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公共空间活化研究

2019-10-09陈桂秀

艺术大观 2019年17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活化

陈桂秀

摘要:随着国家大力建设新农村、历史文化传统村落,村庄建设的关注度也日益高涨。但在建设过程中,常常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播及村落公共空间的激活。本文以浙江省瑞安市东元村为例,分析村落公共空间的现状,在复兴文化的基础上规划村落建设活化公共空间。同时希望本次研究可以作为日后研究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基础,对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活化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活化

一、起源

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形式,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是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年来,瑞安市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建设村庄。但部分村庄在建设中,多着力于基础设备的改善、卫生环境的整治以及公共设施的配套等外在环境上,对村民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没有深入探讨。

笔者对浙江省瑞安东元村的公共空间进行了调研和规划实践,以东元村为例探讨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空间活化的对策。

二、东元村概况

(一)基本情况介绍

东元村位于瑞安市湖岭镇西北部山区,周垟社区北侧。周边与上瑶村、西屋村、光辉村、卓庄村接壤。现状瓯湖线从村庄南侧通过,距湖岭主镇区10公里,距瑞安市区40公里,交通条件相对优越。

村落延绵、民风淳朴、环境幽静,是“瑞安市级文明村”,“瑞安民俗摄影创作基地”,“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特色文化遗产“六连碓”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工艺最为传统的造纸作坊,与2000多年前我国的古造纸术紧密相连。东元水碓及古造纸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浓厚的地域文化、良好的自然条件赋予了东元村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在如何发扬传统文化、活化公共交往空间,东元村需要清晰的定位与特色的塑造。

根据现状调查,东元村户籍人口325人,94户,其中18岁以下70人,60岁以上75人。大多数村民外出务工经商,流向瑞安市区、瓯海一带;留守的村民基本从事农业生产。其社会经济状况主要是村民凭借传统造纸工艺谋生,但随着屏纸销量的日益衰退,进而转向农业生产,主要种植水稻,果蔬等。全村年人均收入约3500元,由于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村集体收入微乎其微,经济实力落后。(见图1)

(二)村落公共空间的分类和现状

本文根据使用功能,将东元村的公共空间分为以下几下类型:

文化型。主要为祠堂和寺庙,以满足村民的宗祠活动和文化信仰需求。東元村有宗教庙宇两处,分别为光明宫和教堂,是村民节日祭祀和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集中体现了村庄文化和民间精神信仰。此外还有村办公楼位于村庄中部,现状使用情况尚可,但规模较小且周边发展条件有限。

游憩型。即古树附近、东元溪流边、休憩亭以及邻里间的别院;东元村活动场地有室外健身场两处,设施相对陈旧,使用情况一般。

交通组织型。例如街巷空间和桥头,村民在此常常发生交流、纳凉、休息等交往行为。

生活型。例如古井、廊桥、粮库和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东元村的粮库位于村庄西侧,始建于明朝中后期,几经波折,该粮仓已处于完全闲置的状态,且建筑破旧存在较大安全隐患。[1]

三、东元村现存问题

(一)造纸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衰败

据《民国瑞安县志稿·氏族门》记载,东元村民于后晋天福二年避王曦之乱,由闽赤岸和南屏等地为避难迁往江浙东瓯一带。后晋天福二年,那个时代交通不便只能步行或使用简易水上交通工具到达飞云江支流源头,先民们各自寻找安居点后分别到今芳庄及泽雅等地,发现此处可安居,却无业可作,唯山前溪后水多竹茂,古时赤岸和南屏森林资源丰富,造纸业技术成熟,而这正是传统造纸的两大先决条件,于是重操旧业,建水碓、纸槽,利用水力资源将水竹捣成纸绒、纸浆、最后成纸,这种纸旧时称作“南屏纸”。如今村落经济收入薄弱、留在村内的村民极少,造纸文化和农耕文化随着公共交往空间的弱化也日益衰败。

(二)空间的现状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东元村的公共空间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公共空间体系不完善。东元溪流附近的公共空间和邻里间的公共空间组成村落公共空间。建筑多以两层传统民居为主,但个别民居缺乏引导、随意改造,对村庄面貌破坏较大。总体来说东元村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建筑风貌差异较大。由于用地紧张和村民随意建设,邻里公共空间匮乏。且村民多以高墙作为院落隔体,使得公共交往更为匮乏。

第二,公共空间数量少面积小、无延续性。村落公共空间集中性差、面积小,无连续性。集中体现在祠堂等其他公共空间规模小、无连接,没办法进行交往行为的延续。古树附近形成的休闲区和休憩亭对立围绕而成,两块面积都较小且各自独立,街巷穿越不便,休闲区的利用率低。

第三,公共空间内缺乏配套设施。东元村公共空间设施较为破旧、配套设施不齐全。村内的古树、祠堂,沿岸溪流,景观小品、休憩的设施皆较为缺乏。村内健身场地只是有简单的器材、没有配置椅子、缺少休闲设施,缺少规整绿化。整体上空间设施单一,较差的配套设施极大程度上减少了村民交往的停留时间。[2]

四、活化策略

(一)发展文化、树立东元村的特色

第一,造纸文化的传承。以东元村造纸传统文化为背景,宣扬传统造纸工艺的历史文化,展示制作工艺流程,回顾历史再现工艺繁华。提升对“六连碓”遗址的体验感,展现当地村民造纸工艺、设置工艺流程图展示墙绘,宣传竹的应用(竹筒餐饮、竹编工艺等),建造造纸文化展览馆、纸文化展示广场。

第二,礼仪、亲子文化的传播。据当地族谱记载,尹姓十三世祖素英于明代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携弟素林、素立于东源(现东元村)构室开疆,垦殖且以造纸为辅。造纸业发展至今,已经历了17代人,六百多年历史。现今传统的造纸工艺及文化毫无保留的承于后人,这与尹氏家族对造纸工艺的执着以及代代相传的礼仪、亲子文化是分不开的。因此规划应融入礼仪、亲子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造纸文化背后所蕴含的团结友爱、和谐美满的中国家庭传统美德。应结合当地族谱,宣扬当地传统美德,开创礼仪、亲子文化项目,传播社会正能量。提升策略为丰富尹氏族谱展览馆(尹氏发展历史、塑造尹氏鼻祖人像、族训文化等)、建造私熟文化馆,学习、体验礼仪文化、打造亲子乐园、策划亲子系列活动(如儿童生日策划体验、“爸爸去哪了”亲子体验、趣味乡村运动等)。[3]

第三,农耕文化的延续。农耕文化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社会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反映当地村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生活的缩影。

围绕东元村的农耕特点,做好对农具及农生活物件的收集、分类、陈列、解读等工作,大力发展采摘园、种植园,丰富蔬菜、水果种类,体验农耕生活。建立东元村餐饮中心,品尝本地特色菜肴,结合亲子乐园,安排农耕文化相关的亲子活动,如拉犁活动等。结合策划亲子系列活动项目,通过比赛等形式,体验农耕生活。

第四,摄影文化的推广。发挥“民俗摄影创作基地”称号的作用,联合媒体、專家、学者等社会力量,举办全国性以“民俗风情”为主题的最美乡村文化摄影节。

(二)丰富空间类别、以旅游业带动文化传播

第一,文化游。定位群体为对东元造纸文化有兴趣的游客,旅游路线为瓯湖线-村入口标识处-生态停车场-文化墙-涴溪叠石-六连碓探寻-纸艺馆-中心广场-私塾文化馆-造纸文化展览馆-造纸文化广场-品质旅社、农耕之家-参观新农村村落-“竹福”驿站-竹梢漫步-清风竹影亭-“栖风”茶坊-农家乐(特色餐饮)。(见图2)

第二,亲子乡村游。主要针对家庭式自驾游的游客,以体验乡村生活和特色餐饮为主。旅游线路为:瓯湖线-村入口标识处-生态停车场-文化墙-中心广场-亲子农耕园-花海融春-山野之实-真趣亭(情侣屋)-食果坊-碧草连天、艺术田野-月到风来亭-特色民俗商业-情侣角-农家乐(特色餐饮)-品质旅社、农耕之家-参观新农村村落。[4](见图3)

五、结束语

在村庄规划中,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以村民的民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基础,开展乡土文化的延续与传承,在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功能重组与形式创新,建设村庄特色促进经济发展,创造新吸引力,以满足新时代不同人群的需求,从根本上活化村落的公共空间。利用好空间结构对社会结构的反向作用,通过公共空间的重构实现乡村社会结构的优化,从而推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建设有特色的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冯健,赵楠.空心村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特征与重构策略——以邓州市桑庄镇为例[J].人文地理,2016,31(06).

[2]詹诗.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样式研究[D].贵州大学硕士论文,2015.

[3]王东,王勇,李广斌.功能与形式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演变及其特征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3,28(02).

[4]林国治.村落传统公共空间问题的研究与重塑——以浙江省温岭市坑潘村为例[J].浙江建筑,2012,29(04).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活化
大别山精神在红色小镇打造中的传承与“活化”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保护与发展:民族村寨活化的空间途径
“活”化英语思维,期待会在一瞬间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