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2019-10-09庞定坤
庞定坤
摘要: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一系列文件表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正在慢慢进入轨道,这意味着应用型本科将是今后高等教育办学的主要方向之一。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比重超过50%,占比逐年增大,毕业生逐年增长、数量庞大;但是,通过调研后我们发现,在当前,我国开启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我们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依然存在问题,我们的毕业生在就业后表现出明显职业能力不足;在具体实践中,表现在技能、协作、沟通、交流、表达、创新及解决问题等方面职业能力的欠缺。[1]而艺术设计专业尤其严重。具体表现在设计水平不高、缺乏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差、更换工作频繁,发展后劲不足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现代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现状和问题,寻找提高职业能力教育水平的途径,改善现代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水平。[2]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一、基础理论概述
(一)职业能力概述
职业能力是反映个人在生产作业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工作技能的综合能力。它包括个人专业技能、团队协作的能力、创新创造的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它还包括了职业精神这一重要的指标。[3]因此,职业能力是与工作相关的全方位能力的体现。个人能够将在教育过程中学到的各种知识、理论和技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转化为生产效益,是为职业能力;个人职业能力的高低力最终将会实现个人成长、企业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4]
(二)职业能力内涵
第一,一般性的职业能力。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个体的学习能力、对语言文字的使用能力、对数学等基本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空间上的判断力、以及各类感知能力等。在职场中,个体需要与其他职场人相互接触,需要与不同的职场个体打交道,因此,还应当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等,这些都是与职业过程密不可分的基础能力,也就是基本能力。[5]
第二,专业能力。任何职业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这种专业能力是与个体所在专业密切相关的,是一种工作胜任力的体现。对于教师应当具备相应的沟通、表达能力,对于设计人员应当具备基本的手绘、设计表现、沟通协作和软件技术等能力。这些都是与专业息息相关的能力体现。[6]
第三,综合职业能力。在学术界,综合职业能力也被称为关键能力。这种关键能力与个人在其职业生涯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密切相关。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跨专业能力,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相关软件的使用和操作能力不仅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必备的专业能力,也是时装设计师开展设计板材工作的必要能力。[7]虽然与时装设计专业没有直接联系,但在实践中,它是服装设计师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而这种能力可称为跨职业能力。其次是方法论和总结能力,工作需要一定的方法。该方法不仅来自他人的教学,还来自其自身工作经验的总结。设计师将在设计过程中遇到各种层面的,比如创意层面的、技术层面的、材料层面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设计师职业生涯中必须要迈过的门槛,如果设计师能够顺利解决问题并从他们的经验中汲取教训并完善他们的方法,他们将具有方法论的总结和改进能力,这对提高设计师的专业能力至关重要并发挥积极作用;这种能力在业内也被称为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8]三是社交能力。工作场所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设计师需要与不同的同事,主管甚至其他单位和部门打交道。还必须与客户沟通交流,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互动能力至关重要;设计行业中把这种能力称为的沟通和协作能力。第四,个人能力。这里提到的个人能力不仅指个人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还指个人的品格和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的能力体现,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人,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和支持,能够在工作中承担更重要的职责,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9]
二、当前专业毕业生存在的问题——以广西大学艺术专业毕业生为例
(一)理论脱离实践
根据调查,本地区大多数艺术设计毕业生需要花费三个月到六个月才能完全进入工作状态。最突出的问题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低。实际上,目前设计行业存在的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一些应届毕业生的专业理论知识非常好,但实际操作技能并不令人满意。他们能谈论理论,但无法处理实际操作的小问题。刚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毕业生,有很多是不熟悉设计行业的流程、材料,工艺等、设计上不注意细节,与团队合作时缺乏沟通和协作等问题的,他们常常没有办法面对一些设计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使毕业生感到困惑和困惑。并让他们感到自己学非所用,也无法快速融入复杂的设计实践中。[10]
(二)综合设计能力的缺乏
综合设计能力是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中薄弱的一环。根据企业反馈显示,当前的一些应届毕业生入职后表现综合设计能力不高,工作时粗心大意,一件普通的设计作品都会出现常识性错误,一部分人在就职后仅关注自身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对于非专业的或者跨专业知识了解较少;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缺乏归纳总结能力。在面对一些新项目时,往往缺乏好的想法和创意,这与在校时缺乏相应的实践经历有关;而一些有创意的但又缺乏相应的手绘或软件表现能力,无法让创意转变为现实。这便是综合设计能力的缺乏。[11]
(三)职业能力欠缺、发展后劲不足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当数量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反映了一年工作后职业发展的第一个瓶颈,主要是由于一些相对较大的设计项目时缺乏参与和主导能力。并长期游离于工作部门的核心层和骨干层之外,以至于设计生涯发展的后劲不足,甚至面临淘汰。而有一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在一家企业内得过且过,没有明确的学习和晋升目标,以至于在几年里时间止步不前,直至被企业解聘。[12]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艺术设计人才流动过度。根据调查,本地区的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后的一年中至少换过一次工作。参加調查问卷的毕业生比例达到70%以上,20%的毕业生换工作。次数或超过2次。流动性大一直是艺术设计行业的一大特色。一定范围的流量将有助于毕业生在短期内获得更多经验并增加其活力,但这种频繁流动是一种异常状态。这不仅不利于毕业生在艺术设计中更深入地学习和学习,也不利于事业的发展。[13]
(四)自我调控能力较弱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应届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缺少约束力,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大学毕业后,当他们满怀希望的去迎接工作时,对岗位、薪酬等期望值较高;但就业后发现与实际预期值反差明显,很多现实的情况和想象中不太一样,导致大部分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满意度较低;事实上,当他们进入工作后,面对的不但是颇具挑战的设计任务,等待他们的还有繁杂的人际关系等。[14]比如在和同事合作项目时过于自我,他人总希望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或方案,表现强势,不太顾及他人感受。在遇到客户对方案的提出反复修改提出意见或方案出现错误而责难时,他们很难实现自我情绪的调整,而是将不满直接表现出来;在受到总监或上司批评时,他们往往把问题归咎于客观因素,也很少能从自身的原因去剖析根源,而是充满了抱怨和不满;久而久之,部分毕业生难以适应设计岗位而不得不转行从事其他工作。[15]
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一)设计能力
设计师作为企业或设计机构的生产力,入职时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包括扎实的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和设计基本技能。
设计行业的设计能力是指完成设计项目的相应能力,比如:视觉设计师要具备创意、手绘、软件操作、排版、材料、平面与视频整合等能力;室内设计师要具备手绘草图、效果图设计、施工图制作、沟通表达等能力,当前,设计行业对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定义是:必须要有独立负责项目设计、成品符合需求并可落地实现的实物产出的能力;对于初级入门设计师,其设计水准应超过或不低于市场同类竞品。对于中级设计师,其设计水准针应高于市场同类竞品,并对需求可提供多套设计解决方案,并且有对应的设计理论支持。[16]
(二)沟通能力
为了达到设计目的,发生在设计过程中的一切沟通行为都可称为设计沟通。设计沟通能力是设计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设计师首先要具备优秀的语言表达、需求沟通、传达设计理念、推进项目进度等能力,这也是设计师渗透到各个环节,让人感觉设计无处不在的能力。其次,沟通表达要简单干练、明确的表达能力,可准确向他人阐明自身观点;[17]并且可以恰到好处的听取和理解对方要传达的意思,并具备一定的现场把控能力。简单来说,要有基础性的控场能力和交流理解能力。现实中,沟通的能力很多时候直接决定了你的设计方案会不会被采纳。对一个合格的设计师而言,仅仅做好自己的产出是不够的,还要能够说服大家接受自己的方案,推动资源去做正确的事。这时,沟通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18]
(三)团队合作能力
在传统模式中,因为设计师只参与其中一环,导致项目组将设计师仅当作「资源」,而非「成员」。在经历过很多项目组的洗礼后,我们发现,在项目组把你当作「成员」后,你在团队中的参与感和话语权会大大提升,这时候沟通协作会变得更有力。[19]
要成为优秀的项目组成员,必须要掌握以下几种能力:
第一,观察能力。开展项目之初,在不了解项目背景和人员情况的前提下,先以观察为主,摸清产品背景、团队成员的大致性格、交流方式、工作习惯,甚至个人喜好。设计师要先将自己的角色前置,掌握项目的相关信息,接下来的每一步思考、每一次沟通、每一个决策,都是为了帮助实现你的设计目标。所以除了需求之外,尽可能掌握产品宏观层面的信息,才能保证沟通的视角清晰有力,以及更好地与团队协作和执行。[20]
第二,分析能力。初步摸底观察,采用DISC四维分析法结合项目组实际情况,可以将团队成员大致分为四类性格、四种行为导向:领袖型、自由型、谨慎型与保守型。对不同性格类型的人,采取的沟通合作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谨慎型与保守型的人更亲和,沟通合作会更容易些。[21]
第三,解决能力。领袖型、自由型这类型的成员通常思维活跃、脑洞大、执行力强。但是比较情绪化、冲动直接、难以被说服。这类人外向奔放,以人际为导向,所以“工欲善其事,必先交朋友”,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和其建立起良好的友谊关系。很多时候,交情的深浅对对方交流方式的解读起到很大作用,尤其对以人际为导向的这类人群而言,有时候「关系近好办事」这句俗语甚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2]
(四)分析解決问题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在社会交往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希望通过学习进行弥补的行为,这也是一种社会定位行为,主动地借助各种方式来强化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比如:教育的载体、教育的渠道。只有这样,人们自身的文化素养才会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改掉其原有的缺点,实现最终的自我完善,这是一种内部的教育体系。换句话说,即人们为了能够适应眼下的局面,基于自身的发展目标,会不断地认识自我、对自己进行评价与鼓励,还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完成上述目标时,进一步开展对自己的教育与完善。[23]
作为设计师,首先要能够做到发现项目中的问题,分析并提出可多次复用的方案来解决同类问题,这是合格设计师的基本要求。其次,能根据设计过程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可推动解决问题。
(五)分享能力
何谓分享,分享就是把你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告诉他人,让他人能从中受益。但是要实现这个分享的过程是需要能力支撑的,否则分享就有可能只是单向的发出信息,别人收到这部分信息也无法破解信息的内容,无法获益。设计师要具备分享能力,必需具备三个基本能力。
第一,就是我们在前面讲到的归纳总结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能够保证我们能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条理、有逻辑性的总结出来,形成相对系统化的知识或者是精炼后的让人能明白并且信服的道理。
第二,沟通能力是有效分享的保障,也是传递我们归纳总结所得经验知识的有效工具。思想再好,也得讲出来给大家听才行,才能让人认可。工作中,经常听到有人说,某人工作能力很强,成果不少,但是就是表达能力不行,讲不出来,所以总是无法获得公司认可。乍一听起来很为某人鸣不平,可是细一想,固然公司对其可能有些不公平,但还是某人自身的问题更大一些。这些年我们经常看到有很多大咖都经常出来分享他们的创业经验,他们的人生智慧,尤其是TED演讲,大家都可以从中学习演讲式沟通的方法技巧。沟通过程也就是交付分享内容的过程,所以说良好的沟通才能保证有效的分享。[24]
第三,表达、表现能力一方面能为有效分享准备好分享内容,同时也是分享的一种有效并且长效的方式。设计师在准备分享案例时,一方面需要设计师具备文字或语言的书面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设计师具备良好的手绘和软件表现能力。
作为设计师能否总结自身经验和能力,建立起成熟的理论体系、设计方法论,并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也是设计师必要的能力。
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与实践
(一)采用职业能力导向的教学模式
第一,建立全方位仿真工作环境的校内实训工作室。实践证明,仿真设计专业工作室,是目前比较有效的实现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一种教学模式。目前,国内部分院校设计专业均实行这种模式。艺术设计工作室实际上就是由学校经验丰富的教师或由不同职称、不同专业背景、有较强实践经验、有过不同成功项目经验的教师创立的设计团队,在完成内部教学和研究任务的同时,我还可以为外界提供设计服务,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前提下取得最佳成果。学生还可以以工作室的形式更好地训练自己,并提前适应工作场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区内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年轻教师为主,事实并不具备实施这种由多位不同职称、不同专业背景、有较强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那么,要实现有学校到企业岗位过渡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应该如何实现?[25]
根据调研,我们发现北海艺术设计学院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的“五点工作室”的方式较为成功,值得我们学习。该工作室由三位年轻教师组成,工作室主要导向是以参赛为主、企业项目为辅。平常三位老师共同指导比赛,在工作上分工协作。其中一位老师平时在授课之余,自己也参与多项设计实战经验丰富,设计经验丰富,保障了学生的参赛作品的质量。一位老师拥有国外留学教育背景,更多的给学生带来国外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最新的国内外教育资讯。一位老师有较强手绘能力,主要负责工作室的日常管理及关注各类比赛的资讯以及比赛要求。进入“五点工作室”的学生,都是优中选优。在前期的招收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展示出自己进入的决心以及高度的学习热情,还要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诸如产品设计的手绘以及电脑软件方面的技能。每个进入到五点工作室的学生都经过了系部老师的面试,层层选拔之后进入到五点工作室学习。在后期学习管理中,通过不同的作业测试以及平时的考核,优中选优,留下精英。与此同时,接受学生个人报名加入,通过笔试面试考核阶段后方可进入工作室。五点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比赛项目化,在做每个比赛之前,安排好时间让大家搜集资料并且分享所搜集到的资料设计,并且安排好大家每个设计流程完成的规定时间。大家在时间段内完成所要完成的部分,并且指导老师会对此进行一个指导调整,这也是培养学生办事不拖拉,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这也是为了让学生今后进入公司后,能更好更快得适应。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五点工作室”取得了丰硕成果,2018年度共获得国内各项设计比赛共69项,其中包括中国工业设计大赛国家等级奖这一级别的荣誉。[26]
第二,在课程中进行实际项目导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实际项目导入的价值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学校层面讲,它不但可以使高校的教学模式从虚拟训练转向实战,还可以实现多维度的合作交叉,践行“产学研创投”五位一体的共赢理念。从教师学生层面讲,它能实现设计作品的价值转化,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教师的积极性。现实中,实际项目的导入可以促进所有学生的参与,充分带动大家的积极性,由此带来的是学生设计水平、能力的提升,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能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和教师的潜能。而作为课程模式的变化,在课程中加入设计的项目,按照流程进行设计,再而进行教学追踪,最后实现作品落地。
以项目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集合了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教师、学生多位一体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教学由虚拟训练向市场实战转型的重要渠道;是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促成艺术设计学生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由虚拟到现实价值转化的重要窗口。
第三,“以赛促学2.0版”。在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是各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这种模式是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团队的方式参加专业相关的设计竞赛,并以项目为导向的方式将各种类型和水平的各种比赛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教学,设计学科培养和设计能力综合评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形成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赛促学”这种模式在早些年因为很多院校缺乏实际项目导入课程而非常流行,各院校都把参赛作为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但近些年来,随着各院校实践方式、手段的多样化及各类型的比赛日益增多,由此导致了各院校的参赛热情逐渐降温。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是各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的途径。这点我们不可置否,但是如果没有明确的参赛目的和参赛流程,这必然导致“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效果大大降低,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各种类型的比赛进行重新梳理。调整参赛对战略方向,集中火力,重点出击。例如:北海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参赛方针就非常明确,该专业把和专业相关的比赛分为三种类型:类型一、政府主导,比如大广赛,中国大学生海洋文化设计大赛等;这类比赛由政府主导,参与度较高,在政府和高校影响力较大,如果获奖将对学生今后进入政府机关、教育单位有較大的实际价值。这类比赛该学院一般组织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参加。类型二、行业主导,比如时报金犊将、学院奖、中国国际广告节等,这类比赛由行业协会主导,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竞争激烈,组织学生参赛无异于把他们放到行业内和高水平同行竞争,通过参赛理解行业的要求和标准,使学生能够提前感受到市场竞争到氛围。这类比赛该学院一般组织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参加。类型三、特色行业,比如一些省级、地方性、行业性的插画、手绘、邮政、航天等不同类型的比赛,这类比赛特色明显,能够很好的作为课内课外实践能力锻炼的重要补充。这类比赛该学院一般组织一年级的学生参加。近些年,北海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明确参赛方针后,不同年级学生的实践培养有了一定的针对性,几年下来,该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教师通过指导比赛,也收获了较为可观教学成果。
第四,多种形式开展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艺术设计教育的规律表明,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不是通过一堂课或一门课程能够解决的,必须坚持教育过程全程渗透、多渠道、多种方式和全方位育人多教育理念,把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贯穿与学生生涯始终。例如:从学生管理层面讲,由于艺术类学生一般文化课成绩不高,在日常的专业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了随意、懒散等不良习惯,因此,学校应该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严格规范日常管理,从日常课堂考勤、宿舍卫生。从思想层面讲,辅导员或班主任应每周定期召开围绕爱国、团结、诚信、奋进等主题班会,向学生灌输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与个人前途紧密集合的观念,让学生树立国家、民族等社会责任,在把握为谁培养人的目标上牢牢占据人才培养中思想道德层面的制高点。从专业教学层面讲,要在课程教学中结合理论和实践要求,比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字体设计》课程,作业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手绘草图、设计的文字说明,电脑软件的制图规范,最后成品的排版等;比如环境艺术专业的《商业空间设计》课程,项目要分组完成,教师可以要求各小组完成实地调查的PPT报告,要制定项目分工和时间进度表,小组成员要明确各自工作职责等内容;项目完成后,要通过一定形式的答辩,通过面对面的方式来陈述小组设计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五,教学围绕职业资格考试。职业资格证书是检验学生职业水准的一项重要指标;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必然要通过相应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要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纳入日常教学。比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要考取室内设计师资格认证,3DMAX课程是必考内容,那么教师授课内容就应该与职业资格认证的内容紧密结合。以此同时,各高校也可以根据本校设计专业特点,将职业资格与毕业证书挂钩,要求学生在学校期间必须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顺利毕业,这也将督促学生必须要在资格认证考试中狠下功夫。
(二)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改革课程体系
第一,强化实践,与社会接轨。在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教育普遍具有职业教育特性,各高校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教学过程的实用性;特别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将设计师在企业的生产工作流模式应用于教学;如《包装设计》课程教学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结合包装设计师的专业工作程序,提出设计项目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完成图文并茂的调研报告;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如何设计定位,并完成一定数量的设计草图,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印刷工艺和材料特点,最后制作出整套设计方案并完成手工制作。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融合,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轨,学生经过市场化的课程实践后,相信在设计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都将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第二,企业参与课程设置,提升职业适应性。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现代企业的生存发展用人需求;通过企业参与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使得课程设置和组合模块更加合理化,更贴近实际,使教育内容更符合行业发展趋势,更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对技术领域更加敏感。新特点,新要求,新变化,新发展,可以更好地反映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综合专业能力的方向,最终达到提高个体职业适应性的目的。
(三)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推动学校教学评价改革
第一,教学评价应以职业能力为立足点。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学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教学创造性、学术开放性和拓展教学领域,二是让实践进入课堂。
第二,将企业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之中。企业的积极参与是建立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学术评价体系的关键立足点。没有企业的积极支持,设计专业学生综合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就是空中楼阁。只有企业才能积极参与,才能保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想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企业必须依靠产业科技创新和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努力,与大学进行研究创新项目开发和人才培养合作,促进“双赢”“大学和企业之间。具体而言,公司必须勇于承担两项责任,其中一项是积极参与制定课程评估标准的过程。目前,中国人才培养存在系统性偏差。主要表现是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这个问题的直接原因是课程,即课程的培养目标和企业人才的评价。目标尚未完全合并。虽然应用本科院校的课程目标现在竞争激烈,但这种职业往往局限于专业和专业态度,方法和情感问题仍有待提高。只有在企业的积极参与和积极配合下,才能真正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二是企业积极参与高校人才测评活动。在具体的设计作品和教学成果评估活动中,企业通过评价产生积极正确的指导,通过评价活动将企业的人才评价标准真正融入应用型本科教育,实现学业评价目标与课程培养目标的一致。此时,中国的一些大学已经采取了实质性措施,如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借鉴企业质量管理经验,学习国际高等教育实践,建立“第三方”“评估和评估机制。相关专业管理人员和行业专家参与学术评估,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评估不同专业方向的技能。同时,学校可以在评估期间组织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与外部专家进行座谈和交流,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为各种专业培训计划的修订和完善提供依据,实现企业要求与学术评价的有效对接。
(四)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的师资力量
第一,加快人才引进步伐。从以往对该区三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的调查来看,青年教师比重大,双师型人数少,人才引进不强,人才引进的方向偏差等都是较为突出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本地区本科院校的应用首先要解决双师型引进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本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改变过去人才引进的理念,并认为只有引进名牌大学的高学历人才才能保证教师的教学水平,而应当从双师型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入手,将专业经验和專业资格作为引进人才的重要标准。在欧美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具备行业职业资格的设计师通常会被列为重点人才引进,在教学中委以重任。因此,我们可以突破高校以往的人才引进方式,其一,从企业引进人才。在人才引进标准中,将考察重点应放在一定时期(可能是3-5年)的专业工作经验,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设计师身上。这类行业人才经过几年的历练,一般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敏锐的设计嗅觉、年轻,能够给实践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其二,我们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兼职教师,使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才可以到高校进行教学。并给予一定的薪水或补贴。事实上,兼职教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教师的重要来源,这一来源不仅可以摆脱高校招聘教师缺乏专业经验的弊端,而且可以使教师队伍结构更加灵活。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兼职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学校的实践教学课程,还可以为学生在设计岗位提供更为系统的业务指导,从而使学生从理论的学习到专业的实践教学顺利过渡。
第二,着力培养本校双师型教师。校外引入是建立双师型团队的一种方式,而校内本身也具备了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资源。但是目前本地区各类应用本科院校内部教师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相应的职业资格和专业实践经验。因此,我们要鼓励学校内部的教师努力去获得相关的资格;而学校方面应该为在职教师提供相应的支持,比如对已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学校应报销资格考试相关的费用。与此同时,校方应该鼓励教师走向社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通过合作考查培训学习,使教师进一步紧跟设计潮流,掌握前沿设计咨询;并且在校企合作项目中了解生产和服务一线的实际问题,将这些问题转化为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此外,为了避免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但缺乏专业经验,建议学校建立双师型教师每月在实际岗位上工作的机制,并按照标准发放课时费,鼓励双师型教师到企业去上岗实践,提高个人专业实践能力。
(五)完善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条件
第一,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投资机制。一是争取政府财政投入。支持地方教育的发展,地方政府有责任。对于缺乏资金建设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政府不应袖手旁观,或找借口逃避。笔者认为,本地区所有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应主动向政府和教育部门申请建设实践教学条件,争取把学校的实践教学投入作为专项教育基金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使政府部门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二是合理利用学校资金。在对三所院校的研究过程中,学校与招生规模和实践教学设施建设不符。主要原因是实践教学设施建設缺乏相应的规划,没有合理的资金分配使用。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合理使用校内资金的关键是形成资金使用计划。该计划应与学校招生计划和设施建设计划有机地联系起来。不应盲目的扩招,也不应该盲目开展与实践教学无关的项目建设,而应根据计划进行规划。逐步投资资金,并有意识地在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中增加额外投资,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三是围绕校企合作重点建设实践教学条件。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新模式。根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在中国开展校企合作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已超过70%。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提高实践教学设施的建设水平。
第二,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条件的资源配置。首先,优化实践教学师资的配置。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建设不仅要注重教师人数的提高,还要注重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教师配置效率。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专业特点或者职业特色,比如有些教师从事一个包装设计行业多年,对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有着丰富的经验,那么,校方可以对应的让这名教师指导包装设计全程的实践教学;与此同时,为了让双师型教师的作用最大化,校方还可以让这名教师担任主课教师,即本门课程的负责人,负责全程指导教学和实践,在指导学生教学实践的同时,还能以老带新,对其他任课的年轻教师做教学指导,新老教师之间相互协调,最后形成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学校师资的优化配置。二是优化实践教学设施的配置。优化配置实践教学实施,根本目的是解决教学设施不足或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正是由于实践教学设施有限,才有必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实践教学设施的效率。例如,校企合作合作层面,学校和企业可以通过企业出资或企业和学校的共同投资,比如产品专业可以和相关企业建立3d打印室,既能为企业服务,也能为实践教学提供条件。比如环艺专业可以和相关企业建立材料工作室,既可以为企业做推广宣传,也能够为学校实践教学提供条件。这种模式在提高实践教学设施的建设水平的同时,也使企业享受高水平实践教学设施所产生的研发成果或产出人才,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双赢。学校和学校层面,可以由各院校优势资源共享或共同开发,避免重复建设实用教学设施,提高利用效率,节约教育资源投入,建设中投入产出比例较高。
第三,强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条件的有效利用。其一,要建立资源利用效率的概念。在资源利用效率的概念中,如上所述,有必要提高实际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实际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投入产出比。其二,灵活确定教学时间。
据调研发现,本地区三个院校的实训室或工作室的均存在教学实践过长,实训实践时间不够等突出问题。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不难,其一,我们要转变观念,就是重新认识周一至周五上班学习,周六周日休息等观念。比如:在抗战时期,中国多数大学是没有周六日休息这个概念的;日本的首富孙正义,在他的时间观念里,一周是可以分为九天的;因此,其实我们可以转变观念,每周的课程可以按照七天时间来安排,包括日常的晚间。通过延长每周教学时间,可以有效的改善学校教学设施使用和部署不当或课堂学生人数过多造成的情况冲突。据来解,包括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在内的人数较多或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的国内多所高校均实行了每周七天课程教学,学院的工作室、实训室、师资、实践设施等均已达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目前看来,不管是学生接受的程度还是教学效果,均是令人满意的。其三,实践教师的相互融通。关于双师型团队的人才流动问题,兼职教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但兼职教师不应只是从外到内的单向流动,而应是内外之间相互流动、相互融通。比如区内各高校内部就有较多年轻教师,他们从学校到学校,中间缺乏实践历练,急需到设计岗位去锻炼,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因此,要将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实现实践指导教师的双向流动。比如深圳大学,每年分批输送一部分教师到腾讯等互联网企业接受锻炼;而腾讯、网易等互联网企业,每年都有设计师到深圳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高校去做实践指导,这种方式无疑增加了教师等流动性,参加锻炼后的教师职业经验更加丰富,回到高校后可以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以此同时,企业过来的设计师,也能够给高校带来新鲜血液,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学校的实践教学水平。
第四,健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评价机制。首先,地方或省区一级的政府应设立主管教育部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实践教学条件的构建进行评估。对一些有显著办学成果的、对地方经济有提升或帮助的高校,要增加财政支持,在招生计划、人才引进、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办学成效差的,没有取得相应成果的高校加强监督,在招生计划、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应当减少,并限期整改。其次,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社会评价往往是由专业的、市场化的第三方教育机构完成的。然而,在国内,这些机构仍然非常稀缺。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该鼓励这些评估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同时,还可以在评估机构的范围内纳入一些咨询机构,鼓励他们对实践教学条件进行相关评估,并定期向公众公布评估结果。督促各应用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水平。最后,学校进行了自我评估。应用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条件的自我评价可以使学校更大程度地了解建设水平和缺陷,并对下一阶段的建设重点形成共识。例如,对学校实践条件的硬件评估包括:工作室数量、教学设备、双师型教师的配备等;比如对学校实践条件软件方面的评价包括:工作室的管理水平、教师的职业素质、实训项目的成果等。在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学校的自我评价是评判学校实践教学条件的准则,能够衡量学校是否能够达到实践教学的标准,因此,学校的自我评价应该秉承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评价中寻找缺点、补齐实践教学条件中的短板,这就需要在学校评价观念、标准、方法等方面进行新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吴珂.对地方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J].学周刊,2018(34).
[2]范占平,张译心.从我国产业升级看艺术教育在高职学生横向能力培养中的作用、问题及对策——基于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调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3).
[3]范占平.论艺术类课程在培养高职学生横向能力中的作用——基于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02).
[4]邱莉莉,江文.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1).
[5]林勇.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研究——以广告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六盘水师范学院學报,2017,29(06).
[6]解伟.江西省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
[7]林文聪.“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高职学生艺术审美与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10).
[8]孙静松.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职院艺术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工坊”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艺术教育,2017(7).
[9]张镜怀.基于“四全一合作”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机制探究——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
[10]王宗泰.构建创意产业平台 培养优秀职业人才——陇东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探索[J].陇东学院学报,2017,28(02).
[11]吴梅.探讨如何培养中职艺术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1).
[12]黄学军.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环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科技,2016,29(03).
[13]王松江.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就业状况及大学生心理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4(04).
[14]周源,余静.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实践[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6,24(02).
[15]解伟.江西省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
[16]苏专,刘亚军,陈平,张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J].科技视界,2014(03).
[17]张晓晓.浅谈以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目的的艺术高职钢琴课程建设——以湖北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为例[J].戏剧之家,2015(24).
[18]冯圣媖.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11).
[19]陈安健,张国辉.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平台探索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2(12).
[20]余毅.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后续发展能力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05).
[21]张慧.“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在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8(03).
[22]苏专,刘亚军,陈平,张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J].科技视界,2014(03).
[23]付凌云,于红梅.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J].包装世界,2012(04).
[24]柴培.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高职生学业评价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14.
[25]卢清,周艺.关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6).
[26]刘萌.实践教学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作用[J].美与时代(中),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