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艺术教育教学实践模式的探讨
2019-10-09熊秀峰
熊秀峰
摘要:艺术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有非常巨大的挖掘作用,但是目前在国内艺术教育实践中主要以专业性的艺术教育模式为主,普及性的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也大多数沿用专业性艺术教育模式,如何开展有效的艺术教育,对提升我国国民整体素质,培养适合新时代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试探“观看(聆听)-欣赏-解构-展现-创作”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希望突破专业性艺术教育瓶颈,让受教育者获得更多平等的、全面的自由发展机会,享受到快乐的教育。
关键词:全面发展;艺术教育;教学实践模式
当今,中国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对孩子艺术教育的投入也在逐年增长,但是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让孩子进行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考级?是获奖?是升学?是炫耀?还是实实在在为孩子的成长中的创意性和生活中的趣味性打下一些基础?艺术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跟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国内外不少学者都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本文不再赘述。但是对于艺术教育如何开展仍存在较大争议。特别是对于普及型的艺术教育如何有效开展,绝大多数学校都处在探索之中。主要现状仍是以专业性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进行艺术教育。
针对艺术教育对个人审美能力、认识能力、稳定的情感因素形成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充分挖掘艺术教育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心智,能够更积极主动的享受生活,感受幸福和快乐,让每一个生命得到更多平等尊重和发展机会。本文在对艺术教育的社会调研以及长期的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观看(聆听)-欣赏-解构-展现-创作”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以此希望能够给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者准确把握艺术教育的尺度和发挥艺术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提供一些参考。[1]
一、通过观看或者聆听艺术媒介,让学生在充分接受形、声、色、情等各方面的刺激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想
蒙台梭利认为,对于幼儿来说,是“刺激,而不是对事物的思维,吸引着他的注意”,因此感官教育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是重要的;蒙台梭利还认为,“智能的培养首先依靠感觉……感觉练习是初步的基本的智力活动。通过感觉的练习使儿童能辨认、分类、排列顺序,这就是智能和文化学习”(蒙台梭利:《高级蒙台梭利教学法》,第1卷《教育上的自发活动》);卢梭认为“经验是来自儿童”,“教育应遵从良心者即是遵从自然”。这里所说的自然是绝对自由、平等而善良的环境,只有在这种状态下生活,人的生命才能提升到最高境界。 他提出了“直观教育”,即直接教育,使要儿童从客观的事物中去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直观教育”目的就是依据具体事实教导儿童,使外部的知识和儿童内在的认识能力完全一致。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他提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强调通过让儿童直接在感受中獲得成长机会。因此我认为在艺术教育中首要的让学生有充分的“感受”。艺术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强迫的,而是通过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感情,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因此让孩子充分的暴露在直观的、真实的场景之中,让其通过充分的观看和聆听去感受各方面的刺激。这不但符合儿童的认识发展规律而且也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发展规律是一致的,感性认识是一切认识的最初发展阶段。它直观、丰富、具体的特点为孩子进行深入认识和探索提供重要的基础。如让学生感受梅、兰、菊清香扑鼻、清新怡人的感受;感受水给人的清爽流动;玩沙子、捏泥人、看蚂蚁搬家,感受自然界的规律,这些体验在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要的营养元素。离开了这些,没有童心,没有童趣,缺乏想象力,就很难培养出健全的人格。[2]
二、通过各种教学形式让学生进行艺术欣赏,从情感上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他们的情感和认识,提高学习的快乐感受性
欣赏是对这个特别美好事物的一种感受和享受,是一种直接经验的接触。艺术教育是让人愉悦的,因此通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投入情感的体验,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快乐。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乐器演奏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课葫芦丝独奏《蝴蝶泉》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让学生认识接触实物葫芦丝,体会葫芦丝的演奏方式,感受葫芦丝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表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伴奏表演、舞蹈表演、讲故事表演、各种角色扮演……教师可以根据艺术欣赏的内容进行选择。鉴赏更强调在艺术教育中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因此要区别欣赏和鉴赏的要求。鉴赏要高于欣赏,具有评价、对照、判断的理性要求,是更为高级的学习形式,对于艺术教育不要刻意为了这样的教学目标而失去本身的启迪作用。[3]
三、引导孩子对在体验和欣赏基础上产生的认识进行及时的解构,从而深化艺术教育的内化作用
任何艺术媒介都会有具体的组成元素,质、色、音、形等。解构就是把原结构解体,肢解还原成每个局部的基本原始单位。解构意味着打破完整,破坏约定俗称的规律,形成破碎的学习素材,如同解剖,层层剥离,露出原型。另一方面意味着将瓦解后的系统的各种因素暴露于外,看看它隐含着什么,排除了什么,然后使原有因素与外在因素自由组合,使它们相互交换、相互重叠,从而产生一种无限可能性。这一过程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艺术如何产生,如何组合提供重要的体验。为重新构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重要的基础和条件。我们所熟悉的模仿再现的模式,如写实性绘画对现实自然基本元素结构的模仿。因此解构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重构,能够完全按照自己思维和理解认识和把握事物。也从中培养和锻炼了孩子们判断认识能力、思维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4]
四、展现自我,艺术教育是一个实现自我的重要平台,提升主体的全面思维能力,以展现自我,实现学生的自由成长
展现,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动作、图形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健全的思维。在拥有了充分的体感和体验以及认知的基础上,从个体认识发展需要看,有不断深化认识的需要,因此在行动和情感上会有进一步的尝试和展现自我的表现。这是学习主体外在学习是否转化为内在认识的重要参照形式。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推动学生参与自我的展现,以各种艺术形式展示自己的体会、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情感等。这一过程是艺术教育共情最突出的形式,也是实现艺术教育普及作用的重要体现。作为一线的艺术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并验证自身的教育效果如何都需要从这样的环节中寻求答案。
五、创作。艺术教育在普及性教育过程中尽管不直接要求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但是这始终是艺术教育本身内在的一个重要作用的体现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在他的六种教育科目中,把“乐”列为第二位,也就是说,音乐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记忆、注意、想象、创造等能力。《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首次把艺术列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是美国教育界对100年来美国教育发展与变迁、曲折与坎坷、梦想与辉煌的全面的反思。艺术教育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起着关键的作用与地位。例如:就舞蹈表演的体验中,学生不仅是身体全面协调、还要进行舞蹈的理解和感受,大脑要进行紧张、复杂的思维活动,没有正确而敏锐的分析能力,要想准确完整的表演一个舞曲也非常不容易。因此在对艺术媒介有深刻的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下,是最可能激发出个体的创作热情和动力的。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因此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大胆的想象,培养和激发他们好奇心,并保护他们的创作热情,鼓励他们参与到实践中,敢于用自己独特的形式展现人类生活中的各种存在形式或者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5]
观看(聆听)-欣赏-解构-展现-创作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是根据艺术教育的本质要求建构的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上能够有效地保证每一个学习者充分参与和体验到艺术教育带给他们成长的幫助和快乐,并对个体的审美、认识、情感等全面发展和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仍有不少因素限制着艺术教育的教学实践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有效发挥作用,[6]主要有:
(一)我国艺术教育师资培养仍以单一形式为主,艺术教育开展有赖于综合型艺术教师的指导或者团队师资共同完成。全面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在我国仍受到很大的约束。比如说一个绘画设计和创意课程应该具备环境与自然教师、手工与制作教师、图形分析教师、创意教师、感官教师这些因素(从艺术设计五大要素分析)。
(二)艺术教育教材有待改革。打破知识灌输和教授为主题的教材体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艺术教育本身的教育规律出发进行编写教材体系。充分释放艺术教育的灵活性、实践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潘付生.艺术教育在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地位和作用[J].高等教育,2019(03).
[3]张爱琴.感受与鉴赏和感受与欣赏的区别[J].人文社科,2018(7).
[4]武兰萍.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性[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5][英]蒂尔·特里格斯著,[英]丹尼尔·弗罗斯特绘,了不起的音乐学院:给孩子的40堂音乐启蒙课[M]黄诗音,陈佳燕,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10).
[6](英)蒂尔·特里格斯(Teal Triggs) 著,(英)丹尼尔·弗罗斯特(Daniel Forst) 绘,了不起的艺术学院:给孩子的40堂音乐启蒙课[M]黄诗音,陈佳燕,译著.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