接感受到的是教师的协助与鼓励,进而激发学生在没有教师的学习情境中也能秉持协助和鼓励的班级工作氛围。
2.2.3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此课程学习后,学生能分析动作且能运用动作模式的知识概念应用于各种运动动作中,协助学生与其他领域的学科发展出统合连结作用。在日常生活里遭遇问题时,运用经验及知识法则来了解问题的本质,辅以科学的工具有效率及系统方式去分析并从中选择处理因应方案,而非漠视问题或自怨自艾的消极态度。
2.3 体能模式:“万丈高楼平地起”的课程实施
体能模式的课程概念,主张学生要拥有健康的身体机能。身体机能的各项指标,如心肺耐力、肌力、肌耐力、柔软度、身体组成等内容的学习与体育教学活动有机融合[16]。体能课程其价值可增加动作技巧精熟、建立个人运动的生活型态与发展必须的体能知识。体能模式培养学生提高品格体能与良好行为态度举例如下:
2.3.1 学习自我管理
体能课程教学中,教授学生检视自身体能状况,并介绍与提升健康的体能活动,学生习得管理且应用运动科学的原理,开具安全并有效的运动处方,循序渐进改善体能。运用每日自我管理处方的精神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实践管理与应用个人特质表现,如:有序、尽职、果断、忠诚、主动、谦虚和决心等。
2.3.2 健康的心理
体能模式能改善学生体能状况,带来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状态带来的价值会影响其个人正向的人格特质表现,如:个人价值观、个人荣誉感、家庭生活价值观、家庭成员的互相关怀、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等,以培养完美的个人品格。
2.3.3 接受自我、挑战自我
体能模式期望学生改善并维持健康的生活状态为目标,在这之前便是要学习如何接受自我。接受自我的方法就是学习“反省”,经由这种反省我们能够更为了解自我的优缺点[17]。当对自我有正确清楚的了解之后,我们将对自我产生信心。这种自信将能够让学生拥有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勇气。
2.3.4 终身的积极态度
良好体能的维持必须通过:对体能知识的认知、设定个人的最佳目标、合适的运动计划、持之以恒的健康运动习惯[18]。而运动习惯的养成必须提高内在动机,采取积极态度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进而将此观念结合在生活的情境里,使其生活习惯充满积极的态度[19]。
2.4 发展模式:“因材施教”的课程实施
发展模式强调个体的整体式发展。教师须以个别化的发展来看待学生,再因人制宜地给予指导、帮助和关怀。在体育课程中,学习动作技巧、自我认知、自我成长和自我成就。在课程完成之后,学生能够更好认知自我身体素质发展,提升体育学习的意愿[20]。人体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而个体的发展规律也是有所差异的。具体来说:
2.4.1 尊重个别化特质
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分别给出不同动作的学习要求,帮助学生达成个别目标,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协助。课程内合适性化、多元化、与团体合作的学习,从课程气氛中感受到关爱。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与自由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运动知识,并培养出尊重、诚恳、开朗与宽容的生活态度,发展出成熟的自我。
2.4.2 具有胜任的自信
发展模式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强调自我管理与做决定的目标,协助学生应用自己的技能、知识、喜好,以积极的态度勇敢接受他人或环境所带来的挑战。并有效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且确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各种障碍、管理困扰和解决困难。
2.4.3自我实现与自我尊重
发展模式的学习行为是课程依个别化的安排,符合学生学习强度与难度,学生朝独立自治的学习方式来解决问题。期待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与情绪,在班级学习活动中能自我管理,进而协助与尊重其他的学生。
2.5 公民教育模式:“立德树人”的培养模式
未来导向的目标,强调个体发展和人生意义的发挥,重视社会中的个体发展和社会责任。因此,课程目标即为:透过动作活动的参与,让学生发现人生的意义和重要性;其次是“建立学生社会责任”,为“发展有未来取向的世界公民情操”。学校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若能透过各种不同的身体活动,体验公平竞争的意义和“运动员精神”(sportsmanship)的真谛,当能转化为提升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动力,体育应不仅是有关运动技术的指导和运动技能的养成,更应是“止于至善”的全人教育。透过运动的参与,发现人生意义和重要性,建立社会责任,以及具有发展未来取向的世界公民情操。
2.5.1 建立社会责任
教师要达到公民教育模式的体育课程目标,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学生对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任务和使命,要求对自己负责之外,还要对他所处的社会与自然环境负责,认为自己有能力参与社会的多元改革。
2.5.2 发现人生意义和真谛
体育教师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首先发展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勇敢探索、运用学习过程解决个人技术上的困难,学会反省自我缺点,习得批判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1]。学生按照生命发展规划出有方向、有阶段性、有目标的积极态度来追求人生价值,寻找人生真谛。
2.5.3 发展世界公民情操
科技发达,社会变迁快速,信息爆炸式增长,人对生活周边的事物漠视已久,体育课程生活化让学生对周边环境产生关心与注意[22]。而生活化教育的理念发展到完整的方向,其中包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等三大方面,当学生懂得尊重身边事物时,就是品德提升最重要的枢纽。
3 结论与建议
体育为学校五育之一,体育核心素养对于塑造一个完整的人至关重要。然而,目前体育课程实施不利造成了体育课程改革的美好愿景与实际执行之间的巨大落差[23]。因此,要全面实现“立德树人”与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就必须做好课程设计与实施,指导学生学习,优化教师队伍。
3.1 课程设计:建构“素养化”的课程实施与学习氛围
课程教学“素养化”的新体系是核心素养时代各个学科课程改革的重点[24]。因此,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成效,必须通过提前拟定完善的课程计划,建立适合学生能力的课程计划,并确立清晰具体的学习目标,随时透过沟通确认学生的学习状况,再加以修正活动任务,协助学生能成功并清楚掌握学习活动中的技能;再搭配营造良好学习情境,例如:教师营造学生彼此鼓励进步的学习关系、鼓励学生建立和自己比较的学习态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重视分享、互惠学习的班级气氛,皆为学生技能提升与品格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2 学习引导:实施“素养化”的自信学习与深度学习
不论学生的实际能力如何,自信心都是学习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必备因素。因此,教师安排适当的课程任务水平,指导正向思考与积极排除负面因子,让学生相信自己能胜任课程任务,以建立掌握课程学习的自信心,并让学生能享受完成学习任务的喜悦,皆能使学生提升技能与发展品格的可能性提高。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运动技能以及体验团队合作技术皆能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教师安排课程让挑战与技能达到平衡、营造良好的课程气氛、课堂中的正面回馈与信任自己具备能力可以克服眼前的挑战,培养学生体能及发展运动技术,进一步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加强练习,如此将有助于学生在课堂才有更好的运动表现,而对体育课有更高度的学习兴趣。
3.3 教师素养:建构“素养化”的师资队伍与教学理念
教学是一项专业工作,体育教师面临运动技能与体育知识的推陈出新,必须不断地透过个人进修或合作学习的方式,提升自身及团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形塑教师的专业形象[25]。因此,维持专业的教学水平'需依靠教师们持续的进修与成长,方能使专业的地位不被质疑。实践体育教育的历程中,透过团队的计划与相互的支持,呈现出策略、技巧,促进教师的专业肯定与成长,让学生在上课时得到乐趣教学、运动比赛的完整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