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于生活的艺术观及其对陈设设计的影响
2019-10-09陆天启LuTianqi
陆天启 Lu Tianqi
摘要:本文从“分工产生效能”的理论视角重新理解建筑学演变的肌理并以此为基础深入阐述陈设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以威尼斯和米兰为例,解读意大利根植于生活的艺术观,并通过米兰科莫街十号3 Rooms精品酒店为例,介绍其室内陈设设计的细节,阐释艺术观对陈设设计的影响。
Abstract:This paper reunderstands the texture of architectural evol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vision of labor to produce efficiency〞 and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rnishing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Taking Venice and Milan as examples,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art view rooted in life in Italy, introduces the details of interior furnishings design and explains the influence of art view on display design through the example of 3 rooms boutique hotel at 10 Cuomo Street, Milan.
关键词:社会学视角;陈设设计;艺术观;意大利;3 Rooms精品酒店
Key words: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Display design; Art view; Italy 3 rooms boutique hotel
一、陈设设计与建筑设计
早期的建筑尤其是民间自发的建筑建造其实无所谓“设计”,主要是基于手工匠人的技术,没有过多的科学规划思维。建造活动的主要承载者是民间匠人,讲究师徒传承。技术的传授成为年轻人获得生存技能为数不多的途径之一,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尊师重道社会风气的形成。在西方,早期大体量建筑建造的原始动因大多出于宗教信仰,人们用建造教堂和广场的方式表达对上帝的虔诚,因此很多教堂建筑的建造甚至持续几百年的时间。这些教堂是一个市镇里所有的艺术家和一般市民在宗教信仰的驱使下,世代接力完成的作品,任何个体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终其一生也很难完成这么复杂庞大的工程。因此这一时期的建筑应当归类为“集体艺术”。[1]
而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以及受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关于“分工产生效能”理论的影响,众多行业开始出现了行业分化的现象,建造技术也在快速进步,而科学的、可证伪的思维也在穿过了中世纪的黑暗后迎来了崭新的时代。这也直接促成了建筑师这个职业从手工匠人的群体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职业分科。[2]
而当建筑师把目光从材料、结构、房间等元素上移开,缩小语境尺度,更多地关注空间优化、立面装饰或家具选择的时候,新的分工又产生了:室内陈设设计师。
因此,如果用“产品”来类比“建筑”,那么陈设设计的成果就是这个产品与使用者的沟通界面。产品的性能通过此界面展现给用户,而使用者对所在空间的感知大部分甚至是全部建立在对室内陈设设计的感知上。当然在设计史上也有许多设计师尝试通过建筑本身的肌理来满足使用者对空间的诉求,例如安藤忠雄对清水混凝土的钟爱等等,但从更大的运用场景中看,建筑设计与室内陈设设计依然是水乳交融、互为补充的关系。[3]
二、意大利根植于生活的艺术观
(一)重新审视—真正的写实主义
人们很难将“威尼斯画派”与“写实主义”联系在一起,但当真的去了威尼斯后,就会对这个画派产生新的认知。因为他们描绘的画面其实就是威尼斯真实的场景:在阳光与水的互动中,建筑与坏境产生了绚烂的对话关系。威尼斯画派的艺术家对于色彩的运用是在现实的映照中对画布上色彩的逼近。(如图1)这种由环境造就出的艺术品位的高起点甚至对整个意大利拉丁民族的艺术观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4]
(二)艺术与生活的交融—马可波罗机场的艺术品陈设
在上述的环境背景下,意大利所展现出的对艺术的理解生动的体现在其建筑空间的各个方面,其中最为直接的自然就是室内陈设设计。
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得他们对艺术的感受反而显得活泼、有趣。不同于国内对艺术繁重、紧张、疲劳的印象,他们可以很轻松地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让艺术与生活处在同一个维度中,消除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感,找到艺术之于生活本该有的样子。例如在马可波罗机场的候机大厅,古朴的暖色面砖与现代的钢化玻璃和谐地运用在了一起。室内设计师将乘客安检时行李箱的X光扫描图放大,直接挂在了墙上,形成了一幅与室内空间的核心主题极其相符的完美的装饰画。(如图2)这种对陈设品轻松、幽默充满智慧与风趣地选择体现的恰巧是这个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而反观国内的机場,常常会选一幅名家的巨幅画作悬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出于对安全性和卫生的考量,通常还会用钢化玻璃罩罩住,显得紧张而拘谨。[5]
三、米兰科莫街十号3 Rooms精品酒店
(一)历史沿革与设计细节
意大利的这种艺术传统和艺术观念不仅体现在威尼斯,另一座意大利的著名城市也深刻地体现着这种文化观念,它就是米兰。除了气势恢宏的圣马可广场,米兰的科莫街十号(10 Corso Como)也是米兰重要的文化体现地。这里有旧改而成的艺术书店、画廊、咖啡馆,还有著名的仅有三间客房的精品酒店3 Rooms(如图3),她可能是世界上最为袖珍的精品酒店,也是米兰最知名的艺术沙龙和时尚地标。
3 Rooms酒店最初是科莫街十号(10 Corso Como)创始人Carla Sozzani的宿舍,但它卓越的美感和品味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追捧,Carla就将咖啡馆旁边的三层高侧楼整体改造,其目的是“为疲惫的客人提供私人的、宾至如归的服务”。酒店的3间客房分别占据三个楼层:从下往上分别对应1、2、3号房,与科莫街十号员工宿舍和办公室共享一个入口。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客房布置,几乎汇集了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各地著名设计师的代表作品(如图4)。对热爱家装设计的人来说,这里就是设计天堂。
既然定位于小型精品酒店,3 Rooms就将功夫都用在了居住体验上。进入客房的铁门是与员工宿舍和集团办公室共享的,拿到客房钥匙基本就进入自助状态。科莫街十号租用的楼房都是极具年代感的建筑,简单精致的拼花图案和小水景,洋溢着意大利人对美居生活的不懈追求。走在被岁月打磨得光洁舒适的楼梯上,所有的细节都优雅而慰贴,有漫长假期后回家的轻松感,一切都那么熟悉而有序,温暖又安全。仰望楼梯间,一丛新绿冒出来,让人暂时忽略掉爬楼的艰辛。
3 Rooms的办公室空荡荡的,但配套系统完善而优美。幽暗的通道和逼仄的走廊是欧洲老建筑的共同特征。穿过茂盛的爬藤植物,扶疏的树影在白色的墙壁上形成斑驳的图案,看见一方私密的、小小的、却可以停留的空间,这就是客房。
(二)呈现艺术之美
门内,是一个宽敞又奢侈的客厅。在四季分明的意大利,美国设计师埃罗·沙里宁(Eero Saarinen,1910-1961)的羊绒子宫椅以流畅优美的线条和造型,经过严格物理学、力学、人体工程学试验的设计,给人提供犹如母亲怀抱般的温暖感觉,稳稳支撑出2号客房的家居品味(如图5)。这种简洁有力的视觉冲击力足以瞬间击中入住者的心。
精美的水果盘和下午茶点与富有特色的科莫街十号摆件放置于圆几上,因为简单,美感来得更强烈(如图6)。墙上的装饰画犹如几何迷宫,看上去相似,却又变化无穷。西方人对数学和几何图形的迷恋由来已久,并与生活和艺术紧密相连,在这里交汇成为科莫街十号的品牌特色。房间内的每一件物品都能搜索到不凡的背景或故事:黄色吊灯酷似Verner Panton1960年的月亮灯,只是白色的圆环变成了黄色,仿佛电影道具的落地灯与墙角的电视遥相呼应。喝咖啡的中空双层玻璃杯与客房的气场相契合,晶莹剔透的可爱造型和人性化的隔热设计结合,满足北欧设计的梦想。电话明显也经过了精挑细选,与酒店的标识一起,卓尔不群。
进门一块大大的绿色圆形地毯上陈列着一张躺椅,要亲身体会你才能知道1936年马歇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设计的长椅(Long Chair)为何会成为经典,并在半个多世纪后仍然骄傲地横亘在卧室中央。《生活家》杂志对此作品有专门介绍,可见其在家居界的地位。
卧室进门左手边就墙而立的书架、花纹绚丽的书桌、充满场景感的落地灯和经典座椅,构成了一幅书香盈怀却又情趣盎然的精神世界。自然光与暖色灯光相辉映,增一分嫌多,减一分嫌少。作为图形控的Carla Sozzani将自己的爱好发挥得淋漓尽致:从墙上的装饰画到书桌的图案,以及床上用品,各种图形组合令人目不暇接,却又在白色映衬下和谐共存。卧室窗户外面就是永远高朋满座的咖啡馆和餐厅(如图7),但西方的就餐礼仪和餐厅灵活的顶棚设计,保证了客房的安睡品质。可控制的顶棚架设计能保证客人沐浴在阳光和月光中,天气变化时伸展出雨棚,又增添更多的乐趣。
臥室旁边的自流平地面上随意放置了几张圆形地毯和日本工艺大师柳宗理的蝴蝶凳,扩大了空间感。爱马仕的洗浴用品则将3 Rooms的品质感推向了极致。
3 Rooms同样的户型,不一样的陈设设计,却共同实现了生活的梦想。在这些人类文明的精华面前,除了身体的舒适,我们体会到的更多是精神的轻松和愉悦。精致不一定体现在价格,更多的应该通过陈设设计体现在品味上。面对生活,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令平凡的日子变得丰富和惊喜。把庸俗变得高雅,从而熠熠生辉。
四、结语
室内陈设设计作为建筑交付给使用者的最后一道工序,其在建筑设计的整体序列中自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陈设设计师的设计思想与审美情趣又自然受到设计师所处的社会总体审美情趣的巨大影响。
因此,分析一个局部的陈设设计案例除了具体的细节外,更应跳出微观,并通过微观找到更大的社会影响肌理或脉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陈设设计的细节,并摆脱细节的桎梏,为突破传统、找到陈设设计的创新之路指出方向。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刘怡等.中国当代杰出的建筑师:建筑教育家杨廷宝[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7)
[5]赵思毅.城市色彩规划[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